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商务区首页 >> 推荐 >> 正文
欧债死结——好孩子救不救坏孩子
2011-9-21 13:51:27    来源:南方周末    我要评论(

    希腊,不救是死,救,也只不过是在拖时间,而且后面还有一串排队等着救的。

 

    希腊破产只是时间问题?

 

    世界或许又一次站在了雷曼兄弟倒台前的时刻。只不过,这次是在欧洲。

 

    情况已经危险到,美国财长盖特纳需要一周两次飞往欧洲,并于2011年9月9日在波兰参加欧盟财长会议,这是这个会议历史上第一次有美国财长参加。

 

    这次会议的重点就是希望大家都别再争了别提条件了,赶紧出钱救希腊吧。

 

    据彭博社的报道,希腊国家财政破产的风险现已高达98%。这将拖垮一些买了大量希腊国债的欧洲大银行,特别是三大法国银行。这些银行同时还持有很多意大利的国债——另一个陷入国债危机的欧洲大国。一旦希腊宣布破产,这些欧洲大银行的很大一笔资产将化为乌有,银行危机将如三年前的雷曼兄弟破产一样,推倒波及全球的多米诺骨牌。甚至,欧元乃至欧盟,都被拖至崩溃的边缘。

 

    “这次危机有可能比雷曼兄弟倒台严重得多。”投资大鳄乔治·索罗斯对《纽约时报》说。理由就是欧洲缺乏一个泛欧洲的权威组织来处理这场危机。

 

    事实上,面对欧债危机,欧盟已经分裂。7月21日好不容易才在最后关头达成的总额达1090亿欧元的第二轮救助希腊的方案,迄今尚未实施。因为芬兰等国家提出,我们出钱救助可以,但希腊必须先提供担保,否则我们就不出钱。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了好几个国家的响应。这周五的欧盟财长会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时间已经不等人了——希腊现有的现金最多只够这个国家坚持到10月中旬,而9月要还的债还没有着落。

 

    尽管自去年爆发破产危机(主权债务危机)后,为了得到救助,希腊已经被迫采取了一系列增税减支的财政紧缩政策,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然而,支出减少,加上全球经济放缓,希腊的经济衰退更加严重,经济萎缩了5%以上,财政赤字的缺口不降反升。由于破产风险在即,其国债利息已创新高。

 

    不救,是死。救,也只不过是在拖时间。而且,即使救得了一个希腊,也救不起后面排着队要钱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何况,出钱救助的那些国家,比如德国,国内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大。法国的一位财经高官就曾私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欧债危机,无解。

 

    德国大谈改革

 

    就在这个时候,德国的政治家一个一个走马灯似的出来说话。

 

    有人说,实在不行,就把希腊开除出欧盟算了。这个想法,以前可一直是政治上的禁忌。本周一周二,公开表达了这个观点的人包括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罗斯勒和执政的自民党秘书长林德纳。德国《明镜周刊》的最新报道说,德国财长已经不相信雅典人能逃过破产,所以他的团队已经在做报告分析,希腊一旦退出欧元区会发生什么。

 

    也有人说,要发行欧元区国家联合担保的欧元区统一债券。这样,因为有了德国这样的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做担保,希腊这样的“坏孩子”就可以以比现在低得多的利息筹资。问题是,德国干不干,德国的老百姓答不答应?

 

    还有人说——包括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必须要建立“欧洲财政联盟”乃至“欧洲合众国”。这意味着,欧盟区国家必须把自己国家的预算权乃至国内经济政策的决策权让渡出去。这次问题又变成了,其他国家干不干?
而且,这还意味着必须修改“欧盟宪法”《里斯本条约》。

 

    然而,无论欧元区统一债券还是欧洲财政联盟,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准备,远水救不了近火。

 

    中国的机会?

 

    就在欧盟举棋不定的时候,等着融资的欧洲国家,比如意大利,已经主动向中国资本示好。上周,世界最大主权投资基金之一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率团到访罗马,与意大利财政部长朱利奥·特雷蒙蒂和国家控股实体进行了会谈。

 

    不过,中国到底要买和能买到意大利的什么资产,尚不明了。中国民间的共识是,别再购买美国和欧洲债券,而应该购买好公司或能源公司的股份。迄今,拥有世界最多外汇储备、美国之外最多美国国债的中国,并没有在购买美国资产上取得什么进展。

 

    或许,这次欧洲会带来一些不同。

 

    本周二,法国国务部长兼外交部长阿兰·朱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法国和中国正在密切讨论建立某种创新型融资模式,并取得了进展。

 

    当记者追问这种创新型融资模式是不是意味着成立一个独立于IMF的、可以替那些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提供救助的融资方式时,他并没有否认,但拒绝透露更多细节,只说在11月的G20戛纳峰会上就能见分晓。

 

    本周三,从巴西财长吉多·曼特加那又传来新的消息,金砖五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本周四将在华盛顿聚首,讨论潜在的救欧联合行动。评论表示,这标志着全球经济势头向各大新兴市场的进一步转移。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