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这次转型的仍然在于政府管得太多,市场经济不是由市场主导,而是政府主导。所以,这次转型的关键仍然是政府转变职能这一个老话题。
世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指出,如果中国不进行深层次改革,可能会面临经济危机。回顾我们改革的历程和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可以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
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GDP来衡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有些人忘乎所以,甚至总结出了“中国模式”。我们可以沾沾自喜,高枕无忧了吗?
三十年的增长的确惊人,但首先不要忘记我们为这种高增长付出了什么代价。GDP的高增长以资源的大量消耗甚至浪费,以环境迅速恶化、污染严重……为代价。
这样的发展道路有可持续性吗?现在所出现的增长率下滑、通胀压力加大、中小企业困难等问题表明,第一次改革的红利已经耗尽,中国要继续发展,真正成为和谐、强大、幸福的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许多大关要过。
引起当前各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性。谁都知道,经济增长靠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其中消费应该是主力。发达国家的消费在GDP中占到百分之七十左右,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也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而我国仅占百分之三十七左右。消费不足,我们靠的是出口和投资。我国的对外依赖率(出口加进口与GDP之比)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远远高于欧美国家,甚至高于日本、韩国这些出口依赖型国家,而且我国出口的物品,是靠低工资和高耗能、高污染支撑的廉价制成品。
这样的出口,即使国外需求旺盛,我们也无法维持下去。更何况国外对我国的低价出口也进行日益加剧的抵制,出口环境日益恶化。
就投资而言,我们依赖的仍然是政府投资,政府对“铁公基”的投资、对国企的投资仍然是主力。在任何一个社会,投资迟早会受到制约,何况是政府的投资。以低成本出口和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就引起收入差距拉大、人民的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并不同步、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等早已引起广泛注意的问题。传统的“中国模式”的增长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靠增加投入的耗能式增长,缺乏持续性是必然的。
其实,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意识到这些问题,但为什么“知易而行难”呢?
这就在于第一次改革的不彻底性。我们的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其核心是市场经济,但更要强调社会主义的公正和平等。然而要一下子实现这种市场经济不可能。因此,第一次改革是以增量式的渐进改革为特点。这种改革保证了在社会稳定情况下的经济进步,但由于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并不彻底,留下了许多隐患。应该说,在改革的第一阶段,这种对旧体制的容忍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对应的,对旧体制的容忍最终会阻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旧体制的“留毒”会在改革不断扩大中扩散,最终使要实现的市场经济成为一种两种体制不和谐存在的“怪胎”。现在这些旧体制的“留毒”使中国经济面临深层危机。
第二次转型就是要向完全的市场经济转型。这次转型的核心是确立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产权、自由与企业家精神。这就是《报告》中所说的加强民营经济,开放市场,促进竞争和创新,确保机会均等。
阻碍这次转型的仍然在于政府管得太多,市场经济不是由市场主导,而是政府主导。所以,这次转型的关键仍然是政府转变职能这一个老话题。
为什么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不能由言变为行呢?这就在于第一次转型是经济形势恶化逼出来的,阻力并不大。但在第一次转型中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从这种不彻底的转型中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不愿再前进一步了。第二次转型比第一次转型不知困难多少倍。
《2030年的中国报告》所指出的警示不仅是世行的看法,也是我们自己的看法,这给了我们一个信号:无论有多难,我们一定要把这种转型进行下去。如果我们希望2030年时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繁荣、幸福的国家,那么,今天就无论有什么阻力,也要走出第二次转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