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香的糖包子
2010-9-26 13:01:4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关中地区有逢年过节蒸糖包子的习俗。我清楚记得小时候家里蒸糖包子时的情景。
母亲把核桃仁一颗颗剥出来,放到锅里焙得干熟,搓掉核桃皮,碾成碎颗粒,拌上红糖和少许面粉,包子馅就做好了。这之前,奶奶早就和好了面团,姑姑把大锅的水烧得翻滚着水花。于是,奶奶和妈妈就开始包糖包子,包好后的糖包子宛如一枚寿桃,一个个整齐排放在铺着笼布的蒸笼上,一层层架到大锅上,加上笼盖,大火来蒸。
大约半小时,糖包子就蒸熟了。揭开笼盖,一股带着香味的蒸汽腾空而起,白生生的糖包子就如人参果般呈现在眼前。
我和弟弟欢呼雀跃着,急不可待地往前凑,伸出小手就想去抓。
这时候,记忆中的经典镜头经常是:母亲会轻打我们的小手,一边告诫我们小心烫着,一边喝令我们去洗手。
在我们洗手的当间,母亲把蒸笼反过来扣在案板上,揭去笼布,把糖包子晾到案板上。当我们洗完手,母亲笑盈盈地把温热的糖包子递到我们手里。
迫不及待咬上一口,那滚烫的带着核桃香味的红糖就往外流。这时候的经典镜头往往是:一边是母亲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小心烫嘴,一边是我们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当然在第一次领教了红糖烫嘴的滋味之后,我们是绝对不会再犯这等低级错误的。一边吹气一边吃,红糖的甜,桃仁的香,面粉的醇,叠加在一起,那种感觉是无论如何难以用词语来表达的。
这一天家里往往是不做饭的,我们就一个劲地吃糖包子,经常抹得像个花脸猫。
糖包子除了自家留着吃以外,是走亲戚必备的一份礼品。尤其是女儿回娘家,12个糖包子是必不可少的。在贫困艰辛的年月,糖包子、点心、酥饼、麻花常常是女儿孝敬父母的最好礼物。正是有了这个习俗,哪户人家生了女儿,亲朋好友祝贺的时候必说“恭喜恭喜,将来有糖包子吃了。”
小时候,每到春节、端午、中秋时节,经常随母亲去外婆家。那是我和弟弟最高兴的一天。吃罢早饭,一家人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母亲挽起装着糖包子的包袱,我们簇拥在她的左右,顺着乡间小道就出发了。
除了春节时候天气寒冷,端午和中秋时节是最惬意的。我和弟弟一边采野花,一边捉蚱蜢,不知不觉就到了外婆家的村口。
外婆似乎每次都知道我们要来,让舅舅和小姨在村口等我们。看到他们,我和弟弟就“狡猾”地不走了。小姨和舅舅就快步过来,抱起我们一边亲咬脸蛋,一边和母亲唠着嗑进了村子。
母亲和外婆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家长里短唠得有滋有味。外爷总是是沉默的,一袋接一袋抽着他的旱烟,当着忠实的听众。
我和弟弟是耐不住寂寞的。若是春节,我们便拿着外婆给的压岁钱买鞭炮和村里的小孩一起放;若是端午或中秋,我们便三五成群去捉蝈蝈、斗蟋蟀,直到舅舅或小姨喊我们回家吃饭。
记忆中外婆做的饭是很香可口的。粉条、豆芽、黄花菜、红薯……样样炒出来都是我爱吃的。尤其是那一手地道的臊子面,又薄又筋又光,吃得我和弟弟饱嗝连连。
吃饱喝足放下饭碗,我和弟弟就迫不及待再去疯玩上一阵子。母亲则帮着外婆一边刷锅洗碗,一边接着唠嗑。
太阳偏西的时候,我们“演出”就到了谢幕时分。
母亲唤我们和外婆告别。临走的时候,外婆除了给我和弟弟带些好吃的,还会把母亲带来的糖包子取出4个让母亲带回去。母亲也不推辞,把4个糖包子又放回到包袱里。
暮色里,外公外婆领着舅舅和小姨送我们到村口,印象中走出很远以后,还能看到余晖中他们在向我们招手。
在童年的记忆中,除了糖包子那绕在齿间的余香,关于糖包子的一些习俗一直是我心中的谜团——
母亲带给外婆的糖包子为什么是12个?外婆为什么要回4个糖包子给母亲?
虽然猜不透这些谜团,但我隐隐觉得,这代代相传的习俗中,一定蕴含着某些道理。
经年后,在读到一则禅语故事的时候,忽有所悟。
唐朝的龙潭禅师,少时家贫,卖饼为生,无处栖身。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龙潭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龙潭不解,问何故。道悟禅师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做人要懂得感恩回报——这也许就是外婆回给母亲那4个糖包子中朴素的生活至理。
无论是回报亲人,还是回报社会,都是我们立足天地之本。这么深刻的道理,竟然蕴含在糖包子的习俗中,让我们在无数次品味中用心来咀嚼。多么睿智的先祖啊!
那么,12个糖包子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呢?也许是代表一年12个月对父母的挂念,也许是不忘12生肖轮回复始中父母的养育之恩……
无论这个秘密是什么,即使这是一个不解的谜题,但只要怀着感恩向善的心去解读,那也将是我们生命中一个永远品味不完的“糖包子”。就像外婆、母亲和我的父老乡亲们,他们也许并不懂得或根本不会去想这些,但却世世代代遵循着这个习俗……
人生,不就是在这样的品味思考中走向至臻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