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喝豆浆
2011-1-6 10:39:09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喜欢喝豆浆吗?回答是肯定的。忆及小时候对早晨起来,能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豆浆,再吃两根麻叶(油条),那真是天堂般的感觉。
  
  凡经历过或赶上六零年三年困难时期人们都知道,那时像豆浆这样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吃食,居然也变成了奢侈品。由于年龄的关系,同我一般大小的同学对于“吃”的概念非常敏感。更主要一个原因是饥饿在脑海里的恐惧感,冬天,也就是在“三九四九出门便走”的隆冬,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每天早上天还很黑,就得去上学。临出门前,家里的早饭几乎永远是窝头和玉米面糊糊,馒头是稀罕物,豆浆更是奢侈品。那岁月,喝着糊糊喝丰收,有苦都没法说也不敢说。那时若能有碗豆浆喝,再来根麻叶吃,也只能是梦里的事情。每天上学出门,马路对面墙上有“豆浆麻叶”的字样,虽经历岁月磨砺,却仍依稀可见。记得在三年自然灾害前的五十年代,街口那家卖豆浆麻叶的师傅便早早摆开摊子,升火炸麻叶,不一会儿,用两根长长的筷子,从那大大的油锅里捞出的麻叶,焦黄清脆,望着就流口水,旁边搁一只盛着热豆浆的大桶,一揭盖儿,豆香味儿立即扑鼻。不幸的三年困难时期,豆浆麻叶便从我们的餐桌上消失,重现街头,已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儿了。
  
  我们北方人对豆浆的钟爱由来以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豆浆和麻叶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早餐,卖家的手艺也很好,豆浆也只卖三分钱,麻叶六分,花两毛钱就可以是一顿很好的早餐。六零以后文革前的几年中,国民的生活较好一点,那时的物价还比较稳定,而且服务态度也很好,真可说是童叟无欺。印象不好的是文革期间,由于动荡的社会形势,左的东西主宰一切,吃的东西奇缺,曾有一度饭店还卖掺了玉米面炸出的油饼,那种吃食看上去很美,吃在嘴里却叫人完全没有了食欲,吃着炸油饼,心里却更加怀念豆浆麻叶。
  
  改革开放后,吃,在我们的生活早巳不成问题。麻叶也不再稀罕,只是豆浆在早点摊子上依然少见。偶而在街上碰到,要一碗来尝尝,却是一股清汤寡水的味道,失望的让你决不会再喝第二回。俗话说,好玩意(包括传统美食)要的就是原汁原味。好在那年去北京出差时,居然品尝到了一回地道的豆浆麻叶(北京人管豆浆叫“豆汁”管麻叶叫“油条”)。
  
  那是在离地坛不远的一家小店,一早起来到街上去吃早点,居然发现有一小饭店里正卖豆浆麻叶。心下里暗喜,同时又怀着一种试试看的念头,别不会又是用豆粉冲出来的那种“豆浆”吧?要那样,宁肯不喝。然而当我看到店里的顾客一个个都坐在桌前滋溜滋溜地喝着刚刚出锅的豆浆时,按捺不住,就先要了一碗,喝完还觉不过瘾,遂又要了一碗,喝着香香的豆浆,感觉是一种久违了多年的“朋友”重逢的心态呢!之后,我在京城三天,天天都去喝豆浆,直至离开还很感概:这豆浆不过是如此廉价而又受欢迎的东西,怎么在我们这儿就不被人重视呢?确实,卖豆浆只能赚个蝇头小利,可它毕竟是人们都喜欢喝的早餐,而做为一种民俗一个传统饮食文化,更是值得保留继承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久违了的事物,无论大小,贵贱,只要你还依恋它,就值得怀念它,不是么?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