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有一个拼命三郎石秀,打起架来不要命,上刀山下火海不皱眉,杀起人来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拼自己的命也拼人家的命,是追命的阎王,也是投火的飞蛾。
不过,我只是借其名头用用而已,我要说的拼命三郎是职场上的工作狂,是只知有工作,不知有娱乐的呆霸王,是竞技场上的焦裕禄,是商场搏杀的孔繁森。精神固然可贵,但难以持久,以至不是猝死就是抱病终生,眼望喜爱的工作唯有徒然长叹而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职场自杀技——想消失的快,你就这么干,自己的身体,你要作践,谁也拦不住。
说个笑话。我们常见一些这样的现象:失恋者、失意者、婚姻遭受打击者……往往一头栽到工作上,用拼命的劳作麻醉自己,以逃避心理和精神的折磨,这种状态就是拼命三郎的境界,是在玩命,离弃世不远了。
我国的企业家们起步原罪不少,进步处处艰难,不只是社会摸着石头过河,放开的束缚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的企业是在蹒跚学步,学日本,学美国,学先行者,也向自己的教训学习,交着超额的学费赶着场子,身心的疲惫程度是空前的,而且,从原罪的起始状态中昂起头来,不断洗白自己,救赎自己,让自己的形象与企业的形象持续高大起来,心灵的负累何其沉重。作为这一切载体的肉体能否经得住折腾,能否载得住许多愁,就因人而异了。
通常的情况是:持久的劳作、持久的心理负担、还有我们企业界常见的有钱就烧包的身体透支行为——喝酒、玩女人、打麻将、图排场死要面子赶应酬、到处做报告兼职客座教授……消失的人数自然少不了。
现在一个名词很热,就是:猝死。什么是猝死?猝死是指突然发生、出乎意料的死亡,目前流行的定义有1小时内、6小时内和24小时内死亡等3种说法,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胰腺炎、剧烈运动、某些药物等都可以造成猝死,其中90 %以上的是心因性死亡。
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猝死有三个特点:一是从发病到死亡非常快;二是猝死常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身上;三是猝死通常不可预测。猝死威胁最大的是中青年:中青年人一旦发生上述症状,比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猝死。因为中青年人工作节奏非常快,这时候往往把发生的先兆症状忽略了,以为是工作累了或者没有休息好。对于那些职场中的商业人士,在企业战略目标、市场竞争危机和个人生涯危机等综合超强度逼迫下,大脑如开足的机器,不间歇地高速运转,身体处于严重亚健康状态而不能自拔,导致生活节奏非常紊乱,几乎完全是跟着市场走,跟着工作感觉走,救火尚且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身体感觉。出差、应酬、困惑、企业赤字、管理瓶颈……市场定位是否准确,资金流动是否顺畅,人才是否到位,社会关系是否协调……加上我国企业家修养层次良莠不齐,真正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的有几人?只是一个境界罢了。
如果真能做到泰然、坦然、了然、自然,那就一切不必顾虑了,尽在掌控中,尽在从容中挥洒中搞定。可惜,这是老毛才具备的,需要江海般的气魄和心胸,寻常人无法企及的。难怪现在诸多企业家都在如过河之鲫一般,不管懂不懂,赶时髦一样“品赏”国学,我觉得,原因在于:国学中的智慧,修身养性、明理达观、天人合一的人生至理的确是使企业家们延年益寿的精神思想的内在源泉。当然了,还有许多是足以启迪其战略构想和百年规划的,如《孙子兵法》、《管子》等。
我国的经济相对滞后,职场中各种职能的分工还很不科学,也只是处于转型或过渡时期。职业经理人制度不过是近两年刚刚试行,还远不能达到使企业家们从揪心中解脱出来的程度。看看我们所在的职场就清楚了,能者多劳,身兼数任的比比皆是。所以,企业家们仍然要向乌龟一样背着重重的壳蹒跚而行,一旦卸重,也是灯灭油枯了(我家里养了一个龟,因此由此感叹)。可叹。
让我们看看一些例子:2008年7月22日凌晨,同仁堂股份董事长张生瑜心脏病猝死,39岁;2007年4月,绿野木业董事长许伟林心肌梗塞猝死,42岁;2006年1月,中发电气董事长南民急性脑血栓去世,37岁;2005年9月,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猝死,38岁;2004年,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大中电器胡凯、爱立信中国杨迈;2001年,青岛啤酒彭作义……一个个曾经显赫的名字在他们生命的黄金时期离我们而去,让我们感叹生命的脆弱。至于柯受良、侯耀文、高秀敏……不是企业界的,不过原因也差不多,就说高秀敏吧,迟来的名声,于是紧着赶场,拼命地做小品,结果自然不妙。你再看赵本山,今年的春晚上的形象也透着不妙了。
导致猝死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外因中精神因素占了第一位,如精神刺激、过度兴奋与悲伤。第二是过度劳累。除身体原有某些疾病外,往往猝死的直接诱因就是情绪过度紧张、心理压力太大,所以,对企业家和职场人士而言,学会释放压力、调节情绪至关重要。
怎么解压?这是一个难解的结。企业家们身处交际场中,身处名利地位各种氛围环绕之下,的确很难割舍。对外界,又要每每强撑出一个阳光的形象:诸如“精明强悍”、“果敢刚毅”、“洒脱睿智”、“商场少帅”等等。但实际上他们自己是些什么自己最清楚。
我参加一个企业家研讨会(卖公开课的),听到培训师卖力地为老板们叫苦,说他们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应酬最多,休息最少;吃饭最少,喝酒最多;吃得最好,缺乏营养;跑路最多,运动最少;陪笑最多,快乐最少;住店最多,回家最少;朋友最多,心灵孤独;看似潇洒,麻烦最多……有一些说对了,我赞同,但把老板们描绘成人群中的苦行僧就过分了。不过倒可以读出味来的是:中国的企业家自尊心是超强的,想出人头地的劲头是最足的,对金钱的追求也是最迫切的,因为我们曾经太穷了。
这样导致的现象就是:过分忘我地透支了自己的身体。
加上前面所说:中国企业是在逐步完善中,职场细分还远远不够,加上老板们的起步素质参差不齐泥沙俱在,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至于使自己的航船搁浅,如此一来,就必须累了。再有,家族企业的毛病之一是:交给外人打理实在不放心!尽管已经知道了放权授权的道理,但是劳作惯了,一下停下来,不适应。
如此一来,不等于是对企业家群体下了危亡通知书吗?的确如此,而且对群体而言,实在没有多少好办法,只能是随着市场的规范化和职场的细分化而逐步减少死亡人数。不过对个体而言,我想设言,劝上一句:钱是赚不完的,死了留给谁呢?曾有一些人醒悟到自己的大笔财富竟然没有儿子继承,于是突击找女人生孩子,实在不行就人工授精、借腹借种,滑稽透了。还有:如果企业步入顺境,不妨学学王石,爬爬山,轻松一下;企业还在打拼阶段,就要有自然泰然和达观的心态,成也可喜败也欣然吗?起码不会再去跳楼了。
拼命三郎的状态对企业家而言是自杀行为,对职场精英们,对身负重任或身兼数任或一心琢磨快点爬上经营层,摆脱房奴车奴卡奴等的重压的劳作者而言,道理是一样的。
你如此拼命,效果自然就有,工作自然做的多,但接着所承受的工作就会加重——因为你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老板同事和上司,你还有余力,那就增加负荷吧!直到你无力负担。
这样拼命的结果是无力持久,而职场作为养家活口以及体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却是无日不在运转,地球离了谁都转,你不支倒下,会有无数的人士接踵而来,不过干法是因人而异的。
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活的意义不只是工作,要体现工作的快乐,为何非要搞成旧社会的样子呢?还是那句话:钱不妨少赚点,升迁不妨放缓一点,让自己的身心和成就同步提高,健康着,多好!工作是幸福的,在你健康着的时候,你才会体会到这一点。
不要以为老板就喜欢拼命三郎,不是这样。对企业的有用之人,老板大多是懂得珍惜的,这是无数教训中得出的经验——人是不同的,人才是难得的。你难以持久,对他就是损失,他需要你持久地为他赚钱,而不是昙花一现,还要搭上他的慰问金。
再有,职场与市场运作一样,自有其合理的节奏。你这样一拼,秩序乱了,节奏快了,但和谐难保,大家跟着忙乱紧张,出了错怪你吧?你会成为众矢之的的,即使你还不至于过劳,但团队也是难以容你的,这是人之常理。
所以,拼命三郎的实际做法要不得,但是拼命三郎的精神和不怕啃硬骨头的亮剑品质必须保持,所谓君子之道,一张一弛,关键是把握一个度。(伊然盈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