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011-6-21 14:50:56 来源:生命八卦 我要评论()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个很热门的词汇,但英国著名科普杂志《新科学家》的主编曾经在私下里承认,到目前为止他们杂志所有以生物多样性为封面的都卖得不好。
那么,生物多样性到底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这个价值不被广大读者认可呢?
先来看看这个概念的发展史。生物多样性这个词虽然很古老,但直到半个多世纪前才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如果一定要为每一项环保运动都找一个代言人的话,生物多样性的第一个代言人就是蓝鲸。蓝鲸是已知的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体型最大的动物,成年蓝鲸体长超过30米,体重可达150吨,光是一条舌头就有将近3吨之多。作为海洋食物链的最高端动物,蓝鲸曾经遍布地球上的所有海域,但当人类开始了商业捕鲸之后,蓝鲸的命运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为体型巨大,蓝鲸很容易被发现,如果不是相关国际组织于1966年通过了禁捕令,蓝鲸早就灭绝了。
国际组织之所以签署禁捕令,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于是有不少捕鲸爱好者,以及捕鲸业从业人员便开始质疑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面对这些质疑,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一位应用数学家考林•克拉克(ColinClark)感到十分愤怒。他在197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计算了蓝鲸的经济价值。经他计算,如果从赚钱的角度看,当时最好的做法不是禁捕蓝鲸(等将来蓝鲸种群数量恢复后再适度开禁),而是立即把海洋中剩余的蓝鲸捕捞殆尽,换成现金后投资股市!
克拉克这篇文章的本意当然不是劝大家照着去做,而是用这个例子告诉大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能按照经济学原理进行简单计算,因为一个物种很可能具有许多潜在的价值,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说到潜在价值,曾经有个说法非常流行,认为很多物种(尤其是植物)很可能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制药厂从热带雨林的植物当中找到过很多新药,如果雨林消失了,这些药就不会被研制出来。不过,这个说法近年来却遭到不少人质疑,因为制药厂发现,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筛选方法并不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而是人工合成各种大分子化合物,然后从中筛选具有潜力的药物。事实上这个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制药业的主流模式,很少有人再会去钻热带雨林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继续以世俗标准来衡量生物多样性的话,就会发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为了保护它而花费那么多钱并不合算。
那么,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究竟应该如何来计算呢?今年5月2日出版的《生态学通讯》(EcologyLetters)上有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篇论文的作者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生态与进化系的副教授约翰•韦恩斯(JohnWiens)博士,他试图通过研究树蛙的种群发展史,回答一个困扰了进化学家200多年的问题:为什么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
如果只看温度、湿度和日照等硬性指标,世界上很多热带雨林都和亚马逊没有太大差别,但韦恩斯发现,热带雨林树蛙在全世界的分布非常不均衡,亚马逊河流域有些地方种群数量非常之大,在那里生活的树蛙种类比全世界其它所有热带雨林中的树蛙种类还要多。为了弄清原因,韦恩斯在全世界123个不同地点找到了360个不同种类的树蛙,分析了它们的DNA,绘制了一幅树蛙进化图,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来,亚马逊河流域的树蛙历史悠久,早在6000万年之前就来到这里生活,那时恐龙还没有完全灭绝呢。而在其它一些种类较少的热带雨林,情况则正好相反,树蛙是在距今很近的时期才迁徙到那里去的。也就是说,亚马逊河流域某些热带雨林中的两栖动物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经过了6000万年的漫长进化才得以实现的。一旦因为某种原因而丢失,人类没有任何办法将其恢复。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生物多样性为什么如此宝贵了。一个新物种的形成需要极长的时间,甚至需要以地质年代来计算,其时间成本是一个天文数字。也就是说,一个物种哪怕只对人类有一丁点价值,也必须尽全力保护,一旦失去,无论花费多少钱都无法挽回。
但是,这种思路和人类目前纯粹追求速度的发展模式背道而驰,这就是为什么生物多样性一直得不到重视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