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鲁迅故里寻梦
2010-9-3 15:00:29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因着鲁迅先生笔下那充满童趣的“百草园”与令人敬畏的“三味书屋”,我喜欢上了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我的记忆里深深的扎了根,承载了我青少年时就喜欢文学的梦。因为崇拜鲁迅先生,绍兴之行就成了一次寻梦之旅;来到了百草园,探寻诞生大文豪鲁迅先生之地的魅力,完成了一个夙愿。
  
  走进鲁迅故里,恍惚如隔世。
  
  (一)现实的“百草园”
  
  穿过几条窄巷,仄过几扇窄门与木格长窗,来到了百草园,进入大先生童年的空间。眼前的百草园,杂草丛生,显然因疏于管理而缺乏生气,眼前出现了菜园,有几株稀稀落落的蔬菜,已全然没有鲁迅先生儿时的那番有趣的景象。透过一些古铜色的格子窗,院墙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字迹,隐约可见。我站在栅栏前,认真地读着小时候就背诵滚瓜烂熟的鲁迅先生文字,心生怅然。
  
  梦已不在,眼前物是人非,空生几多感慨。院子有一盘静默的石井栏,井口很小,水很浅,全然不同于北方。游人穿梭,皆漠然地从旁边匆匆而过,显然忽略了它的存在,而我却独自徘徊于石井栏边,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招呼伙伴们前来观看,伙伴们显然没有多大的兴致,脚步匆匆地奔向下一个处所。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满目荒芜的园子,竟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读着这样美文美句,依然有一种美美的滋味。我仿佛看到大先生儿时生动活泼的样子,无忧无虑地跟小伙伴们一起,在百草园里嬉戏,每一个场景都藏着童趣,如诗如梦。恍惚中,园子里的树木鲜活了,在阳光下舞蹈,舞姿翩翩,蔓藤绿茵,雀儿叽喳;虫鸣在耳畔生动,孩子们或采桑椹和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蟊……时而挖何首乌,时而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阴下纳凉,听虫吟蝉鸣;冬天在雪地上,捕麻雀,拍雪人,塑雪罗汉,在雪景里生动。“百草园”的花香鸟语,短墙根处的蹒跚着呀呀学步的小生灵,多有情趣啊。
  
  “Helen,该走了!”爱人的喊声,惊醒了我的白日梦。一个梦境逝去,那“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有些已面目全非,有些已难觅踪迹,只有凭借流淌着鲁迅先生心扉的文字,追忆大先生心里那份浓厚的生活情趣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百草园的侧门穿过,进到一个小院,院子里有三个铜像,一位老奶奶舒适的坐在一把竹椅子上,手里摇着一把蒲扇,仿佛在讲着什么,对面小凳上坐着一个儿童,两手托着下巴,认真地聆听着,旁边静静地卧着一只小猫咪,也听的入神,我想,这应该是鲁迅先生儿时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情景吧。我的老师去年也来过这个座位,我也赶紧坐到这个小凳上,感知着老师的体温,听长妈妈讲故事……心里有说不出的舒适。
  
  (二)静谧的“三味书屋”
  
  告别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的正堂前。三味书屋是老年代的私塾,门是锁着的,游人可以从门外观看。这间私塾不大,旧时的桌椅依然健在,只是漆已斑驳。依窗望去,只见堂内摆着几张方桌,形状不一,听说当时学生各自使用的自家带来的桌子。教书先生的桌子摆在学堂中央,桌子上摆放着几本书,一把戒尺,书旁一个纸片写着一个繁体字“早”字。
  
  三味书屋,有一个后院,这个后院很小,只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有两个圆门与前院通着,与学堂通着。很难想象,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读厌了,躲到这里来,竟也寻到那许多的乐趣。
  
  是啊,那么小的一块菜园子,那么严厉的一把戒尺,那么严谨的一位教书先生,那么深刻的一个“早”字,对鲁迅先生坎坷的人生,生过了多少启迪,点亮了多少盏航灯?曾经在墙根下嬉戏的顽童,在旧中国的历史长河里,不得不用文笔作舟争渡,最终成就了尖锐犀利,深刻张扬,铮铮铁骨的伟人。他用笔作“匕首投枪”,直面惨淡的人生,解剖中国人的劣根性,直指国人心灵,直刺敌人的心脏。
  
  鲁迅先生的书桌在书房东北角,那个年代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我仿佛隐约听到教书先生与学生拖着长腔的读书声。人在恍惚中,追寻自己年轻时,对鲁迅先生所描述的文字的记忆,试图寻找与鲁迅先生对话的机缘。我触摸着年长的木格长窗,倚着陈旧的木门,心头忍不住潮湿起来。
  
  三味书屋,在游人的熙熙攘攘中,显得过于沉寂,隐隐透出几多伤感,几多神秘感。拜访三味书屋,仿佛拜见寿镜吾先生,鲁迅先生曾称赞先生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站在门外,可以听到寿镜吾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真正诠释:“三味书屋: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我想,这种诠释蕴涵人生哲理,可以赋予我们深深的启迪。
  
  (三)破旧的“乌篷船”
  
  走出三味书屋,迎面是一条悠悠的小河,从鲁迅故居前静静地流过,浅浅的水面上飘着绿色浮萍,石桥旁停泊着几只破旧的乌蓬船。几个年纪稍大的船工,有的懒洋洋的躺在船上,有的在岸上用小锤子修补着船桨,脸上并没有多少表情。我走上前去,问这条河叫什么名字?有多长?他们支吾着,忙着用锤子敲击钉子,并不予理会。看到这般尴尬的情境,记忆中的“乌篷船”不见了踪影,人也逐渐消失了坐乌篷船的兴致。
  
  这天天气颇阴,人坐在河边,望着乌篷船发呆,捆绑“祥林嫂”改嫁的那条“乌篷船”早已腐朽了吧?这样想着,“祥林嫂”复活了,她已经捐过“门槛”了,脸上有了光彩,看着阿毛在河边玩耍……“祥林嫂”只不过是腐朽时代的悲剧……“孔乙己”也复活了,他风度翩翩,不再摆弄七颗茴香豆说“多乎哉?不多也”,取而代之,说的是流利的“ABC”,写的是诗情画意,算的是智慧的“X+Y=Z”……曾经迂腐的“孔乙己”在历史长河里消遁。
  
  告别百草园,告别三味书屋,坐在车里,我问几个同行的孩子:“鲁迅故里行,有什么印象?”他们回答我的是一脸的茫然。我心里不免有些惨然,忙把视线移到车窗外。作为一名教师,我看着孩子们的“茫然表情”,不由得担忧起中国的教育现状。多么天真烂漫的孩子啊,没有了趣味横生的“百草园”,带着同样的渴望,他们在虚拟网络里的“开心农场”耗时,渐渐淡忘了中国文字的美,淡忘了中国“方块字”的美。面对虚拟的网络,面对无奈的家长与孩子,中国教育改革又将何去何从?鲁迅先生如若在世,又会作何感想?
  
  鲁迅先生刻画的好多个人物形象,早就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与现实世界永远的隔离开来。一个“百草园”,一个“三味书屋”,就在这么一块方寸之地,一个胸怀中国的伟人诞生了,而今,偌大的豪华舒适的校园,竟然漠视孩子的心田荒芜,敢问,又有几人放眼中国的未来?随之,心也莫名的忧郁起来。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