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大城市里的地域歧视
2012-8-29 10:38:00    来源:傅蔚冈的博客    我要评论(
  经常有人抱怨一些大城市排外现象严重。非常明显的证据就是现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地域歧视语言,如上海本地的宽带山论坛还发明了一个专门的名词“硬盘”来指代外地人;某门户网站甚至在其评论中提示“文明社会,从理性发帖开始。谢绝地域攻击。”
  
  不过在我看来,地域歧视可能被夸大了。一个非常直接的证据是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都在迅猛增长。以备受外界质疑的上海为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301.92万,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共增加661.15万人。这十年间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897.7万人,与“五普”相比增加591.96万人,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8.6%提高到39%。
  
  这种外来人口激增的现象几乎存在于任何一个大中城市。一方面说一个地方存在着严重的排外情绪,同时这个地方却又存在着持续的外来人口增加,这个现象无论如何很难在逻辑上说得通。难道是这些外地人为了生活愿意放弃尊严而对居住地的各种歧视现象忍气吞声?
  
  如果说为了生活而愿意放弃尊严,这是不是意味着在被歧视人的眼中,地域歧视所带来的伤害并不大,是我们夸大了它的危害?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不过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在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里,地域歧视基本上很难成功推行。
  
  为什么在大城市里很难推行地域歧视?第一个因素是因为大城市里的供给方很多。对方之所以要歧视你,有利可图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谁愿意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因为你不会说本地方言,无法得知一些产品和服务的具体信息,那么店家给你提供的服务中就会缺斤少两,或者是漫天要价。但是在大城市里,这种现象很少发生,因为供给方太多了,而且现在绝大多数领域都是买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谁会放着钱不挣而去歧视对方的地域?难道仅仅因为对方的普通话带有地方口音就不做这笔生意?
  
  第二个因素是地域歧视很难一致行动,这个原因也和供给方太多有关。如果一个市场只有一个供给者,它可以很容易通过垄断实施地域歧视,但在市场经济中,要把所有的供给方联系起来,难度太大。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解释了因为协调成本的缘故,那些大集团为何无法一致行动。
  
  由以上可知,在大城市里实施地域歧视的成本很高,基本无法实施。如果说上海有过地域歧视,只能说是在计划经济下成功实行过。这是因为计划体系下的物品大都凭票供应,而且属于卖方市场。当一个操外地口音者出现在商店里且没有相应票证时,他不得不为之付出高价。
  
  那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认为一线城市公共服务并不针对非户籍人口提供等地域歧视很严重?在我看来,这并非这些地方才有的地域歧视,而是属于各个地方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只不过那些中小城市里的外来人口较少,很少有人抱怨,而北上广深聚集了诸多非户籍人口,才使得这个现象被放大了。而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是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政策,和地域歧视无关。
  
  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认为一线城市的地域歧视很严重?心理学上的“群体极化”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当存在一个现象,而想法类似的人相互商讨时,他们通常会以接受观点中更为极端的看法而告终,这个过程就是群体极化。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这种过程更加简单:那些自称受过歧视的人在网络上传播自己的感受,而相同经历的人的传播,使得这个观念被加强了——甚至那些从未受过歧视的人也认为自己被歧视了。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