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打造太子奶品牌、中国乳酸菌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李途纯近日摆脱了牢狱之灾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李途纯案始于2010年6月,株洲市公安局直属分局经侦查,先以李途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职务侵占、抽逃出资罪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后来公安机关又补充侦查,将其罪名变更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挪用资金和职务侵占罪。而现在,株洲市天元区人民检察院的结论是这三项罪名均无法认定。
长达15个月的拘禁,换来了一纸“不起诉”的决定,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李途纯反倒意外地平静,他对媒体表示,律师多次建议申请国家赔偿,但他本人并不会主动提起国家赔偿,“如果要提请赔偿,经济赔偿只要求一块钱”。
申请国家赔偿有充足的理由。批捕的罪名被证实纯系子虚乌有,公民为此付出了代价,理应获得补偿。李途纯无意于此显然包含着无尽的感喟:在其被拘禁无法行使其原有的大股东权益的时候,太子奶破产重整,一手创办的企业与自己已毫无关系,个人多年心血付之东流,什么赔偿方案能够弥补这样的损失呢?
太子奶由盛转衰直至成为历史,与李途纯个人的经营策略失误有很大关系,他的盲目多元化扩张使企业不堪重负,进入恶性循环之中,但当地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难以想象,一个企业家为使自己的企业脱困,所采取的措施却会因得不到政府的认可而不能实施,更让人疑惑的是,一个拥有约68%股权的大股东,居然无法对企业破产重整方案发表任何意见。从某种程度上讲,太子奶的兴衰,堪称政府过度乃至不当干预经济的一个标本,也见证了民营企业家在权力结构中可能红极一时但终究弱势的地位。
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还了李途纯一个清白,但此案和同一时期的一些类似案例却不由我们不将目光越过个人遭际之外,思考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是否该有一条明确的作为与不作为的边界?民营企业家是否该得到公正的对待?而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拿什么来呵护培育不易的“企业家精神”?
最近经济学家张维迎在一个论坛上感叹当下中国正在摧残企业家精神,引发了公众强烈的共鸣。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具备广阔的胸怀,能于“自利”中“利他”,这是企业家精神的特质。而先进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法治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个人才能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明晰的产权制度给人充分的安全感,所谓企业家精神才会蓬勃生长。
必须重复一个常识,在民营企业里,企业主才是企业的真正主人。当他们的产权未得到尊重的时候,不但社会将失去创造价值的热情,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会真正感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