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要闻 >> 热点新闻 >> 头条 >> 正文
“上海公报”四十年
2012-3-1 10:32:56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要评论(
  
  1972年2月28日,上海锦江小礼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这对曾兵戎相见的死敌,在举世震惊中签署了两国间第一个联合公报《上海公报》,从此开启了中美两国公开、正式的官方交往。尽管直到近7年后中美才正式建交,但毫无疑问的是,《上海公报》奠定了此后40年中美关系的主基调。至今两国官方的相关例行公告中,“一个中国原则”和“三个联合公报”都是必不可少的前缀,而《上海公报》正是这“三个联合公报”中开先河者。
  
  上世纪70年代,中美不但在意识形态上针锋相对,在台湾问题上立场对立,更在越南内战中互为敌手,尽管未公开兵戎相见,但间接交锋和海、空军事摩擦则时有所闻。这两个死敌间的握手,不仅国际社会错愕不已,甚至两国社会、民众都难以适应,产生了许多真真假假的笑话。那么,究竟是何动力,促使这对冤家对头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复杂国际氛围里,不约而同地摸索通幽曲径,最终殊途同归,通过一场神奇的秘密外交,令曾经举枪相向的两双手戏剧般握到一起,并随即开启了长达17年的所谓“中美蜜月期”?
  
  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上海公报》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丑话说前面”———先列举双方分歧,然后表示尊重对方立场,最后才谈及共识。从公报内容不难看出,双方的分歧不小,其中许多分歧(如台湾问题、越南问题、如何解决国际争端问题、“霸权主义”问题等)甚至是原则性、根本性的,直到40年后的今天也并未弥合。但“先分歧、后共识”的独特陈述恰恰表明,中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双方分歧、矛盾的充分了解和清醒认识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明知有分歧,也要握手、交往、合作。
  
  之所以如此,乃是基于当时双方对共同威胁的认知基础上。上世纪70年代初,正是苏联全球扩张的极盛期,于美国而言,到处伸手的北极熊不但用庞大的装甲集群和远程轰炸机、战略导弹,在欧洲和北美头顶悬起一把明晃晃的钢刀,更通过“代理人战争”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各处和美国争霸,令美国如芒刺在背;于中国而言,珍宝岛和铁里克提硝烟未散,号称百万大军的“苏修”武装力量陈兵边境,对装备低劣、训练不足的中国军队构成极大压力。可以说,知道什么是中美两国共同的威胁,并且知道基于此,这两个有如此大差异的国家,完全可以、应该甚至必须携手,求同存异、彼此尊重,都是从对共同威胁的清醒认识出发的。
  
  40年倏忽而过,苏联帝国和华约早已烟消云散,“共同威胁”不复,中美两国都有一部分人和一些不小的声音,将对方视作最大的现实威胁和障碍。那么,在《上海公报》签署40周年后的今天,中美两个大国的对话、交流、共存与合作,又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如果说,40年前中美的握手,是建立在对“共同威胁”的清醒认识之上,那么40年后的今天,这种相互合作、和平共处,就应该建立在对“共同利益”的清醒认识上。
  
  如今的中国已不是1972年的中国,如今的世界,也同样不是1972年的世界。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的政治大国,中美两国更是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高科技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口来源,而中国则是美国最大的海外国债持有者。不仅如此,在世界许多重要、热点地区和关键话题,中美看似“口不同调”,但实际利益却颇多吻合,如两国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都希望航路畅通,市场平稳、开放,都希望热点地区尽快恢复和平、稳定和秩序……一言以蔽之,作为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强国,中美实际上都是当今国际体系的最大受益者,中美维持和平、合作关系,从而确保现有国际体系平稳本身,就是两国间当前最大的共同利益。
  
  正如40年前建立在“共同威胁”基础上的《上海公报》,要先谈分歧,次谈尊重,最后谈共识一样,今天中美两国也不应回避彼此间的分歧尤其是原则性分歧,对于中美两个老对手而言,任何对话、交流、合作,都必须建立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而求同存异的前提,正是“知同知异”,和对分歧的不隐讳、不回避。
  
  和40年前相比,中美两国都多了许多“坛坛罐罐”,正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两个大国间如果有太多的相互猜疑、摩擦与隔阂,对两国、对世界秩序都不是什么好事。尽管40年过去,两国间仍存在许多难以弥合的重大原则性分歧,但和40年前一样,这对有如此多不同之处的重要国家,完全可以、应该甚至必须求同存异、彼此尊重,在当今世界共存、共发展。
  
  40年前,中美因对共同威胁的清醒认识而走上合作之路;40年后,两国也应基于对共同利益的清醒认识,分歧归分歧,合作归合作,该争执时争执,该携手时携手,而要保持这样似亲似疏、既亲密又争执的特殊伙伴关系,对彼此异同、利害的相互了解,就是必不可少的根本前提。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