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本周展开访问美国之旅。习近平此次访问美国之际,正值尼克松总统访华40周年,1972年2月的那次“破冰之旅”实现了两个大国的关系正常化。然而,“四十不惑”的中美关系眼下却正处于历史上的又一个低谷。自从去年底华盛顿宣布将把美国的军事战略重心调整到亚太地区,并不断加强与菲律宾、越南等和中国在本地区存在争议的国家的军事战略关系之后,这两个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此,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中美《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讲话时称,希望通过习近平副主席此次访美缓解中美之间目前存在的互信“赤字”。
有趣的是,习近平到白宫会晤奥巴马和拜登时恰逢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偶然安排立即被好事的评论人士顺手牵来当做一种象征来做文章——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格林说:“或许在中美关系中会发生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每隔一段时间两国领导人都要聚到一起,告诉对方‘我仍然爱你’,或者即便‘我不爱你’,但至少我仍然会与你合作,我们还要保持这种关系。”当然,中美这对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双边关系要保持持续稳定并进一步改善,仅通过一个“情人节约会”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习近平此次访美达成的相互认识与共识,显然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未来中美关系的大方向。如果说2011年1月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是为中国未来留下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基础的话,习近平的这次访问则被人称为“为未来10年中美关系定调”之旅。所以,拜登副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托尼·布林肯干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访问是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投资。”
作为一个守成的世界霸权与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当今的中美关系可能是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那种新型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我们看到,从人民币汇率到知识产权,从朝核到伊核直至最新的叙利亚问题,从宽泛而模糊的人权问题到具体而明确的温室气体减排……中美在不少重要的全球及双边事务上都存在着分歧。但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巨大的经贸依存使谁都不能离开对方而生存。仅从人们使用过的形容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爱恨交织”、“四五十岁的兄弟姐妹(骆家辉语)”、“双胞胎(布热津斯基语)”等等中,就能窥见它的极端复杂性。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美中关系对21世纪的世界和平与发展而言是“大到不能倒”的至关重要的关系。但20世纪的历史却告诉我们,“大到不能倒”并不意味着真的倒不了。尤其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急剧转折的当下,一旦双方不能很好地适应各自力量的变化,就很容易因为误判而将打破这种脆弱的平衡。因此,就像基辛格等人一再呼吁的那样,中美关系存在着一条绝不能轻易突破的底线,那就是避免重新陷入当年美苏冷战,这需要双方一起摈弃“零和的冷战思维”。
人们有理由对习近平这次访问作出谨慎乐观的预计,其中包括达成一些意料之中的重要经贸合同,但要能取得重大的根本性突破还需要继续努力。这是中美关系的基本现实决定的。
相对而言,习近平此行的特殊亮点在于他对艾奥瓦的访问,这属于故地重游。1985年,身为河北省一位县委书记的习近平曾带领一个代表团访问了密西西比河畔的小镇马斯卡廷——大文豪马克·吐温曾在那里生活过很长时间,学习当地的养猪技术。如今,已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他与27年前曾热情接待过他的那些美国普通老百姓一道喝茶,重叙旧情。
在艾奥瓦州州长特里·布兰斯塔德看来,习近平的访问将成为自1959年苏联领导人和1979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访问该州以来的最重大事件。艾奥瓦州和中国密切的经贸交往分不开,中国是它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该州一半的大豆及数量很大的猪肉都卖往中国。2001年至2010年,该州对华出口增加13倍。而按照前任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规划和推动的蓝图,这是中美之间所谓“次国家级合作”的绝好体现。洪博培曾撰文指出,确保美国的每个州和中国的每个省都能从他们的共同关系和利益中获得最大收益,这种“地方因素”将极大地“丰富”两国关系,并为之奠定更为宽泛和牢固的基础。的确,正如中国国内的改革开放一样,当全局和最高层面打不开局面时,局部和低级层面很可能是僵局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