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如何传承
2012-5-4 11:15:47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要评论()
[导读:近日,北大教授钱理群在研讨会上表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今天恰逢五四运动93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或许没有什么比北大教授对利己精神解剖更有意义的纪念了。]
又到“五四”青年节,这通常是宣扬爱国主义观念的一次绝佳机会。的确,近代中国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时,由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缘故,“国家意识”的构建成为百年来政治文化意义上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然而,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在近两年来迅速崛起的微博上搜索“五四”两字,所看到的结果却大多是“五四节是不是要放假”、“会有半天假吗”这样一些和国家,也和科学、民主毫无关系的发言。
在距离1919年5月4日已然过去93个春秋的今天,中国与世界都已经发生了难以形容的剧烈变化。曾经的年轻人所普遍持有的“救国情怀”、“革命意志”,在数十年市场大潮的冲刷之下,已经演变成为当下所盛行的“个人前途”与“消费欲望”。在这个日趋多元的时代,诸如革命救国这样的宏大叙事早已与年轻人渐行渐远,反之,市场的力量开始统治我们的观念,这一代年轻人更关心的是房子、车子或事业。
从1919年开始,青年一代的力量就在中国历史的演变轨迹上留下了他们深刻的烙印,但是,3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逐步收窄了国家干涉的范畴,并释放、培育了一个越来越广袤的市场领域。“国家叙事”的退潮使得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开始陷入迷惘,一个名叫潘晓的23岁女孩“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感慨引发了那一代年轻人的共鸣。接下来的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法定地位被确认,年轻一代也开始向“市场”索要人生的意义,当时所兴起的一轮又一轮“下海潮”,正是那一代年轻人状态的直接写照。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也意味着13亿人口正式汇入全球经济大家庭。此后,市场力量披荆斩棘,个体主义、消费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成长于此一时期的80、90后,在探寻青春的意义或者生命的意义时获得了怎样的结果,成为大家所关注的命题。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当国家开始步入常规化运作,年轻人注定只能成为其中的一个螺丝钉,而无法获得出彩的个体意义;当然,当市场缺乏法治保障,且公务员群体福利优厚之时,“考公热”成了年轻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甚至,因为社会竞争缺乏规则的保护,年轻人也只能用“拼爹”来表达自己的无奈,用“高帅富”和“屌丝”作为年轻人群体分裂的指代。
因而,面对当代的年轻人,我们有理由去同情他们,但是,我们也同样有理由去指责他们。作为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应当明白人生的意义显然不仅仅在于获得一份安稳的工作,青春的色彩更不应该仅仅用欲望的满足来涂抹。要知道,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前提下,物质仅能作为一个基本保障,而只有真正的精神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我们需要回眸五四,重温那一代人所拥有的有理想、有行动、敢突破的状态。
今天的年轻人,过早的世故,也过早的“成熟”,很大一部分人把游走于庞大的官僚体系作为毕生追求,把浸淫于消费市场当做人生意义。如果说80年代的年轻人因为“国家价值”的式微而感到困惑,那么今天年轻人则由于沉迷消费干脆停止了反思。这的确是一个多元时代,但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都应该富有朝气,充满阳光,社会结构的制约不应成为年轻人屈服稳定、丧失开拓精神的理由。相反,在新的时代,“社会建设”的浪潮已经开始掀起,大到参与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小到扶老人、做义工,环保、公益、慈善、教育等种种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世界紧密相关的领域,都需要年轻人的加入。从曾经的“建设国家”,到现在的“建设社会”,我们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够承续五四精神,并从中探索人生的真谛。
又到“五四”青年节,这通常是宣扬爱国主义观念的一次绝佳机会。的确,近代中国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时,由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缘故,“国家意识”的构建成为百年来政治文化意义上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然而,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在近两年来迅速崛起的微博上搜索“五四”两字,所看到的结果却大多是“五四节是不是要放假”、“会有半天假吗”这样一些和国家,也和科学、民主毫无关系的发言。
在距离1919年5月4日已然过去93个春秋的今天,中国与世界都已经发生了难以形容的剧烈变化。曾经的年轻人所普遍持有的“救国情怀”、“革命意志”,在数十年市场大潮的冲刷之下,已经演变成为当下所盛行的“个人前途”与“消费欲望”。在这个日趋多元的时代,诸如革命救国这样的宏大叙事早已与年轻人渐行渐远,反之,市场的力量开始统治我们的观念,这一代年轻人更关心的是房子、车子或事业。
从1919年开始,青年一代的力量就在中国历史的演变轨迹上留下了他们深刻的烙印,但是,3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逐步收窄了国家干涉的范畴,并释放、培育了一个越来越广袤的市场领域。“国家叙事”的退潮使得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开始陷入迷惘,一个名叫潘晓的23岁女孩“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感慨引发了那一代年轻人的共鸣。接下来的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法定地位被确认,年轻一代也开始向“市场”索要人生的意义,当时所兴起的一轮又一轮“下海潮”,正是那一代年轻人状态的直接写照。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也意味着13亿人口正式汇入全球经济大家庭。此后,市场力量披荆斩棘,个体主义、消费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成长于此一时期的80、90后,在探寻青春的意义或者生命的意义时获得了怎样的结果,成为大家所关注的命题。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当国家开始步入常规化运作,年轻人注定只能成为其中的一个螺丝钉,而无法获得出彩的个体意义;当然,当市场缺乏法治保障,且公务员群体福利优厚之时,“考公热”成了年轻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甚至,因为社会竞争缺乏规则的保护,年轻人也只能用“拼爹”来表达自己的无奈,用“高帅富”和“屌丝”作为年轻人群体分裂的指代。
因而,面对当代的年轻人,我们有理由去同情他们,但是,我们也同样有理由去指责他们。作为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应当明白人生的意义显然不仅仅在于获得一份安稳的工作,青春的色彩更不应该仅仅用欲望的满足来涂抹。要知道,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前提下,物质仅能作为一个基本保障,而只有真正的精神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我们需要回眸五四,重温那一代人所拥有的有理想、有行动、敢突破的状态。
今天的年轻人,过早的世故,也过早的“成熟”,很大一部分人把游走于庞大的官僚体系作为毕生追求,把浸淫于消费市场当做人生意义。如果说80年代的年轻人因为“国家价值”的式微而感到困惑,那么今天年轻人则由于沉迷消费干脆停止了反思。这的确是一个多元时代,但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都应该富有朝气,充满阳光,社会结构的制约不应成为年轻人屈服稳定、丧失开拓精神的理由。相反,在新的时代,“社会建设”的浪潮已经开始掀起,大到参与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小到扶老人、做义工,环保、公益、慈善、教育等种种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世界紧密相关的领域,都需要年轻人的加入。从曾经的“建设国家”,到现在的“建设社会”,我们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够承续五四精神,并从中探索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