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为何互相不信任
2012-4-18 10:39:10 来源:南方周末 我要评论()
什么是中美战略互疑?
“战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即认为对方国家实现其主要长期目标,是要以你本国的核心发展前景和利益为综合代价的。令人担心的是,截止到2012年,战略互疑好像在两国均有增长。这种观念一旦发酵,就会使之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导致中美关系呈现全面敌对状态。
中美两国广泛的交流活动未能使任何一方建立对对方长远目标的信任,相反,缺乏互信的问题正日趋严重。不信任本身即具有缓慢的破坏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反过来又会加剧不信任。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描述中美两国国内各层次决策者对中美长期关系的基本观点,而非表达大众观点。报告重点也不在于说明双方在日常事务的各种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意愿,而是集中分析中美对彼此的长远意图产生疑虑的因素。
中国为什么不信任美国?(中方观点)
中国对美国的不信任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就开始存在并延续至今。当北京觉察到美国方面对中国的战略意图产生更多担心的时候,北京就会向华盛顿保证,中国不会寻求挑战或者代替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同时,在北京看来,正是由于美国的政策、态度和误解,才导致了两国之间缺乏互信。
中国对美国的不信任主要出自:
1.国际体系的结构变化
如今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已经明显缩小。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美国的GDP是中国GDP的八倍,但是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减少为不足三倍。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还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不是几十年的时间。
中国的政治精英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西方民主和经验之外的另一种选择。“中国模式”(或者所谓“北京共识”)的特征是构建全方位强大的政治领导,从而确保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和经济事务,这与那些出现“颜色革命”每每导致国家分裂、西方侵犯其主权的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很多人深信美国在处理世界事务时的最终目的是维持其霸权和统治,所以,华盛顿将会试图阻止正在崛起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提高自己的地位。
根据中国人对世界史的典型理解,美国政客是“丛林法则”的忠实信徒,他们推行民主和人权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其实现强权政治的政策工具。
2.政治和价值体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开始,人们始终坚信美国一直怀有阴险的图谋,策划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把中国变成它的附属国。这种计划被称为美国对社会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防范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主流观察家们仍然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目的是要“西化、分化”中国。中国认为,所有现存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都是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中国政治圈强烈怀疑美国政府在背后支持谷歌在中国网民中煽动反政府情绪。
3.国家安全问题
尽管海峡两岸关系有了大幅改善,但是美国仍然向台湾出售武器并在中国沿海进行抵近侦察活动。这加深了北京对美国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战略意图的不信任。华盛顿最近对亚洲政策的“再平衡”调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威胁感。美国对朝鲜、伊朗和东南亚国家的外交立场使中国感到不安,加深了中国对美国意图的怀疑。
4.经济问题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这样一种疑虑,即美国正在利用中美经济摩擦作为美国经济失败的替罪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在中国被广泛视为美国在国际竞争中失利的象征。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对华政治偏见导致对华出口管制造成的。同时,中国也注意到美国正在给在美投资和合并或兼并美国公司的中国企业设置无数政治障碍。美国迫使中国人民币升值的行为,一般被看成是以中国经济和中国劳动力为代价、服务于美国利益的一种专横、不讲理的手段。
随着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地位的削弱,北京越来越怀疑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持续性,并且增强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紧迫感。与此同时,中国也怀疑美国将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制造障碍。
5.外交、能源和气候变化等
中美之间的实力平衡变化是能够察觉到的,这一变化让很多中国人期待并且强烈要求出现更加“有所作为”的中国外交政策。如果说北京在过去对美国售台武器和在中国周边进行侦察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忍让的话,那么现在中国政府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惩罚”美国的所做所为。
中国对美国在朝鲜半岛、伊朗、叙利亚和其他地方的国际政策和行动进行的批评和抵制反映出中国的疑虑,即这些政策和行动是建立在不公正的、狭隘的美国自身利益基础之上的,并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的利益。
许多中国官员认为小布什政府代表了石油寡头的利益,伊拉克战争和美国的中东政策是在控制全球石油供应的愿望驱使下实施的。中国对此的疑虑延续至今,他们认为奥巴马政府设计的开发清洁能源的项目与此类似,也是受自我利益驱动的。对许多中国经济学家和舆论领袖来说,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整体论述是西方的一个阴谋,这一阴谋的首要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赶超西方国家。
美国为什么不信任中国(美方观点)
目前美国官方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不断壮大的实力不会专门针对削弱或损害美国的利益。
不过,美国政府决策者同时也认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美方上述态度是建立在一系列相对比较乐观的假设基础上的,他们也意识到在现实中,这些假设有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
因此,美国政策的一个目的是确保这一系列相对比较乐观的结果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更大。同时他们也很清楚,一旦事与愿违,他们也必须具备处理相应状况的能力。
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主要出自:
1.国际体系的结构变化
美国最高层既担心中国会试图取代美国的地位,又担心中国从根本上把中美关系看成一种零和博弈。美国领导人看到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中国把自己看成了世界第二,并且假想作为世界老大的美国必然会试图阻止中国的崛起。
2.政治和价值体系
中国的一党执政制度也从不同角度引发了不信任。
美国人认为,西方模式的政治制度之间理所当然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而其它模式的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太稳定。
由于对中国政治体制是如何真正运作的了解甚少,美国领导者经常不能准确判断哪些结果反映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战略决策,哪些反映的是政治体制本身的运作机制,是那些领导人无法控制的(有时甚至是有悖于他们愿望的)。
把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考虑在内的话,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境内发生的被认为是“违反人权”的行为,使得美国政府在政治上很难采取行动与这些国家首先建立互信。
3.外交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根本态度是:一个更加富裕的、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是受欢迎的,其前提条件是中国要寻求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相对更具建设性的角色。
4.经济和贸易
中国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过程中始终保持很高的年增长率,加之美国认为中国政策越来越倾向于重商主义,美国开始担心中国为追求维持快速增长是否会直接侵害美国利益。
持续不断的大量“盗窃”美国知识产权给美国人一个印象,即这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防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领导人认为把签署技术分享协议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提条件造成了技术流失,并且中国利用这些技术(结合各种中国政府补贴和对本国公司的其他支持)将美国公司逼到破产。
中国的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在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进行广泛的补贴。
北京列出不允许或限制外商投资的部门,包括美国公司极具竞争力的部门,比如说金融服务领域,这一举措超出了国家安全的范畴,相当于保护主义,直接危害了美国的经济利益。
中国严格限制稀土出口,尽管中国解释是出于保护环境,但是造成的形势是,如果有公司在2011年希望获得足够的稀土金属,那么只能将其生产设备转移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其技术被盗的风险越来越大。
5.军事、网络安全和情报机构等
美国方面认为,解放军很显然在优先发展那些专门针对美国军事平台——比如航空母舰和卫星——的能力,同时,解放军对其能力、在今后面临主要的战略威胁时将采用什么新力量和原则,都没有按照国际标准实现透明化。
美国的网络防范机构对来自中国的网络操作变得极其敏感,这些操作针对的是美国军事和民用目标,规模宏大且范围广泛,有些极其执着和复杂精密。它们在一些案例中甚至已经取得惊人的成果,进入并复制了具有直接军事、外交和经济重要性的高度敏感的数据。很多操作都是从位于中国的服务器发出。于是很多人据此得出结论说,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政府指使的。
综上所述,中美之间不断增长的战略互疑有三个主要来源:不同的政治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对彼此的决策过程以及政府和其他实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对中美之间实力差距日益缩小的认识。
第一个因素强调的是中美之间结构性和深层次的因素,不大可能出现重大变化。更为实际的做法是,华盛顿和北京应该解析和处理产生战略互疑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来源,通过改善彼此对对方国家国内形势的认识,更加有效地开展双边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
战略互疑在北京的感受程度要比华盛顿更深,这可能是出于中国对“百年屈辱史”的记忆,以及对同美国相比中国在实力地位上处于弱势的认知。
(注:该报告由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12年3月正式出版,中文本由刘春梅翻译,王缉思审校。)
“战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即认为对方国家实现其主要长期目标,是要以你本国的核心发展前景和利益为综合代价的。令人担心的是,截止到2012年,战略互疑好像在两国均有增长。这种观念一旦发酵,就会使之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导致中美关系呈现全面敌对状态。
中美两国广泛的交流活动未能使任何一方建立对对方长远目标的信任,相反,缺乏互信的问题正日趋严重。不信任本身即具有缓慢的破坏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反过来又会加剧不信任。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描述中美两国国内各层次决策者对中美长期关系的基本观点,而非表达大众观点。报告重点也不在于说明双方在日常事务的各种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意愿,而是集中分析中美对彼此的长远意图产生疑虑的因素。
中国为什么不信任美国?(中方观点)
中国对美国的不信任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就开始存在并延续至今。当北京觉察到美国方面对中国的战略意图产生更多担心的时候,北京就会向华盛顿保证,中国不会寻求挑战或者代替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同时,在北京看来,正是由于美国的政策、态度和误解,才导致了两国之间缺乏互信。
中国对美国的不信任主要出自:
1.国际体系的结构变化
如今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已经明显缩小。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美国的GDP是中国GDP的八倍,但是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减少为不足三倍。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还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不是几十年的时间。
中国的政治精英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西方民主和经验之外的另一种选择。“中国模式”(或者所谓“北京共识”)的特征是构建全方位强大的政治领导,从而确保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和经济事务,这与那些出现“颜色革命”每每导致国家分裂、西方侵犯其主权的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很多人深信美国在处理世界事务时的最终目的是维持其霸权和统治,所以,华盛顿将会试图阻止正在崛起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提高自己的地位。
根据中国人对世界史的典型理解,美国政客是“丛林法则”的忠实信徒,他们推行民主和人权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其实现强权政治的政策工具。
2.政治和价值体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开始,人们始终坚信美国一直怀有阴险的图谋,策划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把中国变成它的附属国。这种计划被称为美国对社会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防范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主流观察家们仍然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目的是要“西化、分化”中国。中国认为,所有现存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都是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中国政治圈强烈怀疑美国政府在背后支持谷歌在中国网民中煽动反政府情绪。
3.国家安全问题
尽管海峡两岸关系有了大幅改善,但是美国仍然向台湾出售武器并在中国沿海进行抵近侦察活动。这加深了北京对美国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战略意图的不信任。华盛顿最近对亚洲政策的“再平衡”调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威胁感。美国对朝鲜、伊朗和东南亚国家的外交立场使中国感到不安,加深了中国对美国意图的怀疑。
4.经济问题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这样一种疑虑,即美国正在利用中美经济摩擦作为美国经济失败的替罪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在中国被广泛视为美国在国际竞争中失利的象征。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对华政治偏见导致对华出口管制造成的。同时,中国也注意到美国正在给在美投资和合并或兼并美国公司的中国企业设置无数政治障碍。美国迫使中国人民币升值的行为,一般被看成是以中国经济和中国劳动力为代价、服务于美国利益的一种专横、不讲理的手段。
随着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地位的削弱,北京越来越怀疑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持续性,并且增强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紧迫感。与此同时,中国也怀疑美国将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制造障碍。
5.外交、能源和气候变化等
中美之间的实力平衡变化是能够察觉到的,这一变化让很多中国人期待并且强烈要求出现更加“有所作为”的中国外交政策。如果说北京在过去对美国售台武器和在中国周边进行侦察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忍让的话,那么现在中国政府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惩罚”美国的所做所为。
中国对美国在朝鲜半岛、伊朗、叙利亚和其他地方的国际政策和行动进行的批评和抵制反映出中国的疑虑,即这些政策和行动是建立在不公正的、狭隘的美国自身利益基础之上的,并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的利益。
许多中国官员认为小布什政府代表了石油寡头的利益,伊拉克战争和美国的中东政策是在控制全球石油供应的愿望驱使下实施的。中国对此的疑虑延续至今,他们认为奥巴马政府设计的开发清洁能源的项目与此类似,也是受自我利益驱动的。对许多中国经济学家和舆论领袖来说,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整体论述是西方的一个阴谋,这一阴谋的首要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赶超西方国家。
美国为什么不信任中国(美方观点)
目前美国官方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不断壮大的实力不会专门针对削弱或损害美国的利益。
不过,美国政府决策者同时也认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美方上述态度是建立在一系列相对比较乐观的假设基础上的,他们也意识到在现实中,这些假设有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
因此,美国政策的一个目的是确保这一系列相对比较乐观的结果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更大。同时他们也很清楚,一旦事与愿违,他们也必须具备处理相应状况的能力。
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主要出自:
1.国际体系的结构变化
美国最高层既担心中国会试图取代美国的地位,又担心中国从根本上把中美关系看成一种零和博弈。美国领导人看到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中国把自己看成了世界第二,并且假想作为世界老大的美国必然会试图阻止中国的崛起。
2.政治和价值体系
中国的一党执政制度也从不同角度引发了不信任。
美国人认为,西方模式的政治制度之间理所当然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而其它模式的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太稳定。
由于对中国政治体制是如何真正运作的了解甚少,美国领导者经常不能准确判断哪些结果反映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战略决策,哪些反映的是政治体制本身的运作机制,是那些领导人无法控制的(有时甚至是有悖于他们愿望的)。
把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考虑在内的话,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境内发生的被认为是“违反人权”的行为,使得美国政府在政治上很难采取行动与这些国家首先建立互信。
3.外交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根本态度是:一个更加富裕的、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是受欢迎的,其前提条件是中国要寻求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相对更具建设性的角色。
4.经济和贸易
中国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过程中始终保持很高的年增长率,加之美国认为中国政策越来越倾向于重商主义,美国开始担心中国为追求维持快速增长是否会直接侵害美国利益。
持续不断的大量“盗窃”美国知识产权给美国人一个印象,即这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防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领导人认为把签署技术分享协议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提条件造成了技术流失,并且中国利用这些技术(结合各种中国政府补贴和对本国公司的其他支持)将美国公司逼到破产。
中国的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在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进行广泛的补贴。
北京列出不允许或限制外商投资的部门,包括美国公司极具竞争力的部门,比如说金融服务领域,这一举措超出了国家安全的范畴,相当于保护主义,直接危害了美国的经济利益。
中国严格限制稀土出口,尽管中国解释是出于保护环境,但是造成的形势是,如果有公司在2011年希望获得足够的稀土金属,那么只能将其生产设备转移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其技术被盗的风险越来越大。
5.军事、网络安全和情报机构等
美国方面认为,解放军很显然在优先发展那些专门针对美国军事平台——比如航空母舰和卫星——的能力,同时,解放军对其能力、在今后面临主要的战略威胁时将采用什么新力量和原则,都没有按照国际标准实现透明化。
美国的网络防范机构对来自中国的网络操作变得极其敏感,这些操作针对的是美国军事和民用目标,规模宏大且范围广泛,有些极其执着和复杂精密。它们在一些案例中甚至已经取得惊人的成果,进入并复制了具有直接军事、外交和经济重要性的高度敏感的数据。很多操作都是从位于中国的服务器发出。于是很多人据此得出结论说,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政府指使的。
综上所述,中美之间不断增长的战略互疑有三个主要来源:不同的政治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对彼此的决策过程以及政府和其他实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对中美之间实力差距日益缩小的认识。
第一个因素强调的是中美之间结构性和深层次的因素,不大可能出现重大变化。更为实际的做法是,华盛顿和北京应该解析和处理产生战略互疑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来源,通过改善彼此对对方国家国内形势的认识,更加有效地开展双边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
战略互疑在北京的感受程度要比华盛顿更深,这可能是出于中国对“百年屈辱史”的记忆,以及对同美国相比中国在实力地位上处于弱势的认知。
(注:该报告由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12年3月正式出版,中文本由刘春梅翻译,王缉思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