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想上好学校,拼爹、拼钱、拼命!”——虽说国人之苦于择校久矣,可当近日《光明日报》等媒体再次聚焦时,大家的痛感还是很强烈。报道说“北京的择校费少的6万元,最高达25万元”,“北京小升初择校费每年创收15亿,校长自由支配”,“孩子四五岁家长们就处处找渠道、找资源”——话题或许不新,数字却足以佐证问题的严峻。]
想上好学校,拼爹、拼钱、拼命。孩子四五岁,家长们就开始考虑上学问题,处处留心、找渠道、找资源。没有关系铺垫,你拿着钱,找谁?在走基层采访中,北京一位家长平淡地告诉记者:把8万元赞助费交出去,儿子挤进了海淀区一所知名小学。择校费少的6万元,最高达25万元。
不管拼什么,最终都是“拼爹”:没有好爹,找不到关系,有钱也没有用;可是爹要是没能耐,上哪弄那么多的钱?
上小学要拼爹,这才是拼爹的开始。小学、初中、高中,除了极少数成绩特别优秀的“学苗”可以凭真实成绩“拼自己”,其余者,拼爹规则都差不多。直到大学毕业,甚至读完硕士,仍需继续拼爹——爹有能耐的,往往能顺利找到较好的工作,比如事业单位、垄断国企之类的铁饭碗;就算报考公务员,关键环节上仍存在拼爹。找到单位了,工作稳定了,拼爹仍需继续,“领导干部子女为啥就不能成才”的矫情之问,实际上是从“为啥总是领导干部子女好成才”的百姓之问而来。
“县长特别奖”的故事,应该是当今这个“拼爹时代”上演的“拼爹游戏”经典之作了,经典之处就在于,实现了从“走后门”到“走前门”的跨越。在这种拼爹游戏规则面前,爹不够档次的子女们只能止步,“县长特别奖”只能光顾到有官员、商人这类爹的子女们的头上。而实际上,“县长特别奖”不过是经典一些而已,“走前门”拼爹的游戏早就开始了,很多地方红头文件上都赫然写着诸如“为解决干部子女就业难”之类的歪理,一些地方公开宣称“这是干部应该享受的权利”。百姓无奈地叹息曰:怕潜规则,更怕明规则。
其实,很多领域、很多事情,现在已经无所谓“潜规则”了——人人都晓得,大家都在“自觉”遵守,且唯恐不能“被潜规则”——“没有关系铺垫,你拿着钱,找谁?”价格也是明码实价的,你看,这规则还“潜”吗?就差点没写在纸上了。
“拼爹时代”,寻常百姓家子女,大多只能望爹兴叹,或“恨爹不成‘刚’”;从“逃离北上广”再到“逃回北上广”,见证的问题是“拼爹猛于高房价”,宁愿忍受买不起房的蜗居之苦,也不愿意因融不进拼爹游戏而痛。然而北上广亦非世外桃源,且能接受的创业者毕竟有限;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是在拼爹游戏中或浮或沉。有些人会认一些“干爹”,迅速在拼爹游戏中胜出;我们可以轻蔑、嘲骂,却不能不承认底层人奋斗之艰难。有一个好爹,会给你信心;没有一个好爹,不能说绝对没有信心,但你可能要多奋斗好多年,经历无尽的波折坎坷,到头来却未必有出头之日。“拼爹时代”,正日渐磨灭着底层一代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