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盖特纳亚洲之行聚焦伊朗”,美国《华尔街日报》用这样的标题强调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访问中国、日本的目的。报道称,盖特纳在北京将敦促中国减少进口伊朗石油,加强国际制裁对伊朗金融业的打击。美欧都已做出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的姿态,然而,在亚洲,除韩国紧随美国步伐,拟将伊朗原油进口量减半外,中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对美国的制裁措施说“不”。
盖特纳在北京停留期间,他费了不少心力,但并没有从中方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未获得中方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的承诺。就政治及外交而言,日本、印度均同意对伊朗采取制裁措施,但从经济利益出发,这两个国家又希望能继续从伊朗进口石油,至少不能立即切断伊朗的石油来源。
例如,盖特纳1月12日刚离开日本,次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就否认了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在与盖特纳会谈时作出的“日本将逐步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表态,称安住淳的表态仅仅代表其个人意见,不代表政府立场。野田还说,日本在过去5年已经把从伊朗进口原油的比例减少了40%,但不能再减少。日本政府即使要采取下一步措施,将首先征求经济界和金融界对制裁的看法。
在宣布新一轮制裁伊朗的措施以来,作为石油进口大国之一的印度,其政府立场是令外界关注的。然而目前看来,印度很可能会拒绝配合美国的决定,而继续坚持从伊朗进口石油。12日,印度内阁一名高级官员表示,印度会继续与伊朗开展石油贸易,印度不会稀罕向美国方面争取霍尔木兹海峡的禁运豁免权。印度一个代表团于16日至21日到访伊朗,以商议在不破坏美国施行制裁的前提下,寻求其它形式的支付手段。
美国本身石油储备充足,能够应对伊朗石油出口减少造成的损害,但美国的重要伙伴则有可能因此叫苦不迭。日本和印度作为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态度就很矛盾。显然,日本、印度担心制裁将影响他们的经济复苏。美国想通过石油和金融制裁,切断伊朗经济命脉,让伊朗“破产”。
但是对美国的伙伴国来说,制裁定会对它们产生负面影响。已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打造对伊朗的石油和金融封锁线,并非有益无害的事情。目对一些成员国的呼吁,就连对美国制裁伊朗持支持态度的欧盟也有所动摇,拟推迟半年执行“伊朗石油禁运”,以便让部分成员国找到新的替代石油进口来源。
而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来说,对于美国发起的“伊朗石油禁动”,是赞同,还是反对,也一样引人关注。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态度是不愿意将伊朗的经济关系与核问题混为一谈。众所周知,中国是伊朗石油出口贸易的重要客户,2011年,伊朗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占其出口总量的22%,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8.9%。
中国既是伊朗石油的购买者,同时又是伊石油开发的投资者。截至目前,中国对伊朗石油和天然气投资总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中石油现在持有伊朗MIS油田75%的权益和油田作业权,还拥有总面积达8309平方公里的“3区块”勘探开发一体化回购合同,是目前伊朗最大的中资油企。
其实,中国参与制裁伊朗无论成败,都有可能对自己不利。究其原因,是中美对伊朗的战略定位不同,中国把伊朗看作是合作的得益者,而美国则把伊朗看作是对抗的得益者。对中国而言,不管是高官游说也好,还是美方向中国在美企业施压也好,都不应该与美国制裁伊朗为伍,正确的做法是当一个认真的旁观者。
人们也许会问,即然全球如此多的国家不赞同美国的“伊朗石油禁运”,即将自己唱独角戏,美国也要强行推行呢。这也许就是美国一贯的自我中心心态,从来都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对美国的这种心态,中国不要太理会。想想看,如果伊朗怀恨在心和我们解除石油贸易关系,那么我们就正好中了美国的计谋,届时,中国不仅丢掉了战略盟友,而且将失掉一个重要的石油供应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