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年,远观之后面对
2012-7-14 10:42:49 来源: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间隔年,实际上是一个从西方舶来的概念GapYear,指的是刚毕业的年轻人用一段时间去旅行,做义工,感受不同地方的生活状态,给自己一个周期来决定未来。2008年,一本叫《迟到的间隔年》的书大热,许多青年第一次接触到间隔年的概念。没多久,间隔年青年沙龙也在豆瓣开通。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也选择成为Gapper,以不同的方式度过自己的间隔年。
并不只是去旅行
一些对间隔年不了解的人认为,年轻人选择间隔年,是一种逃避社会责任的方式。但今年毕业的90后小海和苹果却并不这么看待自己规划中的间隔年,他们认为这是一次追逐梦想的勇气之旅。“许多大学生毕业的时候还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通过一年的旅行,可以更加成熟,更好地适应社会。”小海说。
在临近毕业,同学们纷纷选择考研、找工作,或者留学的时候,小海和苹果选择了给自己一年时间,搭车旅行。他们计划7月7号从大连出发,经过丝绸之路,到达拉萨,再向南到四川、云南、贵州,之后再向东经广西、湖南、湖北到长三角地区。
他们计划用最省钱的方式环游中国,并开始制作一部名为《间隔年,穷游中国》的视频。视频中,他们讲述了自己对间隔年的理解,拍摄了同学们毕业后的打算,有的考研,有的找工作,有一对恋人准备毕业就结婚,却在为房子的事发愁。
许多好友也表示出对他们间隔年计划的不理解,有些劝他们先找工作,之后“爱咋整咋整”。“朋友、亲人,包括自己都会怀疑。但我俩是那种想做什么,只要是对的就要去做的人。对于朋友不理解可以不解释,但是需要对父母说清楚。好在我们的父母都比较开明。”小海说。
小海和苹果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富二代”,可以随心所欲选择生活。“我们不是穷二代但也不是富二代。我们为了准备这次旅行,打了两个月工,平时也是省吃俭用。”小海说,“我们选择搭车做沙发客,并没打算和家里伸手,完全穷游。我们的视频在网上发布后,优酷、微博、人人网都有很多朋友关注,表示愿意提供沙发,这也为我们省了不少住宿费。”
2008年,谢谢28岁,他选择了辞职和女友菜菜一起去旅行。他们用了10个月时间,穿越亚洲18国,到达了埃及。而整个旅程,他们只花了4万元。
如小海一样,谢谢并不赞成青年伸手向父母要钱去实现“间隔年”。“如果自己在大学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挣到一些钱在毕业的时候去异国旅行当然是更好的。如果不行,那就最好先工作几年,存一些钱,毕竟自己的梦想要自己去完成。我们在国外的时候,的确看见现在很多出去旅行的人是家里比较富裕的,但不代表所有的人是这样,也不代表只有这样才能出去。我比较反对一些没有赚钱能力的人,花着父母的钱出国旅行。”
在规划他们的间隔年时,小海和苹果还附带做一些公益工作。“我们和一些朋友共同组织了对西藏贫困小学的捐赠活动。我发起号召很多人参与,募集到很多物资,而且得到西藏当地的客栈以及当地学校校长的支持。”小海说。
归来后,生活如何继续
间隔年青年沙龙是一个向青年人推广间隔年的传播间隔年价值的组织。这个组织目前发起了一个征稿,主题是“间隔年归来后的生活”。一直以来,大家对间隔年的关注都在“上路”,却很少有人谈到如何“回家”。的确,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并不在路上,而是在生活。间隔年只是一个间隔,并不是永远。如何在间隔年后重新面对日常生活,也是在传播间隔年概念时应该提到的问题。
谢谢和菜菜一开始的计划只是去西藏、尼泊尔、巴基斯坦。没想到一踏上旅途就越走越远。“在路上碰到许多驴友,会推荐很多好玩的地方。我们就一直走下去了,也没想到会走这么远。”谢谢说。
第一年的间隔年后,谢谢和菜菜在旅行途中写的文字,拍的照片最后变成了一本名为《走吧,为了爱》的书。他们用这笔稿费,又去了美洲和南极。途中他们也给旅行杂志写一些稿子,用来支持这种持续的“在路上”。
走了两年多,谢谢和菜菜也靠稿费生活过一段时间,但他们现在决定回到间隔年前的生活。“现在开始要上班了,毕竟还是要回归日常生活。”谢谢说。
“在我们准备出去的时候,并不知道间隔年是什么东西。只是想出去看看。回来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就是间隔年。我觉得所谓的间隔年,就是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繁复的日常生活中暂时脱离,去见识这个世界。在路上更好地见识人生百态,思考自己的人生。”
思考之后仍要回归。谢谢觉得间隔年不是一种消极的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积极的去获得一些知识,在路上思考自己对待人生的计划。“回来之后对未来人生有一个方向。而不是在旅行中迷失自己,忘记回家的路。”他说,“2008年我是第一次出国,以前只去过四川,云南,西藏。在回来之后,更在意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不会像以前上班的时候,物质方面的欲望那么强烈,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心态会更平和。”
一些人担心间隔年会打断之前工作的积累,无法继续之后的生活。谢谢认为“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的确出去一两年,积累断掉了,会产生跟不上别人的恐惧感。但人生嘛,30岁之前还有这种勇气出去,30岁之后,就像一个坎,年龄也到了。因为一些世俗的东西,家庭责任,就更放不开手脚。所以我想赶在30岁之前,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他说。
“间隔年其实不是局限于毕业之后,只是中国孩子平时时间太少,从而本土化狭义地认为毕业后的这段时间就是间隔年。其实老人退休后出去旅行也可以算是间隔年。间隔年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旅行,也有很多都是在做义工,只是中国现在这种方式还很少。”在小海看来,间隔年其实就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过来人说:给想壮游朋友的忠告
壮游,英文为GrandTour,即指长途旅游。诗圣杜甫就曾写过《壮游行》
1.想壮游,请在年轻时,超过35岁,你会面临中年转业甚至中年失业的危机,请勿为了壮游而变流浪汉。
2.结伴旅行虽然好,但只有独自旅行,体会到孤独寂寞时,才能让你深度思考,自己与自己对话。
2.壮游会坚强你的信心,勇气与毅力,但对你的工作技能没有直接帮助,你还是你,壮游回来后不会变成超人。
3.你在壮游前的人生问题,在你壮游回来之后,问题还是一样存在,甚至你比以前更老更穷,更没能力解决。
4.壮游回来后,经济现实你还是要面对。
5.千万不要赌上自己全部的老本去壮游,旅行回来最好还要有半年的生活费。
对话: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就没机会了
生活周刊:你们有自助游的经验吗?
小海:因为我们之前就很喜欢旅行,之前就经常自助游。比如我去年就自助去了云南、江西、山东一些地方旅行。苹果今年还搭车游去了成都。
生活周刊:为什么要和同学们做不一样的选择?
小海:现在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是找工作、考研、留学。我觉得这种思维定式应该被打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并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为了生计很多人都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苹果:其实间隔年在国外一直很流行,在工作之前来一段旅行,让心灵和肉体同时在路上。既然别人可以做,为什么我们不行呢。一直很喜欢一句话: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了。所以我和小海决定毕业后去追逐我们的梦想,不留下遗憾。
生活周刊:在准备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苹果:钱和资金是最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尽量去克服吧。包括制作《间隔年,穷游中国》这个视频,也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人生在世总是要有几次冲动的。
生活周刊:你们选择搭车游,在网上征沙发,怎么让别人相信你们呢?小海:我们不会在路上打工,靠的是前面几个月打工存的钱。我们选择直接到高速路上拦车搭车游,也是因为这样可以不花路费。我们的视频推出以后,也受到好多网友关注,表示愿意提供沙发。我们之前有搭车旅行的经验,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困难的。在路上你要相信还是好人多,而且我们想推广的是间隔年的概念,而不是搭车旅行。搭车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女生。
并不只是去旅行
一些对间隔年不了解的人认为,年轻人选择间隔年,是一种逃避社会责任的方式。但今年毕业的90后小海和苹果却并不这么看待自己规划中的间隔年,他们认为这是一次追逐梦想的勇气之旅。“许多大学生毕业的时候还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通过一年的旅行,可以更加成熟,更好地适应社会。”小海说。
在临近毕业,同学们纷纷选择考研、找工作,或者留学的时候,小海和苹果选择了给自己一年时间,搭车旅行。他们计划7月7号从大连出发,经过丝绸之路,到达拉萨,再向南到四川、云南、贵州,之后再向东经广西、湖南、湖北到长三角地区。
他们计划用最省钱的方式环游中国,并开始制作一部名为《间隔年,穷游中国》的视频。视频中,他们讲述了自己对间隔年的理解,拍摄了同学们毕业后的打算,有的考研,有的找工作,有一对恋人准备毕业就结婚,却在为房子的事发愁。
许多好友也表示出对他们间隔年计划的不理解,有些劝他们先找工作,之后“爱咋整咋整”。“朋友、亲人,包括自己都会怀疑。但我俩是那种想做什么,只要是对的就要去做的人。对于朋友不理解可以不解释,但是需要对父母说清楚。好在我们的父母都比较开明。”小海说。
小海和苹果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富二代”,可以随心所欲选择生活。“我们不是穷二代但也不是富二代。我们为了准备这次旅行,打了两个月工,平时也是省吃俭用。”小海说,“我们选择搭车做沙发客,并没打算和家里伸手,完全穷游。我们的视频在网上发布后,优酷、微博、人人网都有很多朋友关注,表示愿意提供沙发,这也为我们省了不少住宿费。”
2008年,谢谢28岁,他选择了辞职和女友菜菜一起去旅行。他们用了10个月时间,穿越亚洲18国,到达了埃及。而整个旅程,他们只花了4万元。
如小海一样,谢谢并不赞成青年伸手向父母要钱去实现“间隔年”。“如果自己在大学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挣到一些钱在毕业的时候去异国旅行当然是更好的。如果不行,那就最好先工作几年,存一些钱,毕竟自己的梦想要自己去完成。我们在国外的时候,的确看见现在很多出去旅行的人是家里比较富裕的,但不代表所有的人是这样,也不代表只有这样才能出去。我比较反对一些没有赚钱能力的人,花着父母的钱出国旅行。”
在规划他们的间隔年时,小海和苹果还附带做一些公益工作。“我们和一些朋友共同组织了对西藏贫困小学的捐赠活动。我发起号召很多人参与,募集到很多物资,而且得到西藏当地的客栈以及当地学校校长的支持。”小海说。
归来后,生活如何继续
间隔年青年沙龙是一个向青年人推广间隔年的传播间隔年价值的组织。这个组织目前发起了一个征稿,主题是“间隔年归来后的生活”。一直以来,大家对间隔年的关注都在“上路”,却很少有人谈到如何“回家”。的确,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并不在路上,而是在生活。间隔年只是一个间隔,并不是永远。如何在间隔年后重新面对日常生活,也是在传播间隔年概念时应该提到的问题。
谢谢和菜菜一开始的计划只是去西藏、尼泊尔、巴基斯坦。没想到一踏上旅途就越走越远。“在路上碰到许多驴友,会推荐很多好玩的地方。我们就一直走下去了,也没想到会走这么远。”谢谢说。
第一年的间隔年后,谢谢和菜菜在旅行途中写的文字,拍的照片最后变成了一本名为《走吧,为了爱》的书。他们用这笔稿费,又去了美洲和南极。途中他们也给旅行杂志写一些稿子,用来支持这种持续的“在路上”。
走了两年多,谢谢和菜菜也靠稿费生活过一段时间,但他们现在决定回到间隔年前的生活。“现在开始要上班了,毕竟还是要回归日常生活。”谢谢说。
“在我们准备出去的时候,并不知道间隔年是什么东西。只是想出去看看。回来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就是间隔年。我觉得所谓的间隔年,就是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繁复的日常生活中暂时脱离,去见识这个世界。在路上更好地见识人生百态,思考自己的人生。”
思考之后仍要回归。谢谢觉得间隔年不是一种消极的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积极的去获得一些知识,在路上思考自己对待人生的计划。“回来之后对未来人生有一个方向。而不是在旅行中迷失自己,忘记回家的路。”他说,“2008年我是第一次出国,以前只去过四川,云南,西藏。在回来之后,更在意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不会像以前上班的时候,物质方面的欲望那么强烈,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心态会更平和。”
一些人担心间隔年会打断之前工作的积累,无法继续之后的生活。谢谢认为“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的确出去一两年,积累断掉了,会产生跟不上别人的恐惧感。但人生嘛,30岁之前还有这种勇气出去,30岁之后,就像一个坎,年龄也到了。因为一些世俗的东西,家庭责任,就更放不开手脚。所以我想赶在30岁之前,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他说。
“间隔年其实不是局限于毕业之后,只是中国孩子平时时间太少,从而本土化狭义地认为毕业后的这段时间就是间隔年。其实老人退休后出去旅行也可以算是间隔年。间隔年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旅行,也有很多都是在做义工,只是中国现在这种方式还很少。”在小海看来,间隔年其实就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过来人说:给想壮游朋友的忠告
壮游,英文为GrandTour,即指长途旅游。诗圣杜甫就曾写过《壮游行》
1.想壮游,请在年轻时,超过35岁,你会面临中年转业甚至中年失业的危机,请勿为了壮游而变流浪汉。
2.结伴旅行虽然好,但只有独自旅行,体会到孤独寂寞时,才能让你深度思考,自己与自己对话。
2.壮游会坚强你的信心,勇气与毅力,但对你的工作技能没有直接帮助,你还是你,壮游回来后不会变成超人。
3.你在壮游前的人生问题,在你壮游回来之后,问题还是一样存在,甚至你比以前更老更穷,更没能力解决。
4.壮游回来后,经济现实你还是要面对。
5.千万不要赌上自己全部的老本去壮游,旅行回来最好还要有半年的生活费。
对话: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就没机会了
生活周刊:你们有自助游的经验吗?
小海:因为我们之前就很喜欢旅行,之前就经常自助游。比如我去年就自助去了云南、江西、山东一些地方旅行。苹果今年还搭车游去了成都。
生活周刊:为什么要和同学们做不一样的选择?
小海:现在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是找工作、考研、留学。我觉得这种思维定式应该被打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并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为了生计很多人都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苹果:其实间隔年在国外一直很流行,在工作之前来一段旅行,让心灵和肉体同时在路上。既然别人可以做,为什么我们不行呢。一直很喜欢一句话: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了。所以我和小海决定毕业后去追逐我们的梦想,不留下遗憾。
生活周刊:在准备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苹果:钱和资金是最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尽量去克服吧。包括制作《间隔年,穷游中国》这个视频,也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人生在世总是要有几次冲动的。
生活周刊:你们选择搭车游,在网上征沙发,怎么让别人相信你们呢?小海:我们不会在路上打工,靠的是前面几个月打工存的钱。我们选择直接到高速路上拦车搭车游,也是因为这样可以不花路费。我们的视频推出以后,也受到好多网友关注,表示愿意提供沙发。我们之前有搭车旅行的经验,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困难的。在路上你要相信还是好人多,而且我们想推广的是间隔年的概念,而不是搭车旅行。搭车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