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推荐 >> 特别推荐 >> 家庭区 >> 列表 >> 正文
一种基因:为自恋辩护
2012-11-14 10:52:40    来源:BBC    我要评论(
  1914年头几个月,正值欧洲战争酝酿之时,皇家艺术学院展出的一幅名画吸引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注意。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街头场景:两名警察阻碍了交通。马和马车在街上拥挤穿梭,车间的空隙里,保姆和她照看的小孩在闲逛。小孩儿身着做工精致、质地柔软的衣服。保姆手拿孩子的玩具。画面意在表达:世界必须停下来好让孩子通过。其标题为《宝宝陛下》。
  
  弗洛伊德当时正在写他最重要的论文之一:关于自恋。文章探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爱。它会引导人们像对奴隶一般对待他们最初的照料者(父母或者保姆),要求他们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爱的一种必要形式。其原因正如我们目前所理解的,人们出生得过早。一项进化生物学的近期理论认为:我们必须在出生很久后才有能力照顾自己,好让我们超大号的头能挤出产道。而狗、猫、海豚以及猿并不会面临这样的难题,因此它们很快便可以自立。
  
  从婴儿到青少年,我们需要父母如奴隶般的辛勤照料,不是几个星期,几个月,而是几年。这便是“婴儿陛下”或者“婴儿女王”。
  
  于是,自恋是我们知道的爱的第一种形式,并且对我们来说这种自爱似乎很神奇。
  
  你觉得口渴然后哭喊。不可思议的是,鲜甜的乳汁就会淌在你期待着的舌头上。你感到不舒服然后呜咽,潮湿和寒冷就会一扫而空。你困了,温暖的被单和毛毯会将你包裹住。
  
  整个生活似乎就是为了婴儿而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就是婴儿。他和世界融为一体。
  
  对婴儿的观察表明,自打他们出生之时就已经期待着世界听他们的使唤。仅仅15小时之后,他们便可以分辨母亲和陌生人的声音,并更喜欢前者。同样地,他们还能辨别母亲的气息和面孔。另有实验显示,婴儿们在听见自己哭声的录音时会安静下来,而在听到其他婴儿的哭声时会变得烦躁。他们喜欢听自己的或者母亲的声音。
  
  这种“命令与控制”的思维模式已经获得其他独创性研究的支持。在一个试验中,对婴儿进行训练使其产生错觉:他可以通过吸奶来控制音乐的开关。而事实是实验者根据婴儿吸奶的节奏控制音乐开关。
  
  不久,婴儿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他可以通过变化吸奶的节奏来控制音乐开关。接下来,实验者关闭音乐的节奏,使其与吸奶频率不同步。这就违背了婴儿的意愿,它会变得低落进而开始抽噎哭泣。因为他陛下或女王般的威严受到了藐视。
  
  长期以来,你所谓的自恋只是隐藏在表面之下。想想手足之争,在年幼的兄弟姐妹们之间蕴藏着一触即发的愤怒和憎恨。在家庭温室中,孩子们会为父母的关爱而争宠。
  
  最近我去一个朋友家,和他的三个孩子一起用餐。最小的孩子突然被意大利面圈噎住了。虽然不是很严重,但还是让我们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意外的是,那两个大一点的孩子,他们原本很乖巧,但是此时却转身面向略显痛苦的弟弟,异口同声地喊道:“死了吧!死了吧!死了吧!”这让孩子们的父亲非常震惊。然而这些孩子们(包括最小的那个),在一切正常后,都开始大笑,认为这事儿太有趣了。可能是压抑太久的东西一旦被释放,会让人觉得特别轻松吧。
  
  自恋藏在深处,植根于人的身体中。让·皮亚杰留意过一个孩子是怎样将开了一道口的盒子打开的。他自身的动作提示他应该怎样打开盒子。换句话说,身体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第一个样板。我们也就因此而认为身体和这个世界是紧密相通的。
  
  难怪在我们的语言中,身体隐喻起着支配作用。我们吸收理念;我们消费产品。我们日复一日地使用诸如“一方面(on the one hand)”和“另一方面(on the other hand)”这样的表达方式;感情变质前我们说爱是甜蜜的;绝望时我们紧握双手,自豪时我们昂首挺胸。
  
  然而,自恋这个词暗含着丑陋和蔑视。类似的同义词还有虚荣、狂妄、自大和自我专注。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理解令人遗憾,正如弗洛伊德认为的,婴儿的各种表现都是正常、健康和有益的。对小孩子而言,当他感觉自己不是关注的焦点时,心理上会失落。没有了安慰和保护,小孩就会长期陷入恐惧中,同时认为生活是有威胁的。
  
  婴儿必须首先知道自己是被人爱着的,然后才会冒险去爱别人。生命中的第一份爱伴我们茁壮成长,带给我们自信和勇气,自发性和主动性,安全感和踏实感。
  
  古人也曾探索过自恋这一人类本性。
  
  例如,关于那喀索斯的神话中,这位英俊的少年,他的问题不在于爱自己,而在于不能爱自己。故事中,他在森林的水池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并被水中倒映的形象迷住了。然而,他凑近倒影,倒影凑近他,他们嘴唇相碰时影像就消失了。当他伸手拥抱那雕像般优美的身躯时,影像便消失在一片涟漪中。
  
  在奥维德《变形记》中,泰德·休斯绝妙地把这一重要情节理解为:“不认识自己/他只要自己”。
  
  那时,这个孩子虽然还没有学会认识自己,但是知道自己是有人爱的。他没有发展成那种享受自己的躯体并怡然自得的自恋。
  
  亚里士多德就这一主题阐述道:恰到好处的自爱对亲密关系至关重要。首先,如果你不能毫无保留成为自己的朋友,那么你怎么可能毫无保留地成为别人的朋友呢?毕竟,人跟自己是最亲密的。我记得自己在少年时期,与人初相识的时候会感到焦虑。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问题不是新朋友,而是我对自己感到很陌生。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良好的自爱是一种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你可以无拘无束地去体会周围的世界。你不是国王,也不是女王。相反,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大多数人都会去相爱和相处,去了解和被了解。你有时间和别人相处,因为你不必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自己身上。和自己相处会非常快乐,从父母那儿你得到了第一份爱,现在你有能力爱别人了。
  
  值得探究的是,现如今,为什么自恋无意识地带来负面联想。这也许跟宗教禁令“这是施比受更好”的观点有关,尽管我认为这不能简单的仅仅归咎于宗教。首先,宗教法是让大家爱邻居像爱自己一样。简而言之,这是对获得自爱的深刻理解。没错,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并且,学会爱自己才能爱别人。适当的自爱是爱别人的动力来源。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相反于自私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这个词仅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这个词由19世纪的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开创。这就好似他认为需要区分无私、美好的爱与自私、糟糕的爱,并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相对关系。这是一种现代划分方式。
  
  也有证据表明这也是一个当代性问题,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诊疗室里经常发生关于自尊和自我形象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证明此观点。
  
  大约十年前,约瑟夫·朗特里基金会发布了一份开创性报告。这份报告指出缺乏自尊是导致自杀、企图自杀、抑郁症、未成年怀孕和恃强凌弱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主要的社会问题都在增加。缺乏自尊,或者说有问题的自恋,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但它是最关键的。
  
  有趣的是,该报告显示,自尊与性别无关:男人与女人一样喜欢打扮自己。学术成功与否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更不用说社会经济背景或者遗传基因的影响了,或许我应该说那是自私基因。
  
  报告明确得出结论:父母对孩子自尊形成有着最大的影响。认可和赞同是至关重要的——并不是随意地夸奖孩子,就好像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好和精彩的,这样做极不可信,因而削弱了影响力。相反,正确的赞同与认可会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爱,使他能接受所有的缺点,意味着所有这些都得到了接受,他仍然被爱着。
  
  也许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已经变得过于利己,过于呆板。我们注重自己多于团队,喜欢自由多过约束,个人权利高于公共利益。
  
  西方文化默认每个自我就像台球,因为害怕抚摸和拥抱彼此,所以相撞,然后弹开。对自恋这个词的谨慎,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神秘的、不健康的、自我崇拜吗?所以为什么我们对这个词采取回避态度?
  
  同样的,如果把值得被爱看做拥有的物品或者行为,我们的形象或成功问题的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就难以通过接受和发现他人爱来接受和发现“爱”本身。
  
  对完美形象的追求重演了那喀索斯被自己的倒影所吸引的命运。这种痴迷起初是短暂的,然后变得根深蒂固。这样的人不能领会到他人的灵魂深处,因为它们从未深入到自己的灵魂深处。
  
  朗特里报告得出结论,对主张干预来解决自大的问题要持谨慎态度。短期干预特别值得怀疑。这需要时间,就像抚养孩子一样耗费时间。此外,这种能使人类繁荣的自爱不能被要求或被策划。这一定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就像母亲通过爱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爱他人的能力。
  
  如果没有人际间的情感交流,这样的爱是空洞的。治疗上太拘泥于条条款款,就像告诉自己你很可爱的教条和过程,它缺少了最最需要和渴望的特质。人际间的情感交流很要紧。
  
  因此摆脱这种困境很难,尽管也许对自恋更仔细的分析能给我们提供一些见解和希望。弗洛伊德的作品、开发和评论深刻见解和方法的心理治疗师都为其提供了重要资源。那喀索斯的故事也为其提供重要资源。
  
  故事结局很悲惨。俊美的青年意识到水中人是他自己的倒影。然后,他意识到不能改掉这个习惯。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死。
  
  然而,在那喀索斯身体消失的地方长出了一株娇黄的水仙花。这则神话喻示早期的自恋必须消亡,然后潜移默化到思想中,供我们汲取,就像土壤之于花朵。幼小的婴儿拥有足够好的父母,这些现象就会发生。我们最初的看护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遵从我们的幻想,即我们是他们至高无上的宝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冒险克服这种幻觉。
  
  冒险去爱别人是关键的一步,也许第二步仅仅是冒险允许别人爱我们。总的来说,这是值得的。它使生命变得圆满。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