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PM10,心脏还好吗
2013-11-12 9:40:51 来源:外滩画报 我要评论()
2013年10月21日,哈尔滨出现最严重的空气污染,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浓浓的烟雾之中,最严重的地区能见度不足10米,红绿灯都无法看清,车辆打开雾灯和双闪缓慢行驶,交通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市民坐不上公交车,只能步行上班。
2012年,美国驻华大使馆开始公布北京PM2.5的测量数据,让空气质量问题迅速进入了民众的视野。“PM2.5”这个词本身也成了2012年度的热点之一。今年10月,PM问题则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关注。在马德里举办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度大会上,来自意大利的萨维娜·诺达利(Savina Nodari)医生公布了她的发现——PM10的浓度与心脏疾病的发病有显著的联系。
PM是什么?
与我们耳熟能详的PM2.5相比,PM10无疑是个陌生的名词。PM10是什么?和PM2.5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得从PM的分类说起。PM是Particulate Matter两个单词的首字母,简单翻译过来就是颗粒物。但与中文的“颗粒”二字带来的固体感略有差异的是,PM也可以指代那些小的液滴。这些固体颗粒和小液滴由于自身体积小,质量轻,很容易就能够在空气中悬浮起来,这也是PM的特质之一。
就像网球和足球里都带有一个球字但大小各异那样,人们也根据这些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的大小来将它们分类。其中PM10指的是直径大约是10微米左右的颗粒物。同理,PM2.5所指代的颗粒物直径大约为2.5微米。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因为科学家们强迫症发作而想将所有的颗粒物分门别类整理,而是有着实际的意义。不同的尺寸往往昭示着颗粒物的不同来源。比如汽车的尾气是PM2.5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工业和建筑业的活动也会造成PM10浓度的上升。
除了表明来源之外,PM后标记的数字也暗示了这些颗粒物的危害性。从一方面来讲,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很容易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因此实际在空中悬浮的时间有限,而直径小于1微米的颗粒物则很难沉降。除非降雨,不然这些颗粒物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能以周计。而另一方面,直径越小的颗粒物穿透能力也就越强。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鼻子拒之门外,而直径小于1微米的颗粒物甚至能经由呼吸进入肺部,并扩散到其他器官中去。从这两点来看,数字越小的颗粒物悬浮的时间越长,对人体的穿透力也越强,因此危害性也越大。
PM10与心脏疾病
人们在40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PM浓度与健康之间的联系。1973年,《美国统计协会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份关于美国死亡率与空气污染之联系的报告》的论文,首次让民众认识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之后,各国陆续制定了标准,限定空气中颗粒物的最高含量。比如美国限定的PM2.5浓度为日均每立方米不超过35微克,PM10的浓度为日均每立方米不超过150微克。
与美国相比,欧盟对PM10的限制更为严格。在2005年出台的规定中,PM10的日均浓度应当不高于每立方米50微克,仅为美国标准的1/3。然而即便如此,一些医生仍然认为目前的标准订得太宽松了,上文中提到的萨维娜·诺达利医生就是其中之一。
诺达利医生分析了意大利北部的工业城市布雷西亚自2004年-2007年的每日平均PM10浓度,并与当地每日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的人数做了比较。比较的结果显示两者有着极强的联系——每当一立方米里的PM10增加10微克时,当天因为心脏疾病而住院的人数就会上升3%。这种影响在65岁以上的老人,或者之前得过心脏疾病的病人身上更为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女性较男性来说,因为PM10浓度而诱发心脏疾病的比例要来得小。
根据先前的研究结果看,PM10能够引起心脏的炎症,严重时甚至能引起血块的凝固。这或许就是联系PM10浓度与心脏疾病的原因。而诺达利医生认为,布雷西亚这座城市的PM10浓度与心脏发病率之所以有如此强的联系,欧盟所制订的标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欧洲心脏病学会的网站上,诺达利医生详细解释了她的观点。她承认由于工业的影响,布雷西亚当地的PM10浓度经常会高于欧洲的标准。但真正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并不是超出每立方米50微克的那些部分,而恰恰是这根标准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脏疾病的发作往往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早在当地PM10的浓度处于标准线时,空气中的颗粒物就已经对心脏造成了损害。而上升的浓度仅仅是给已经变脆弱的心脏的最后一击。为了不让骆驼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诺达利医生呼吁在这之前就减少往骆驼身上堆放的稻草量,也就是将PM10的浓度标准提高一倍,即每立方米不超过20-30微克。
降低PM10浓度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诺达利医生的研究结果仅仅是在欧洲心脏病学会的年会上正式向学术界展示,尚未来得及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至于她使用的统计方法是否合理,结论有无夸大之处尚且未知,因此我们不妨先不要照搬全收她的结论。不过PM10与心脏疾病有关这条结论早已不新鲜,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里就已经提到在PM10的年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0微克时,心肺疾病的死亡率就会增加。即便诺达利医生的发现不是最有力的依据,降低PM10的浓度依然是件能降低民众得病风险的事情。
能够降低PM10浓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出台政策限制工业用煤的量,增加诸如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例等,都能从源头上降低PM10的浓度。同样是在欧洲心脏病学会的网站上,诺达利医生还建议用核能发电站替换常规的火力发电站,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但我们也必须要意识到,每当我们试图解决PM10浓度高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限制用煤会影响工业产出,最终从物质的角度上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开发新型能源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想要替换化石能源在短期内几无可能;而核电站本身会引入新的风险,毕竟日本的核电站泄漏离今天并不算遥远。
说到底,这是一个个人健康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均衡,单方面的妥协都是不合理,也是不现实的。至于这个均衡点会在哪里,谁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随着能源技术与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均衡点会诞生,最终能兼顾到两个方面。而我们将笼罩城市上空的雾霾归类成轻度污染只是在自欺欺人,对于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并无裨益。
2012年,美国驻华大使馆开始公布北京PM2.5的测量数据,让空气质量问题迅速进入了民众的视野。“PM2.5”这个词本身也成了2012年度的热点之一。今年10月,PM问题则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关注。在马德里举办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度大会上,来自意大利的萨维娜·诺达利(Savina Nodari)医生公布了她的发现——PM10的浓度与心脏疾病的发病有显著的联系。
PM是什么?
与我们耳熟能详的PM2.5相比,PM10无疑是个陌生的名词。PM10是什么?和PM2.5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得从PM的分类说起。PM是Particulate Matter两个单词的首字母,简单翻译过来就是颗粒物。但与中文的“颗粒”二字带来的固体感略有差异的是,PM也可以指代那些小的液滴。这些固体颗粒和小液滴由于自身体积小,质量轻,很容易就能够在空气中悬浮起来,这也是PM的特质之一。
就像网球和足球里都带有一个球字但大小各异那样,人们也根据这些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的大小来将它们分类。其中PM10指的是直径大约是10微米左右的颗粒物。同理,PM2.5所指代的颗粒物直径大约为2.5微米。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因为科学家们强迫症发作而想将所有的颗粒物分门别类整理,而是有着实际的意义。不同的尺寸往往昭示着颗粒物的不同来源。比如汽车的尾气是PM2.5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工业和建筑业的活动也会造成PM10浓度的上升。
除了表明来源之外,PM后标记的数字也暗示了这些颗粒物的危害性。从一方面来讲,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很容易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因此实际在空中悬浮的时间有限,而直径小于1微米的颗粒物则很难沉降。除非降雨,不然这些颗粒物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能以周计。而另一方面,直径越小的颗粒物穿透能力也就越强。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鼻子拒之门外,而直径小于1微米的颗粒物甚至能经由呼吸进入肺部,并扩散到其他器官中去。从这两点来看,数字越小的颗粒物悬浮的时间越长,对人体的穿透力也越强,因此危害性也越大。
PM10与心脏疾病
人们在40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PM浓度与健康之间的联系。1973年,《美国统计协会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份关于美国死亡率与空气污染之联系的报告》的论文,首次让民众认识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之后,各国陆续制定了标准,限定空气中颗粒物的最高含量。比如美国限定的PM2.5浓度为日均每立方米不超过35微克,PM10的浓度为日均每立方米不超过150微克。
与美国相比,欧盟对PM10的限制更为严格。在2005年出台的规定中,PM10的日均浓度应当不高于每立方米50微克,仅为美国标准的1/3。然而即便如此,一些医生仍然认为目前的标准订得太宽松了,上文中提到的萨维娜·诺达利医生就是其中之一。
诺达利医生分析了意大利北部的工业城市布雷西亚自2004年-2007年的每日平均PM10浓度,并与当地每日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的人数做了比较。比较的结果显示两者有着极强的联系——每当一立方米里的PM10增加10微克时,当天因为心脏疾病而住院的人数就会上升3%。这种影响在65岁以上的老人,或者之前得过心脏疾病的病人身上更为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女性较男性来说,因为PM10浓度而诱发心脏疾病的比例要来得小。
根据先前的研究结果看,PM10能够引起心脏的炎症,严重时甚至能引起血块的凝固。这或许就是联系PM10浓度与心脏疾病的原因。而诺达利医生认为,布雷西亚这座城市的PM10浓度与心脏发病率之所以有如此强的联系,欧盟所制订的标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欧洲心脏病学会的网站上,诺达利医生详细解释了她的观点。她承认由于工业的影响,布雷西亚当地的PM10浓度经常会高于欧洲的标准。但真正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并不是超出每立方米50微克的那些部分,而恰恰是这根标准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脏疾病的发作往往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早在当地PM10的浓度处于标准线时,空气中的颗粒物就已经对心脏造成了损害。而上升的浓度仅仅是给已经变脆弱的心脏的最后一击。为了不让骆驼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诺达利医生呼吁在这之前就减少往骆驼身上堆放的稻草量,也就是将PM10的浓度标准提高一倍,即每立方米不超过20-30微克。
降低PM10浓度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诺达利医生的研究结果仅仅是在欧洲心脏病学会的年会上正式向学术界展示,尚未来得及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至于她使用的统计方法是否合理,结论有无夸大之处尚且未知,因此我们不妨先不要照搬全收她的结论。不过PM10与心脏疾病有关这条结论早已不新鲜,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里就已经提到在PM10的年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0微克时,心肺疾病的死亡率就会增加。即便诺达利医生的发现不是最有力的依据,降低PM10的浓度依然是件能降低民众得病风险的事情。
能够降低PM10浓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出台政策限制工业用煤的量,增加诸如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例等,都能从源头上降低PM10的浓度。同样是在欧洲心脏病学会的网站上,诺达利医生还建议用核能发电站替换常规的火力发电站,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但我们也必须要意识到,每当我们试图解决PM10浓度高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限制用煤会影响工业产出,最终从物质的角度上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开发新型能源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想要替换化石能源在短期内几无可能;而核电站本身会引入新的风险,毕竟日本的核电站泄漏离今天并不算遥远。
说到底,这是一个个人健康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均衡,单方面的妥协都是不合理,也是不现实的。至于这个均衡点会在哪里,谁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随着能源技术与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均衡点会诞生,最终能兼顾到两个方面。而我们将笼罩城市上空的雾霾归类成轻度污染只是在自欺欺人,对于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并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