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世纪的欧洲,挣扎在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旧的封建制制度中,一种“以古代作品为艺术规范的文学思潮”——古典主义思潮,在法国的文坛上顺势而生。
高乃依,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一个悲剧作家。他走出古典主义剧作创作的框架,他置“三一律”于写作之外;然而1636年发表的《熙德》,紧跟着他的便是攻击之后的三年辍笔,伴随着他的便是人们高度的赏识,不断的争议。
对于《熙德》,有人认为它是喜剧,也有“悲剧”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正剧”,对于戏剧的三种类型都涉及到了,这一切参差不齐的意见,皆源于《熙德》的大团圆的结局。
读过《熙德》,一种悲剧感无处不显地渗进我的身体。究竟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呢?
不容置疑,在我看来,《熙德》是一部悲剧。
一. 悲剧的情节内容——个人情感与国家义务的矛盾冲突
狭义的悲剧,被认为是“反映两种或几种体现不同价值的力量的冲突,而结果是较高价值遭到毁灭,从而能激发起人们怜悯、悲痛以至崇高感情的戏剧文学作品”。
《熙德》取材于西班牙历史,剧中唐杰葛是唐罗狄克的父亲,唐高迈斯是施曼娜的父亲,而唐罗狄克是施曼娜的情人。所有的矛盾冲突围绕着这四个人展开。剧中唐杰葛被选为太子的师傅,唐高迈斯不满意这个结果,便与唐杰葛发生争吵,盛怒之下给了唐杰葛一记耳光。唐杰葛受了侮辱,便把自己的宝剑给儿子罗狄克,让他去报仇雪耻。一边是家庭荣誉,一边是个人爱情,最终罗狄克选择了前者,杀死了施曼娜的父亲。施曼娜得知之后,痛苦万分,罗狄克主动来向施曼娜“请罪”,依旧是两难的选择。恰逢此时,国家有难,罗狄克英勇作战,凯旋归来,又受到施曼娜的控诉,国王便采用“决斗”的方法,并且宣布施曼娜要嫁给战胜的一方,最后罗狄克赢了。毫无疑问,罗狄克与施曼娜最终结为夫妻。
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此一个美满的结局,定义为悲剧,似乎又有所不妥。然而仔细分析来,它又是无可辩驳的悲剧。
剧中到处充斥着个人情感与国家义务的矛盾冲突,个人爱情与家庭荣誉的矛盾,具体说来,便是主人公罗狄克和施曼娜在维护自己的爱情和为父亲报仇的抉择中为难的犹豫与痛苦。
在第一幕中的第一场中,我们看到高乃依给我们铺垫了整个剧作的基调——施曼娜的保姆爱乐维告诉施曼娜她的父亲重视罗狄克,有可能接受施曼娜和罗狄克的爱情,这使施曼娜十分高兴——若不是唐高迈斯作为一个家长的同意,施曼娜与罗狄克不会有“圆满的爱情”,这依旧是生长在封建家庭的束缚,隐约地看到了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再有在第一幕中,也提到了公主与其保姆丽欧诺的对话,其实公主也爱罗狄克,只因他们的身份,为了王族的荣誉,她只能把自己的情人让给了施曼娜;可是她又是痛苦的关注着罗狄克与施曼娜的爱情。
无可厚非,爱情中的三个人都是挣扎在个人情感与国家义务中的悲剧人物。
到后来,事情发展到彼此的父亲的矛盾,儿女们的报仇,更是造成了这段本该美好的姻缘的悲剧。对于罗狄克来说,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在他的面前是父亲与情人,荣誉与爱情,在反复的煎熬中,他最终选择了理智;这样又是陷入了施曼娜的困惑中,她也是需要为父亲报仇的。
两个主人公,从剧本开始到结尾,一直纠缠在情感与义务的矛盾冲突中,无论结局如何圆满,它都只能是个悲剧——唐高迈斯侮辱了唐杰葛,唐杰葛让儿子罗狄克报仇,罗狄克杀了情人施曼娜的父亲唐高迈斯,尽管彼此相爱,终成连理,这样的血仇还是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伤疤——爱情的悲剧。
二. 创作手法中的悲剧效果——语言与心理描写和场景安排成就悲剧色彩
我们对古希腊悲剧在写作艺术上的特点,归结为结构完整,程序固定,语言简练丰富优美,而《熙德》是在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思潮中酝酿出来的作品。
《熙德》是违背古典主义戏剧创作原则“三一律”的,也就是高乃依在创作的时候没有做到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性,纵管如此,《熙德》作为高乃依的代表作有着它自己的独特之处,有着属于它自己的规范。
整个剧本下来,处处流露着古典主义的崇高。剧本仍旧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基于这个主题,《熙德》充满着阳刚之美,语言是一种雄辩的遒劲。剧中的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都具有着自己的特色,符合身份,准确精炼的语言在华丽的粉饰中蕴含着悲剧的庄严与典雅。
先来看罗狄克。罗狄克是在第一幕的第五场才出场的。在他父亲告诉他受侮辱的诉说过程中,他的语言里充满了年轻人的热血方刚,这样就与下面的语言形成了对比,这里遒劲笔法埋伏了他的“悲剧”,为了向他父亲证明是一个好汉,他所有的语言都显得强而有力。而在后面的情节发展中,罗狄克去找唐高迈斯报仇的时候,所用的语言逻辑性很强,一步一步地引入正题。在与施曼娜的对话中,罗狄克的语言更是处处充满着矛盾冲突下的无奈与接受。在整整的第六场中,高乃依更是把笔墨全放在了罗狄克的心理描写上,无不显着罗狄克的犹豫与两难。
再来看施曼娜。剧本一开场就写了施曼娜与保姆的对话。“爱乐维,你报告我的都是真情吗?你一点也没改变我父亲所说的话吗?”正如这句话的猜疑性,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施曼娜的期待,正是这样的语言映衬着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反射出作品的悲剧色彩。同样有心理描写,她坚决想要为父亲报仇,却因为自己爱着罗狄克而不断地“推翻”自己的话语,充满着矛盾的语言带来了悲剧的味道。
不管是两个保姆,抑或是国王公主,还是罗狄克与施曼娜的父亲,他们的语言都充满着雄辩的阳刚,所有的人物的语言环环紧扣,没有脱节的情况,跟随着情节的发展,心里描绘更是把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
而在场景中,剧本往往是用“乐景”来衬托“悲剧”。
在第一场中,施曼娜因为听到保姆爱乐维带回来的消息的喜悦的场景与下文因为要为父亲报仇的犹豫形成对比,渗透出了浓浓的悲凉气氛;而最明显的便是结局两人终成连理的场景,其实在它的背后是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之前所发生的悲剧。
悲剧的审美感受是怜悯、悲痛、以至崇高感的体验。
每一句对白,每一处心理描写,在词语上的选取、手法的运用上恰到好处,加上场景的变化中,使整个剧本结构严谨,富有逻辑,充满雄辩,从而构成了一种难以言语的悲剧感,加上情节本身的发展,我们总不由自主地用悲悯的眼光去看这对痛苦的恋人,悲剧色彩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 只属于悲剧——与喜剧的比较
俄国诗人普希金曾说:“我觉得《熙德》是他最好的悲剧。”而且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仅仅有没有不幸结局这一点,对于一部伟大的悲剧说来并不重要。”对于《熙德》究竟属于哪种戏剧,人们总是因为他的结局而被左右。其实从与喜剧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熙德》只属于悲剧。
题材上,悲剧大多是神话史诗,喜剧主要是现实生活。《熙德》写的是西班牙历史,并且参考了西班牙戏剧作家卡斯特罗的《熙德的青年时代》而写成。从这个层面上说,他的取材是一种历史的折射,而不是现实生活,远离了现实生活。
表现内容上,悲剧表现美,喜剧表现丑。整个剧本读下来,我们从中读到的只是由于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对责任的担负所带来的犹豫与痛苦,从头到尾都是一种“美”的延伸。
描写对象上,悲剧写国王、英雄,喜剧写普通人。显而易见的剧本的主人公是围绕宫廷生活而展开的,罗狄克与施曼娜都出身于名门贵族,他们的父亲都是国王的手下,引起这一悲剧的正是施曼娜的父亲不满罗狄克的父亲当了太子的师傅,这些都不是普通人的生活。
结构上,悲剧严密,喜剧松散。读过剧本,我们唯一的感受是情节符合事情的发展,人物跟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展开对话,通篇都环环紧套,没有松散之感。
语言上,悲剧庄严典雅,喜剧通俗。《熙德》的语言是华丽的,它处处显示着贵族出身的主人公的身份,与情节发展相辅相成,语言显露剧本的主题,它不是通俗的,而是让人读起来受到震颤的一样。
终归,喜剧是用夸张、讽刺、幽默的艺术手法,将人物形象性格上的缺陷、品质上的恶劣、行为上的错误以及落后的社会现象加以揭露,从而肯定美好事物和现象的戏剧文学作品。
这样“对号入座”,我们并没有找到《熙德》与喜剧的相通之处。《熙德》的矛盾冲突不是丑恶落后反动与进步美好的现象的冲突,也没有自我否定的主人公,最重要的是《熙德》没有带给我们“笑”。
《熙德》谈不上是喜剧,也就跟“正剧”挂不上钩了。
四. 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熙德》最终的归宿
在古典主义的思潮下,悲剧作品的中心主题都是围绕个人情感与国家义务的冲突来写的,要求反映对个人情感的克制,服从国家义务。《熙德》从主题来说就已完全符合这中心。不管是内容主题,还是写作手法,仔细分析得到的依旧是悲剧的震撼。罗狄克与施曼娜徘徊在爱情与荣誉的痛苦,公主辗转在想得到却不敢争取的爱情,两位父亲的争吵带给儿女的报仇,一切都是荣誉在左右,最终还是荣誉战胜了情感。连最后的团圆也是“荣誉”的间接作用,“施曼娜要嫁给战胜的一方”。再从创作手法,雄辩遒劲的语言,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构成的风格严肃的整个剧本,给人无限的压抑的悲剧感。这就是高乃依作为古典主义戏剧创始人写成的悲剧,也就成为了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熙德》到底是一部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