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获奖感言
2011-8-3 10:56:56    来源:老六    我要评论(
  
  7月28日,我拿到一份授权协议,是杨绛先生所签,允许我们选载她《堂吉诃德》的译文和序言,用于正在编辑的多雷《堂吉诃德》插图本中。为得到这一授权,整整运作了四个多月,历经期盼、沮丧、惊喜、绝望,五味杂陈,不一而足。
  
  最终达到目的,除了莫大的欣慰与感激(许多同行和读者也闻讯向我们发来贺信贺电),也有诸多感触,与各位分享。
  
  杨绛先生签下的身份证号显示为1911年出生,是我见过的最为悠长的身份证号码。而这件事情的始终,并非感慨一下杨绛先生的健康长寿那么简单。
  
  多雷的铜版画插图,我们去年编辑制作了《拉封丹寓言诗》,当时就有蓝图,至少要把《堂吉诃德》和《圣经》的多雷版插图再做出来。从今年二月份,《堂吉诃德》的全部近二百幅插图扫描完成,就着手整理修复,也开始尝试联系杨绛先生。
  
  编印插图集,倘若没有相关的文字相配,读者就会摸不着头脑,画册也失色不少。《拉封丹寓言诗》的中文译本有多个版本,最终决定采用译林出版社的杨松河先生韵文译本,经出版社张远帆老师撮合,很顺利地得到了杨松河老师的授权,这本画册得以印行。《堂吉诃德》中文本,当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杨绛先生译本最佳。有人文社的王小老师担任卧底,很快,就在社里找到版权部的同仁,答应帮忙联系杨绛先生。
  
  得到相关出版社的同意与配合,是这两本画册能够进展下去的重要前提。除了有张远帆、王小老师这样的多年老友愿意帮你,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件事情不应损伤已有出版权的出版社的利益。事实上,译林社和人文社的朋友都很乐意看到我们做这样的事情,出这样的画册,并相信对他们的译本会有促进作用。
  
  时至今日,我也没有见过杨绛先生,与她的接触,都是人文社的朋友来代为沟通。但我已从王小老师那里获悉,钱锺书、杨绛两位,早就将稿费所得全额捐给清华大学某基金会——若干年下来,已累计有上千万元之巨。杨绛先生对当下的人与事颇有抗拒,她也已经不稀罕名与利的诱惑,有资本对这世道非暴力不合作,所以对大多找上门的事情,基本就是不理不睬、不闻不问的态度。
  
  出版机构与作者打交道,惯常使用的说服砝码,无非是奉上对对方的承认与赞美,并许诺自己能提供的版税有多高什么的,而这些套路,对这样的作者全无用处。果然,与杨绛先生、以及如今帮她处理各项事宜的吴学昭老师接触,她们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我们可以一分钱都不要。
  
  如此这般,潜台词更令人胆寒。对我们的考验也在这里:能否满足作者除利益之外的其他条件?得到作者情感上的认可?
  
  所幸,我们最终得到了她们的认可,用吴学昭老师的话说,“杨先生没法不支持你们”。
  
  能够说服他们,靠的是我们之前做的事情,积累成为某种不是金钱的财富。此外就是我们的态度。
  
  什么样的态度?当然是对作者的尊重。那么,对作者的尊重体现在什么地方?我想,最重要的是,尊重对方拒绝你的权力。
  
  平常我也接到一些约稿或采访的要求,并见到一些同行与其他作者接触时的口气,多是一副志在必得的嘴脸,仿佛人家若不接受他的要求就天理难容,不给对方留丝毫说“不”的余地。这应该叫“强极则辱”,“迹近无赖”。更有人把自己做的事情摆放到有利于文化传承、文明积淀的道德制高点,然后逼迫对方来同情自己、支持自己,否则就是戕害文化、不热爱全人类。简直是一种要挟和绑架。
  
  无论我们想做这本画册的愿望有多强烈,得到授权的愿望有多迫切,我们也不希望让杨绛先生感觉到勉强和纠缠。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谁也不欠你的。不要因为自己的激情,而要求对方也同样燃烧。
  
  也许正是这一态度,使得几个月的时间里,两位老人家的大门从没有不耐烦地彻底关闭;最后我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信,平心静气地述说了种种缘由,终于得到她们的同意。
  
  我的这封信,被吴学昭老师称为“非常诚恳”,但难题是,如何让她们愿意看这封信,以及我们奉上的其他东西。这件事情之所以拖了这么长时间,就是因为我们送过去的东西,两位无欲无求老人根本没兴趣打开,客气一下就放到旁边不置可否——也是平日找他们的人和事太多了。
  
  无计可施之下,我已彻底绝望。但转机突然出现,一天,王小老师又找到出版社同事陈旻老师谈起此事,他淡淡地说,我来试试吧。
  
  原来,陈旻老师一直是《读库》的读者,对我们很有感情,这次便自告奋勇主动请缨。
  
  后来他说,自己当时也很忐忑,因为只是几年前跟杨绛先生打过交道,已经好几年没联系了。万一老人家说,哦,有事才想起找我呀……
  
  但是,没有。杨绛先生很热情地听他讲完来龙去脉,很痛快地答应下来,三四天后,就把授权协议签了。
  
  原来,只是因为当年陈旻处理某个版权协议时,站在作者的角度,给杨绛先生提了些建议。老人便在心里认同了他。
  
  一切昔时因,皆为今日果。有了平时读库之于陈旻,有了当年陈旻之于杨绛先生,这件事情最后解决起来竟是如此简单。
  
  记得几年前,我所就职的一家媒体分崩离析,团队解散之际,我跟大家说了几句励志的话:只有倒闭的公司,没有倒闭的个人。
  
  请各位好好经营自己的品牌。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