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蛋白蛋黄
2009-7-14 9:52:12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蛋白蛋黄,咋样选择,其中蕴含着脉脉亲情。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了孩子甘愿受苦,却为了孩子倾尽全力付出。文章有童年的回忆,和对生活的感悟。

  五月端午,农家小院的餐桌上少不了一道自制美食——咸鸭蛋。咸鸭蛋是母亲提前一个多月用粗糙的劳作了一辈子的手一个一个的腌制的。

  小时候贪吃,坐上饭桌双眼立刻牢牢的盯着咸鸭蛋那腌浸得黄油汪汪的蛋黄,毫不手软的把它抢到自己的碗中,只剩那被母亲细心切成一瓣瓣小舟似的蛋白连着蛋壳横七竖八的狼籍的躺在碟底。

  咸鸭蛋的蛋黄太好入口了,单看那“色”就能让人直流口水,假若细嚼便唇齿生香,糯糯的细嫩的咸蛋特有的质感让人不忍吞咽,我就喜欢久久的慢慢的享受食用蛋黄的过程,直到胃中有股强烈的拉引才万分不舍吞下。母亲通常是带笑地看着我的吃相,每每一餐饭吃下来,蛋黄被我统统收光,母亲便一一拣着那些“破损”的“小舟”吃得津津有味。那时候小小的心里以为母亲太不懂得识别食物味道,连蛋白也能吃得有滋有味的。

  我不喜欢吃蛋白。虽然蛋白看上去鲜嫩光滑,晶莹剔透,但它食之咸中带涩,吞咽不爽。那时候一起玩耍的小同伴们也大都不喜欢吃蛋白。记得有年端午节,村里有龙舟赛,母亲放了一枚咸鸭蛋在我的口袋里,我和小同伴们发疯似的跟着飞快划动的龙舟在岸上奔跑欢呼,直到声音喊哑了,人也跑累了,大家不约而同的瘫软在河堤上,纷纷掏出咸鸭蛋。我迫不及待的剥掉蛋壳,强烈的饥饿感使我毫不犹豫的一口咬下蛋白,蛋白还是咸咸涩涩的,堵着嗓子眼,我“呸”地张嘴吐掉。余下的蛋白被我远远的扔到堤下,同伴们也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扔得远,人人的手上都只剩下那如初升的油油的艳艳的太阳般的蛋黄。

  其实在那个困难的日子里,自制的咸鸭蛋是我们这些孩子端午节甚至是节后延伸很长一段时间的佳肴了。尽管家里好吃的东西几乎没有,但我吃咸鸭蛋时照例是大方的“舍弃”蛋白再美美的吃蛋黄的,偶尔会随手把蛋白扔掉,母亲看见会忙不迭的抢住说:别丢,我喜欢吃。于是我心安理得的吃着蛋黄,完全相信母亲是爱吃蛋白的。周末下午,在外地教书的父亲放假回家了,母亲端上一碟切成小舟样的咸鸭蛋(平时只煮一个专门给我),我双眼又牢牢的盯着蛋黄,母亲伸筷子夹了一瓣给我,我剥下蛋黄,把蛋白放到母亲的碗中,母亲又夹了一瓣给父亲,父亲推让着,把它夹到母亲的碗里,然后把母亲碗里只剩下蛋白的夹回给自己,母亲自然不让,父亲按住母亲的手说:你一直唠叨着说咸鸭蛋好吃,上次生病还说特别想吃蛋黄的……父亲还说了些什么我不知道了,神思恍惚中,母亲含笑看着我贪婪吃蛋黄的脸定格在我的脑中。原来母亲是喜欢吃蛋黄的,母亲还想念过蛋黄呢!我的眼睛潮湿起来,夕阳西沉,余晖中,母亲的脸庞涂上了一层茸茸的金边,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忙碌的身影好象没有停过,母亲为一大家人的衣食住行操碎了心,我从不曾为母亲做过什么,甚至我还让母亲天天面对自己想吃的东西而吃不上。双眼模糊中听见母亲说:家里条件不好,也没什么好吃的,难得孩子喜欢吃就多吃点,再说哪有母亲从孩子口里抢食物的道理。

  这句话这件事久久的留在我的心里,从此不敢再任性,不再忽略母亲的需求,长大后离家读书,更是时时不忘提醒自己要多留意母亲的生活起居。工作后,经历的事日益增多,渐渐发现生活中其实存在很多上辈吃“蛋白”下辈享受“蛋黄”的现象。比如:谁家做了新房子,住进去的绝对是后辈,而老人家自得其乐的留守在旧房子里,如果你问起老人为什么不一起搬进新房子,老人家肯定会说旧房子舒适住惯了,舍不得。这现象不分地域都市乡村一样的普遍着;再比如老人辛辛苦苦的操劳一辈子,一年到头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但面对子女需求电脑手机等物时他会慷慨解囊,家庭条件好的子女则享受的更多更好。我经常看见周围的老人穿着样式时尚花哨但成色较旧又极不合身的衣服,还有脚上半旧的名牌鞋,不用问绝对是自家的子女淘汰下的衣物。再再比如……如果你再稍加留意你会在报刊电视等媒体报导过更多更深刻的类似情况。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许老人觉得为子女奉献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也许后辈坐享其成时心里有太多的心安理得,但是,后辈是否应该时时自问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里,有些东西不能丢弃。

  如今,父母大人已经年近八十了,我已成为一名母亲,除了“常回家看看”,还会细心为两位老人带回他们喜爱的物品。端午节的饭桌上咸鸭蛋只不过是一道应承传统节日的风景了。但面对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我还是最爱吃那黄油汪汪味道纯厚的蛋黄,女儿同样对蛋黄情有独钟。她吃蛋黄的馋劲远远超过了吃肯德基、麦当劳。因此,蛋黄总是被我细心的分成两份,一份给父母,一份给女儿。女儿会慷慨的把她碗中的蛋黄夹给我,然后稚稚的说:谢谢妈妈!妈妈,你也吃。每每这时,我羞愧不已,我想起母亲,想起小时候的自己……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