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错别字杂谈
2009-8-3 10:27:04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作者不愧是位老师,向我们很好的阐述了如何正确认识和书写汉字。能读此文的都是文字爱好者,都是经常写文章的人,相信此文对读者大有裨益。

  能否正确认识和书写汉字,是语文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求中有规定:能正确认读和书写汉字,改正常用字中的错别字;了解汉字构造,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辨析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区别常见的同音字、形声字和多音多义字;熟练地使用汉语工具书,学会部首和音序检字法。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汉字最大的特点是表义。由于汉字数量多,有些字笔画多,结构复杂;还有许多的同音字、形似字和多音多义字,造成难读难写难记,所以我们很容易把字读错或者书写错。由于形似,往往很多字非常微小的差别就容易造成错误,如:“戊、戌、戍、戎、戒、戉”这些字的字形非常接近,稍微不注意就要搞错,有这些字构成的形声字也就容易出错,如把“茂”写成“芪”再比如:“壬戌”写成“壬戍”;把“己、已、巳、”这些字做偏旁的时候,就有人把犯人的“犯”写成“犯”,把右边的偏旁写成“巳”;还有添笔少画的,这种由于形似而造成错误或者写成一个根本没有的形似字,叫“错字”;另一种是由于读音相近或者相同、意义也比较接近的字造成的错误,叫“别字”,过去也被叫做“白字”。在成语或者词语中,常常容易出现别字。如:“甘拜下风、自出心裁、故弄玄虚、不计其数”等成语。常常被写成“甘败下风、自出新裁、故弄悬虚、不记其数”等,词语中“急躁、风采、篮球”等写成“急燥、风彩、蓝球”等。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汉字的音义关系创造出来一些小幽默、歇后语或者广告词,比如:带幽默讽刺的“无鸡(稽)之谈”、“向钱(前)看”、“吃苦在钱(前),享受在厚(后)”、“酒精(久经)考验”、“攻官(公关)小姐”、“繁荣娼(昌)盛”、“勤捞(劳)致富”等等;歇后语中如:“高空挂口袋——装(疯)风”、“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等等;广告词中有这样的广告:“鸡(机)不可失”(鸡饲料等的广告);“闲(贤)妻凉(良)母”(家用电器之类的广告);“默默无蚊(闻)”(蚊香广告)等等。由于汉字的这些特点,我们在书写汉字,运用汉字的时,应当按照汉字的基本规律,尽量避免写错别字。广告用语中也要慎重,以免对学生或者公众形成误导。

  古往今来,因为读写错别字而闹出的笑话也很多的。著名演员马德华,原来名字叫马芮(读ruì“锐”),有一次到医院去治病,当时给他治病的医生、护士,还有药剂师、化验员等很多人都不认识这个“芮”字,于是,他先后被叫成“马内”、“马苗”、“马丙”,甚至最后还被叫成“马肉”,弄得他哭笑不得,他后来只好把名字改成现在的名字:马德华。虽然这个现象不是很普遍,但是名字中使用生僻字的人还真不在少数。

  由于生僻字造成写错或者读错,还情有可原;或者普通人读错写错几个字,不造成什么大的损失,不引起什么麻烦,人们可以理解和接受。古人也写错别字,因为古时候还没有发明活字印刷的技术之前,书籍文章都是抄写的,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写错,或者有时候因为一时忘记了,就临时找一个形状或者读音相近的字来代替。而且一旦写错了,当时如果没有校正,后人为了尊重他们,就习非成是,流传下来。现在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古人的错别字。但是常用字,意义非常清楚明白的字写错了,就应该引以为戒了。而且特别是那些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或者媒体,错写或者错用了字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引起麻烦。

  上世纪80年代,四川有一个城市建设,修了一座公园,取名为“翠屏公园”,很明显地含有“翠绿的屏障”的意思。为了提高公园的名气,请求当时在中央任职的某领导题写一个匾额,因为中央领导人日理万机,没有时间,也就一直没有答应这个请求。后来又通过种种关系,反复要求多次,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这位领导人就挥毫写了一幅这个公园名字的条幅。但是拿回来一看,原来他把“翠”写成“萃”字了,怎么办?不可能再让人家写了吧,于是有一个聪明人马上提议,将就这个错字,把公园的名字改了,就叫“萃屏公园”这个名字,这也是一个创举吧,因为“翠”和“萃”有一点意义上的关系。“翠”是指草木的颜色,“萃”是指草木聚集,都和草木有关系,虽然还是有些牵强,但是由于汉语词汇意义太丰富,意思接近人们也可以接受,所以有些错误就将错就错地保留了下来。

  无独有偶,也是上世纪,90年代吧,西安市在杨陵搞开发,搞了一个农业示范区,当时中央某领导人去视察,西安市的领导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提出请求要这位领导人题写示范区的名字,于是他也没有推辞,就挥毫写下了“杨凌示范区”这个名字,估计在场的地方领导都知道这个“凌”字错了,但是没有人敢说(或者碍于面子不愿意说破)于是,用了1000多年的“陵”字就这么改了。应该说,“杨陵”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坟墓,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隋朝于公元581年由杨坚取代北周而建立,定都长安——即现在西安附近,杨坚死后埋葬在西安附近也是常理,过去皇帝的坟才叫“陵”,杨坚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很讲究节俭,所以他的陵墓比较简单。历史上也曾称为“泰陵”,怎么就变成“杨凌”了呢?“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出处呢?我们也许无法考证,但是从汉字的特点来分析,“陵”本来意思是山,后来引申来指坟墓,专门指皇帝或者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人物的坟墓,如:秦始皇陵、茂陵(汉武帝的坟墓)、明朝十三陵、中山陵等等。有人把那位中央领导人写的这个字解释为“壮志凌云”,表示领导要求当地的人民要有凌云的壮志来创造……。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牵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就这么定下来,这就只好委屈那些已经用习惯的人也改过来,写“杨凌”。其实口上叫没关系,反正两个字同音,但是要写出来,就是“杨凌”。从此历史上的“杨陵”就变成今天的“杨凌”。在陕西省、在全国的许多文字材料、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和文件都这样写了。但是我们还是觉得别扭,不好解释这个“凌”字。

  其实写错一个字是很平常的事,任何人也没有必要回避或者忌讳,错了就改正,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