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古镇华年
2009-8-12 10:55:02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一壶香茗飘香、一把古琴袅袅,将我们的思绪萦绕在历史的画卷中,那私塾书院朗朗书声、酒肆茶楼的喧嚣、隐士佳人千古吟唱以及挥毫写尽历史沧桑的颜真卿、柳公权们,踏着飘渺的云烟,一路走来……洒脱的文字、悠远的意境,令人回味……

  站在古国如水的版图边,展纸作渡,握笔为桨,目光俯视八百里辽阔的皖江流域,我诞生的地方,也是纯棉、桑麻和芦苇的故乡,一株株红莲迎着阳光,视线铺开无限的色彩。青石小桥流水,日出江花似火,春江绿水如蓝。皖枞大地,浮山夕照,千山万水,一片辉煌.......

  夜幕垂下,莲花湖畔,树梢上那高高挂起的盏盏红灯笼,招摇地挑开枞川夜雨的面纱,长巷短弄,黑色的瓦,白色的墙,青色的烟雨,撩拨古镇温润的记忆,抬眼回眸间,时光在倒转——

  明清时期枞阳的地图上,分布着许多私塾书院,庙宇祠堂,茶楼酒肆。青黛色的山体,起起落落的河泽。从汉武帝南巡于寻阳浮江射蛟,作《盛唐枞阳之歌》始,两千多年来,这片灵秀的山水,浸染着厚重的人文色彩。静默在苍烟下,射蛟台、陶公祠、吕蒙城、北山楼,那些古朴的前朝遗迹,如同出土的青铜器,凝聚着斑驳的色调,漫溢着历史的陈香。

  思绪在桃李夹岸的渡口徘徊,目光久久萦纡于上,枞川如锦的华年在三月的枝头招蜂引蝶,柔媚的东风点明了春的主题。隐隐的白鹤峰下有之乎者也的童音传来,修竹千竿淹映黛瓦粉墙的白鹤书院,朱门、雕窗。学堂内着布衣长衫的老先生,方步横踱,一字一句的解读着深奥的八股文文字。那些十五六岁的怀春少年,凝神静坐,目光却成那一堆堆墨色线装书里偷偷的寻觅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

  水响飞音,一溪歌板唱醒了古镇繁华的旧梦,青石街面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临湖的枞川茶楼人声鼎沸,着黑布长衫的说书人,绘声绘色的讲叙着明清曲艺杂谈和清末的游仙小说。茶客们端着白底蓝花的青瓷碗,品着土产的绿茶,嘴里嚼着油条、五香豆,悠闲自在的消磨着午后闲逸的时光。雕梁画栋,庭院深深,名媛诗社的才女们,读倦了风骚歌赋,怀里揣着《牡丹亭》或《西厢记》,三三两两站在玲珑的书楼之上,或倚、或靠、或凭栏遥望长街窄巷中行走的书生、茶客、盐商和穿着皂靴的官差们。那谁家的风流才子,玉树临风,温情脉脉?珠帘屏风遮不住一点芳心正漫。

  避开热闹的市井,由小弄堂深入,隐隐于市的北山楼,南临江水,背靠北山。原木的主干建筑,其黑如砚,其白如宣,暗红的木门内敛而深沉。老先生钱澄之负枚蹑履,逍遥自乐。以三亩薄地裁花果,二亩种蔬菜,四清壁旷,空渚所有。闲时临池观鱼,披林听鸟。或酌酒一杯,以诗词易经自娱。每每月满之夜老先生总是执琴一把,坐在惜荫亭里对江而弹,琴声丰盈了枞川的山水,枞川的山水浸润着他的琴声,先生与山水合二为一。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声而去,随水而流。

  一片花瓣的飘落,划破了原本模糊的记忆。眼前的梦境越发清晰了,穿过历史长长的回郎,这里便是双溪古戏楼。名满江南的阮家班,平素上演的是《燕子笺》、《春灯谜》。此时戏台上,霍都梁与名妓华行云,字字珠玑的唱词犹如行云流水滑过,如泣如诉,似梦似幻。细腻婉转的唱腔,饱含着欲说还休的情感,令人听来,缠绵悱恻不已。“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那声那叹牵动着浓浓人生感慨,青丝悲白发,让人堕入岁月朦胧的幻境。

  莲湖荷香,漫飘十里。走进枞川就像走进一个文化道场,整过枞川就浸没在无边无际的诗意之中,包围在清丽的书法和浑润碑刻之间。饱饮文墨的莲湖水刚写完大明的练潭秋月、孔城暮雪,又流淌着晚清的栖林烟雨、竹湖落雁。颜筋柳骨是古浮山耸立的脊梁,隶书曲笔是白荡湖含蓄的情怀。淡墨渲染是枞阳灵秀的山水,而那滚滚江涛与段段飞碧的流泉则散作高高底底、星星点点的树木、村庄、湖泊。

  隔光阴一程,今夜我坐在绵绵的梅雨声中,斜依半盏清茶,时间宛若泻入一方静潭,缓慢地消磨。连日的阴雨里,瓦屋窗台之上长满了苔痕,一切都无声无息的远去。只佘下那些黑白的过往云烟,依旧隔着影影绰绰的昨天,清清亮亮。

  骤雨疏风,柴门紧掩。一杯白酒,细细酌来,待面酡心热之际,信手拈纸一张,挥毫落笔,草就小令一首:枞川好,风晴黄鹂啭。白荡湖畔红蓼月,凤凰山上绿杨烟,怎不忆当年。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