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外婆的日子
2009-8-14 9:32:35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一个世纪老人,用她含辛茹苦的普通人生,撰写了对国家、对民族真挚而深情的爱……

  外婆出生于民国二年(1913年),掐指一算已经96岁。若有人问她现在过得怎么样,马上就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外婆闹不清楚什么袁大头、老蒋、民国究竟什么意思,但她知道自从有了毛主席和共产党,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舒坦。

  民国那会儿,在她的印象中那时男人们还留有大长辫子,穿着长袍大褂,女人们裹着小脚,梳着发髻。其他的印象除了穷还是穷,家里一贫如洗。为了躲避军阀,和老抬(土匪),她七八岁就跟着自己的母亲出去逃荒要饭,有时候会从河南睢县一路要到陕西西安,一路上走走停停,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省钱就会爬闷罐车(听说是装煤的火车)她们偷偷的爬进去一憋就是大半天,大人没事外婆却因为年纪小竟在车厢里昏死过去,最后被推到煤堆顶上透气才捡回条命,每当说起这些事外婆就会流泪。

  1933年,外婆20岁时,嫁给了我姥爷,继续给地主当佃户。但日子还是一如既往的穷。打仗,搬家,逃难便成了她生活的主题和唯一印象。一年内搬五六次家是常有的事。外婆双眼满着泪水,沉浸在旧社会悲苦生活的回忆里,不时用纸巾揩去流下的鼻涕。

  1949年,外婆36岁时,听说毛主席来了,全国解放了。再也不用打仗和逃难,她对今后的日子有了念想。虽然还是穷,却有了盼头。

  1960年,外婆47岁时,当上了村里的第一个女生产队长,带领着全村人大搞生产,日子开始好过了许多,不在为填饱肚子而犯愁。一心想着生产队,想着自己怎么能多挣些“工分”,多分些粮食让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于是外婆在这段时间拼命地领着全队人劳动挣“工分”。日子很累但是她觉得甜。盼望着自己能活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年代。

  1972年,外婆59岁这年丈夫去世了,这时的生活对她来说是黑色的,甚或是无奈的。我好奇的问她怎么了,每次都是不置可否,她说这段时间最不愿意去想,只是摇摇头摆摆手。后来听说和我外公的去世有关。外婆伤心的样子,让我不敢再问下去。

  1978年,外婆65岁,“文革”结束后生产队想恢复她的女队长职务。尽管在村里还是很有威望,但她还是谢绝了。

  1983年,外婆已经70岁,这一年她知道了什么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年真正拥有属于她自己的土地,她一直盘算着这块地种什么,那块地种什么。她说:以前给地主干,给生产队干,如今给自己干,自己不老还能再干几年,哈哈的笑着,笑的那么幸福。

  2000年,外婆已经87岁了,她跨过了新世纪,这一年她搬到了城里,过上了几十年前,只有做梦才有的生活。刚进城的那阵,见到空调、冰箱、手机、电脑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她老人家直感叹现在人真“能”,真是摸了又摸,看了又看。这时的外婆显然很知足。

  2009年,外婆到了96岁高龄,提起现在的日子,她开始流泪了,流的却是幸福的眼泪。她说:“老头子走得早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连做梦也想不到,我现在过的日子那叫一个好。柏油公路修到家门口,咱老百姓种地不仅不交公粮,政府还给咱钱;小娃们上学不交学费,看病政府又掏钱;就连我这老婆子,乡里每月还给一百块钱补贴呢,我看呀,这日子还会越过越好。”是呀,外婆现在的确很幸福,享受着她的天伦之乐。

  与其说以前她记住的是毛主席周总理的好;不如说现如今她记住的是胡锦涛温家宝的情。

  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已经跨世纪是外婆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共和国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在外婆身上折射出来,她是共和国亿万人中的普通一员,她不懂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她知道有了共产党,才有国,才有家。这是她用一生悟出的道理。

  不,它是真理。(吾轻松)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