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岳麓书院
2010-6-18 10:57:2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去岳麓书院是这次在长沙旅游的首选,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所闻名世界的千年学府,还因为,这里是一个至今还保留着,没有被市侩所污染的清雅之地,学府的里里外外,方圆数里没有汽车的喧嚣声、小贩叫卖声、这里看不见一家餐厅、一个茶座、甚至看不到一个小商店。到了这里,人的心会自然的静了下来,心地顿感清朗了许多。
  
  初夏的一个下午,我怀着急切的心情,以致没了去时的记忆,只记得跟着导游小姑娘一路小跑,来到了一座黑漆的大门下,门廊上用繁体字书写的“岳麓书院”,它孤寂的被围绕在灰色的围墙之中,这辉煌了千年的书院,在生生灭灭之中会寂寞吗?在明月清辉,树荫婆娑起舞的夜里,幸好还有两盏六角宫灯,和两根圆木柱忠实的陪伴在它的左右。
  
  我边想边沿着青石台阶,走进了岳麓书院。
  
  也许,我们是走的旁门,这里没有楼宇亭阁,游人零落,这是一片绿色的世界,人好像走进了深山老林之中,在满眼深深浅浅的绿叶中,一条长长的,深不见底的木头厢廊,在门口迎接了我们。行走在它的身边,感到一股灵气扑面而来。听见树叶沙沙,搅着风声传来了苍老的声音:“书院从唐末五代起,自创立伊始,至今已存在了1052年了,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曾颁书赐额,南宋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张式,朱熹也两度来此讲学。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匾额还完好的保留在院中。”这一切也使书院能名扬天下。
  
  前行的路上,从长廊的旁边分出了几条曲曲折折的回廊,连接着依山而建的房舍,是古代学士就寝的宿舍,有谁在此住过呢?这里每一个深深的庭院,回廊转角处的一条布满青苔的石凳,抬头望去一个雕花的窗户,高高悬挂在走廊上的一盏灯,隐藏在竹林深处一条不知通向那里的小路,都会令人生出许多遐想……
  
  在一个别院里,一排几间白墙青瓦的高大房屋,这里是书院的中心,也是古时的学堂。宋代朱熹的名句““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也就是指的这里吧?千年前的学府到底是什么样,谁也没亲眼目睹过,如今留下来的是清明年间重新修建的,走进来,在门前的青石凳上悄悄的坐下,似乎还能听到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在另外的一个时空里,在这里一定是有过同样的声音响起,他们久久的萦绕在屋檐悬梁之中不肯离去。也许是一个个饱读诗书,满腹学问的才子从这里走出去后,又经常的回来看看,这曾似相识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很久以前来过,那么,一定是那个女扮男装的翩翩书生吧。
  
  南园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当时罗典任山长(校长),辟书院周围空地,修池塘泽沼,筑亭台假山,植名花树木。引岳麓山清风峡溪泉涧流其间,行走在树影错落,蜿蜒的小径上,或是坐在溪水浅浅的溪边山石之上,感受着林子里咿呀的鸟叫虫鸣,时间静悄悄的划过,也不知道自己是身在何处了呢。
  
  见几个女子在对面池边看鱼,据说,这是南园一景《碧沼观鱼》,清代举人陈融有诗:“山池残雨收,细浪鳞而作。悠然濠濮心,一镜不肯唾。偶然啖苹花,波动云影破。”坐在池边观溪水如境,调皮的鱼儿偶尔浮出水面时,池中云彩的倒影就散了。好美的意境啊,坐在几百年前的观鱼台前,感受也一样的美!
  
  书院南边有一古池,南宋年间,朱熹来岳麓书院“朱张会讲”时,骑马,坐马车前来听讲的人不计其数,马匹多得将池塘的水都喝光了,古池得名“饮马池”。后在乾隆年间,盖上了一间蘑菇状的草堂,在四周种上了杨柳树才又改名为风雩亭。在我看来,这“饮马池”更能够让我们现在对书院的鼎盛时期有许多的了解。
  
  园中的景色处处美得让人心跳,这里没有名胜古迹的炫耀和浮华,没有接踵而行的游人,这里不需要嘈杂的声音,不需要吆喝的买卖,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是古今以往学子们向往的圣地,是一个收藏着灵魂的地方,在这的每一个殿堂里都有声音在缭绕。每一块岩石上都刻有许多的故事,每一棵古树旁都有生命在涌动……
  
  沿着原路返回时,我才找回了飞散了的心。
  
  这是通往麓山寺和爱晚亭的一条曲径,小路两旁古树参天,林木繁茂,站在树荫斑驳的古道上,感叹岳麓书院在千年的沉浮中,时而辉煌,时而毁灭。在历年的战火中,时而断墙残壁,时而火焰弥漫。但却足以证明,这千年的学府,永远不会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