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铜钹山:一个灵魂的栖息地
2010-6-14 11:01:16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山,阻隔了儿时的向往,所以打小开始,我就不喜欢山,曾几何时为走出那个贫瘠的小山村而暗下决心。
  
  直到有一天置身于日益喧嚣的世界,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渴望守住心灵深处那一丁点儿与生俱来的安宁与静谧。
  
  于是,我一次又一次“荣归”故里,去寻找那一串串若隐若现的足迹。
  
  烈日下,我兀自爬上乌石山,漫步走过前山嶛和虾公背,看着一座座遍体鳞伤的红石山,一片片稀松低垂的小松树,突然记忆被飞扬的砂粒击中,顿时血流如注,一阵晕眩后倒在尘土里,再也想不起回家的路。
  
  从此,我的灵魂游离于山外的纷扰,一直随风四处飘荡,找不到聊以自慰的栖息之所。于是,我重新开始了漫长而苦闷的探索,直到邂逅神美的铜钹山。
  
  那是2009年11月9日,一个原本明朗的日子。
  
  一大早,十多名文史馆员驱车前往铜钹山开展文史研究。作为省报特约记者的我,也有幸受领导指派一同前往,对这次活动进行报道。
  
  时已入冬,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处处流动着的暖意,一下车便受到了铜钹山管委会主任毛小东等人的热烈欢迎。
  
  行程安排得比较紧。随后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走进该镇文化站,召开铜钹山历史文化研讨会。馆员们围绕铜钹山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开发等问题各抒己见,似乎谁也不愿在美丽的山水间失去宝贵的话语权。我不是馆员,之前不甚了解铜钹山,除了认真聆听馆员的高见外,只有在一旁翻阅管委会赠送的《铜钹山历史文化撷英》丛书。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文人们用诗情画意般的辞藻,让美丽的铜钹山跃然纸上,其间闪烁着激烈碰撞的思想火花。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参与其中,但能够依稀看到点点亮光,也未免不是一桩幸事。
  
  千百年来,铜钹山的神秘、神奇、神韵,给我们撑起了一条通向灵魂的绿色通道。
  
  铜钹山位于闽浙赣交界处的广丰县南部,武夷山脉东段北麓,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拥有华东地区面积最广阔、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3.6万亩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5万株,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自唐代以来,她就被朝廷划为封禁地,规定不许开垦围猎,不得居家行走。条条森严的禁令横亘在世人面前,既阻止了前来探寻的脚步,也封住了通往外界的道路,更禁锢了外界文明的进驻。长此以往,这个集山区、边区、库区、林区一身的地方,深深地陷入了生存的困境。近年来,当地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于2002年12月被批准成为国家森林公园,但由于观念、资金等因素所限,尚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声名一时难以鹊起。
  
  馆员们本着对铜钹山的爱恋与责任,有的放矢地阐述个人的观点,首次提出打造“千年封禁神山”的发展理念。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场的铜钹山人无不赞叹。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中午12点半,但馆员们仍意犹未尽,还纷纷表示愿意为打造铜钹山历史文化品牌、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献良谋,出实力。一场原本看似枯燥乏味的研讨会,最后变成了心灵的交流,言语的承诺,实在令人感到欣慰。
  
  有人说,触动灵魂的,都只是一些简朴的东西。品读天然雕饰的铜钹山,仿佛一下子便触摸了远古的呼唤,感受了生命的呼吸。
  
  我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杨梅酒里窖藏的岁月,便在午饭后匆匆上路,开始到一些实地深入探访。
  
  不一会儿,车子在路边停了下来。我们小心翼翼地徒步在茅草地里前行。撩开丛生的茅草,行走数十米后,来到了被风雪浸染过的古驿道隘口,并在石壁上找到了清代同治年间刻写的“条铺口堡”的字样。
  
  伫立关隘,一眼望三省。
  
  无涯的时空,就这样被悄然分割成一片片黑白的图片。隘口犹如岁月的瞳孔,张开后,满目尽是历史的沧桑。千百年来,官府通过纵横交错的古驿道传达政令,报告军情,迎送使客,运载物资,而人类的思想也在这里激烈的交融。或许,若干年后,人们还能在史书里找到几行微不足道的汉字。
  
  微风拂过,泛黄的茅草连连点头,仿佛在为我们送行。
  
  我们来到了条铺的红军医院旧址。这是一所建于80多年前的临时医院,用于救治在战争中负伤的红军战士。医院墙壁历经风吹雨打,早已斑驳破败,但当年的红军标语仍清晰可见。
  
  那是一个多么火红的年代啊。当时,红军部队纪律严明,爱护百姓,深受爱戴。百姓主动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为战士们搭床铺,还慷慨地为伤员送来了准备过年才宰杀的老母鸡。这是何等的礼遇!当地青年更是积极参加红军,寻求翻身作主人的道路。当时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就葬于当地,现存十多座墓地,至今老百姓还自发为红军烈士扫墓。这一幕幕鱼水情深的场景,不停地敲打着我的心灵。
  
  我问,这样感人的故事,在铜钹山还有多少?
  
  毛小东告诉我,最让人体味的是红军岩的故事。它比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更惨烈、更悲壮。
  
  那是1932年3月的一天,驻守高阳村的广丰县苏维埃政府机关的红军,遭到了数十倍敌人的猛攻,最后弹尽粮绝,被逼退至七岩绝顶,与敌人展开肉搏,终因寡不敌众,二十一勇士砸坏枪支,高呼“红军万岁”,跳下悬崖,十八人壮烈牺牲。后人为纪念英勇不屈的烈士,称“七岩”为“赤岩”,后人民政府又将其命名为“红军岩”,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一度信仰迷离、理想缺失的当代,“红军万岁”恍若也成了一个白开水那般索然无味的口号,而在当年却是一句多么铿锵的誓言,足以感天动地。那是因为革命先烈找到了自身在时代进步中的位置。
  
  站在公路旁,翘首以待,始终无法企及红军岩的高度。虽然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为数不多,但它仍然默默无语地矗立原地。即使有人硬要把它塞进书包,倘若走不进心灵的深处,也只能是几个苍白无语的页码。我相信:终有一天,人们都会抬起头仰望它,仰望它头顶的蔚蓝,仰望灵魂的高度。
  
  车子在新开的沙石路上徘徊,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在江南这片最后的秘境中寻找什么?
  
  透过车窗,车头车尾尘土迷漫,无法看清出发的始点和未知的前方。这时,我的心情越发变得有些沉重。
  
  人在旅途,一心想着轻装上阵,却又常常丢三落四。当达到某个高度后,灵魂依然留在原地,被疲惫不堪的躯体狠狠拉扯,以致像散落尘土的水银,支离破碎,难以捡拾起来。
  
  我们该去哪里找回迷失的世界,我的精神家园又在何方?
  
  连同满脑子的疑惑,一路颠簸来到了白花岩。天色有些变暗,相机里的景物也变得有些混沌。这时,同伴告诉我说气象台预报晚上有暴雨。
  
  拾级而上,我们进入了广福寺。守寺的是一个60多岁穿着干净的老妇,她拿来了手电。借助微微的电光,我们慢慢观看保存相当完整的元代壁画,图案栩栩如生。真的没有想到兀立的山崖,却藏匿着丰富而久远的历史,甚至还让我想起了一个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想起了住在白花岩背面那个叫白花的姑娘。
  
  相传,白花美若天仙,精通琴棋书画,前来求亲的人络绎不绝,但她偏偏钟情于一介书生王龙飞。垂涎已久的财主曹万发便勾结官府将王龙飞发配边疆充军,并对白花进行威逼利诱。她为了保持贞节,无奈之下选择跳崖身亡。后来,她羽化成仙,曹万发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个故事有明显的因果报应的成分,不足为信,但凄婉的爱情着实让人感动。要是白花岩真的少了这个故事,就只能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石头了。
  
  到了和铜钹山说再见的时候,已是夜幕降临。下山后,我们进入乡村酒店用餐,突然狂风四起,暴雨骤来,砂粒从不太严实的门缝中渗入,顿时饭桌一片狼藉。后来,据说这是广丰县遭遇的50年不遇的罕见局地性强对流天气袭击。等风停雨歇,我们又踏上了归途。
  
  自从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再远的路途也只不过是公里数的倍增。若是没有汽车代步,我们肯定也会像古人一样,打着火把在黑夜里艰难前行。
  
  茫茫夜色里,铜钹山渐渐远去,一如渐行渐远的历史背影,而关于铜钹山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故事,以及那些故事所传承的精气神,却愈来愈清晰地在我面前呈现。
  
  我想,在日益嘈杂和浮躁的今天,能常来铜钹山走走、看看,汲取一份宁静,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