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飘香
2010-6-17 11:10:15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不知不觉,端午节又到了,卖香囊的小贩手上拿着花花绿绿形状各异散发浓郁芳香的香囊,走街串巷地叫卖。市场上摆满了碧绿的棕叶,晶莹剔透如玛瑙的蜜枣;卖鸭蛋的大妈满面笑容地把一篮热气腾腾的绿皮大鸭蛋放在手推车上,端午节的气氛越来越浓。我们这里没有龙舟,粽子就是端午节的主角,很快就要隆重登场。
端午节对我来说,是浓浓的亲情、乡情,一连串让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孩子总是最喜欢过节的,端午节可以戴香囊,吃粽子,插艾草,在长辈那里可以还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礼物,粽子的清香在各家各户的院子里飘荡。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端午节那天,天蒙蒙亮,母亲就开始在厨房忙碌,煮粽子,放入各种香料煮鸡蛋、鸭蛋、大蒜。咕咕嘟嘟的声音把人从梦中唤醒,浓浓的香味让人一咕噜爬起。
穿上自己最好看的衣服,戴上母亲缝的蝴蝶一样色彩斑斓的香囊,手上、脚上系上前天晚上母亲准备好的五彩丝线。这时,天已经大亮了,艾草早已插在大门上,热腾腾的粽子、鸡蛋、咸鸭蛋,还有雪白的大蒜已摆在饭桌上,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全家人围坐一起,边吃边话家常。因为是过节,这些好吃的东西可以随便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直到摸着鼓鼓的肚子笑着对母亲说,饱了,吃不下了。母亲笑吟吟地看着我们,也不嗔怪。
我的家乡并不是鱼米之乡,所以端午节时吃的粽子,平时是见不到的,最多是在和长辈一起看戏的时候偶尔会有卖的,因为稀少,价钱很贵,让人不好意思向长辈开口。关于粽子的最早记忆是和奶奶走亲戚。
虽然爷爷很早就去世了,奶奶却有很多老亲戚,就是我称做,表爷爷、姨奶奶的,他们都是可亲可敬的老人。每次他(她)们来看望奶奶,奶奶就会倾起所有,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做上一大碗荷包蛋,或者一小盆煮鸡蛋来招待他们。每年,奶奶也会应邀去看她的老姐妹、表兄弟。奶奶会带上我和大哥,走亲访故中把自己的孙子孙女介绍给大家,加深后代子孙的联系。我们和奶奶一样受到热情款待,做为孩子,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小礼物、小点心。
那次,奶奶带我和大哥去四姨奶奶家走亲戚,这两个老姐妹,手挽着手,点着小脚,边走边说,很是亲热。走过集市,一个卖粽子的,叫卖很热闹,惹得我和大哥回头张望。四姨奶叫住卖粽子的,要为我们买粽子。奶奶死活拦住,不让她破费。四姨奶还是执意掏钱给我们买了粽子。手捧三角形的粽子,深吸一口气,有粽子的香甜,有苇叶的清香,剥开咬一口,凉丝丝的,没嚼就化了。可能是浸在凉水里缘故,味道很特别,凉甜可口,又软又筋道,正适合这样闷热的天气吃。许多年过去了,如今,奶奶和姨奶奶早已作古,那个味道,我仍记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粽子也成了人们平时常见的一种食物。粽子也增添了许多品种和口味,但我仍觉得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粽子。奶奶、姨奶奶以及那粽子的香甜一直深深留在记忆里。
端午节到了,我买了糯米、蜜枣、花生、还有粽叶,和母亲一起包粽子。把碧绿的粽叶折成漏斗状,放进去泡好的糯米、蜜枣、花生,折紧裹好、用线缠紧系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因为我从未包过粽子,刚开始笨手笨脚的,不得要领,不是未放东西,就折烂了粽叶,要不就是好容易包好了,米却漏出来。在母亲的指点下,我终于成功地包了一个粽子,虽然不好看,我还是很高兴。包得多了,技术不短进步,粽子的形状也越来越漂亮。母亲说,一些东西一定要学,以后我们老了,不能照顾你们,你得自立更生。以后你也会有儿女和他们的下一代,连个粽子都不会包,像话吗?我点头称是,一直以来,一直把自己当成孩子,不肯长大,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现在是勇于承担的时候了。
粽子终于包好了,我建议在电磁炉上煮,方便快捷。父亲说,用木柴碳火煮的好吃。他不顾天气炎热,在院子里燃起炉火,放上大锅,煮起了粽子。青烟升腾,烈焰舔舐着锅底,木柴在在燃烧中发出噼啪的声音,散发出一种木头独有的香味。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些温暖的记忆,想起那些坐在灶前烧火做饭,如今已经远去,消失不见的亲人。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有些等不及了,母亲说,差不多了,你先拿两个尝尝。我剥了粽叶,不顾滚烫,咬了一口,满口香甜,松软。儿子玩耍回来,母亲给他盛了一大盘,父亲忙着给他剥粽叶,小家伙连说好吃,两位老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香甜的粽子,萦绕着浓浓的亲情在年复一年的端午节里散发出醉人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