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漫步东巴谷
2010-7-9 11:33:0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深秋时节,我们从康藏的香格里拉返回,来到全国唯一拥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记忆遗产世界桂冠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云南丽江,前去多民族杂居地东巴谷,一睹异乡的风情。
  
  闻名遐迩的东巴谷位于丽江古城右侧、玉龙雪山脚下。据介绍,纳西语称东巴谷为“裸美落”,汉语是好大一个谷的意思。
  
  清晨,我们一行从丽江一上客车,导游便开始作煽情的宣传,尤其把摩梭人走婚的故事渲染得更是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客车在一大坪刚刚停稳,一个个便挤出车厢,迫不及待地顺坡而下,朝那一条长谷奔涌。长谷被一条明澈如镜、波光鳞鳞的小溪分开,左边,一道灌乔葱郁的山梁波浪起伏、逶迤向东;右岸,地势较为平坦开阔,低矮别致的一栋栋民居星落棋布地散落其间,一眼望不到尽头。
  
  跟随一胖金哥导游,首先进入纳西族院落。我们在一间砖木结构的房屋前驻足,房屋不高,只一层,并不宽敞,而且没有门,与其说有门,倒不如说房有多长,门有多宽。门的右边,一根木柱上挂着一串金黄的苞谷,屋的四壁,用黄色布匹装饰,左边,挂着一面搭着红布、形如梅花的平安鼓。
  
  朝前走,又是一间大小相等的房屋,一条黄色的横幅做的房檐,上有枝枝拐拐的文字,导游介绍这正是纳西文字。门的二面,插着杏黄小旗,一侧挂着一面圆型红色大鼓。墙的两壁之上画着人骑白牛、黄虎的图腾,厅堂的正面,有三幅七彩神像,两侧是纳西文字的条幅,像前摆一香案,案上一些叫不上名的瓶瓶罐罐密密麻麻,中间亮着一盏油灯。
  
  与导游边走边聊,得知“东巴”纳西语意为“祭司”,“祭司”以父子传承或师徒相传,他们既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又由于他们掌握东巴文,既能写经、诵经,又能舞蹈、绘画、雕塑,还懂得天文、地理、历法,所以成为纳西族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东巴文化能延续至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纳西族女人出坡种田,回家操劳,而男人只在家里或琴棋书画或闲坐读书或从事手工艺制作,纳西族女人主外又主内,一生辛苦但在家庭却很有地位。我们在道路两旁,看到了许许多多雕工繁复精美的手工产品,如银器、玉器、木雕、草编以及皮革制品等,证实导游并非胡编乱造、信口雌黄。
  
  往前走,右侧有面飞檐的照壁,白底之上,有幅青蛙八卦图,看那穿心而过的一支箭头,分明是铁做成,青蛙的头部有血,尾部有蓝色的水滴,腹部有土,导游介绍,这代表着东巴的铁、木、水、火、土“五行”,相当于汉文化的金、木、水、火、土。
  
  出了纳西族院落,走进傈僳族院落。这里的民居与纳西族截然不同,房屋为两层,底层用石头垒起,二层用木头穿架,那挂着一串串红辣椒的檐下,两位傈僳族姑娘身着七彩民族服饰,凭栏而立,弹着少数民族乐器,高唱着欢迎客人的歌曲,但究竟唱的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往前走,来到一个广场,只见一架木梯上并排绑着一把把锋利的长刀,梯子高入云端,梯子下方,供着一个神位,一名手提铜锣的巫师侍立于旁。在巫师的指示下,一傈僳族小伙子手拿木棍,在梯子的刀上削,然后又让游客拿着木棍去削,证实刀口果然锋利无比之后,巫师“咣咣”地敲响铜锣,赤着双脚的小伙子踩上锋利的刀口,一步步向高空攀登,我们则跟着巫师围着梯子转圈,给自己和家人祈福。此时的我,更多的是替年青的小伙子的安全担忧。一会儿功夫,小伙子从梯子上一步步着地,看他伸出的脚掌,丝毫无伤,这时我们便随意捐些香油钱,从巫师手中接过幸运米。
  
  紧接着,导游把我们带进一间黑暗的小木屋,屋的四壁,黑黢黢的,房屋顶端,木头穿成的架子色如腊肉,屋的正中,神位前的香案里,香烛冒着袅袅青烟。屋的正中,木火熊熊燃烧,随着一胖金妹导游宣布观看下火海节目开始,一傈僳族中年男子嘴里念念有词,然后用铁钳从火中夹出一块形似犁铧的红铁,用双脚在上面蹬踏,顿时火星飞溅,围观的游人赶紧后退。那男子将已变黑的一方铁送进火中,再夹出一块红铁,用舌头在上面舔着说“好吃、好吃。”此时此刻,看得我心惊肉跳,丝毫没有探究这门绝技奥秘的心思,感觉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出了黑屋子,但见临街二面,有许多手工织布的妇女,我们来到一个摊位,对那挂着的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围巾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但这位妇女只是埋头操纵着那台古老的织布机,似乎根本就无视我们的存在。
  
  前行不远,一方灰色的石头上赫然写着“他留人家。”走进一间不大的石头屋子,正面墙壁有一巨幅照片,上面的一男一女正含情脉脉地对卧床上。看着照片,听着“云南有一怪,大姑娘床上谈恋爱”的讲解,再看左边墙壁,果然有一碗大的圆洞,那正是专为情人留下的。他留人家会给大姑娘准备一间方便的闺房,好让大姑娘在房中神神秘秘地“过七关,”在床上分别与七个小伙子谈恋爱,全方位考察自己将来的意中人。每逢夜晚,当一小伙子爬近洞口,一看床上躺着两人,便会自动离开。
  
  一行意犹未尽,便被导游带到前面,在几栋烟熏火燎、低矮陈旧的房子里,我们欣赏过妇女的刺绣、琴技之后,来到一个场院,只见许多妇女正围着一个个黑火炉子煎粑粑,这种粑粑色白,只有小月饼大,他留人称作“饵块。”转过墙角,那木头支架、上盖树皮的一溜藏式转金筒映入眼帘,我们顺手摸了过去,为自己也为亲人祈福。
  
  朝前走,一块石头上写着“普米金窝”四个大字。“普米金窝”意思是普米族的屋子。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来到一间年代已久的黑色板壁房前,两男一女唱歌欢迎我们的到来,只是唱词如听天书。板壁房前设有凉亭,摆放着桌椅炊具之类,一普米族老者向我们推介米酒,一块钱一小杯,一杯下肚,醇香甘美,荡气回肠。来到南面,有一经堂,里面用娇黄色布匹装饰,看上去格外金碧辉煌。墙上,挂有白色的哈达、一面大鼓和几件叫不上名的黄色物件,堂中一红色的垫上,端坐一头戴红色尖帽、身着花红坎肩的普米族青年祭师,在他面前,摆着一个做工精致的浮雕长型条桌,桌上有五六样物件,是不是祭祀用具,我们不得而知。
  
  往前走,有间坐西朝东的房屋,又低又矮的堂门头上挂有牛头,下方有道高高的木头门坎,我们弯腰、低头、高抬腿走进屋子。屋内光线昏暗,火塘里燃着干柴,红红的火焰分外耀眼,一个普米族少女和一个老太太正对坐在火塘边,在火上的铁锅里专心地炸着粑粑。我猜测她们大概是母女,被这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无限的亲情深深地感染。在正堂之侧有一偏房,房角堆放着干柴,房梁之上吊着一串串苞谷,另一角有副手推石磨,木头磨槽里,还存有白色的面粉。
  
  出了普米院落,一行兴致勃勃地前去领略摩梭风情。一栋青瓦木楼之上,两名模样俏丽、身着民族服饰的摩梭少女亭亭玉立,唱着情歌,向我们频送秋波,惹得一个个游客纷纷向她们打着手势。摩梭人是个实行走婚的民族,两人认识并有了好感之后,男子便在夜晚顺着木柱爬上姑娘住的二楼闺房,去时必须带上两样法宝,一样是粘满肉和糯米的松果,进到院子,丢给看家的大狗,免得汪汪地叫唤而被人发现,另一样就是匕首,是用来进到闺房后反插房门的。走婚几次,若不如意,则另择对象,若两人感觉合得来,姑娘就怀孕生孩子。走婚男子夜去早归,偷偷摸摸,如做贼般,是不好意思与女子家人见面的,因此孩子均由外婆和舅舅帮着哺育成人,成年之后,孩子也不会去认父亲,这就是他们的风俗。在那木楼之前,导游有板有眼地讲述,有一位帅小伙听说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后,非常想试一试,他在与摩梭姑娘跳舞时双方都有了好感,于是约定好走婚时间,小伙子准备了松果,晚上摸进姑娘的大院,那松果正合看家护院的大狗心意,这样小伙子就顺利地爬进了姑娘的香房,可正当小伙子要与姑娘情意绵绵的时候,由于房门没有反插,姑娘的奶奶推门进来了,看到漂亮的小伙子之后,就对孙女说:“你出去,今晚的走婚由我来……”这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我们一个个还是为那小伙子好一阵惋惜。
  
  来到溪边,有一酷似家乡深山峡谷之中的钢丝吊桥,踏上吊桥的木板,晃晃悠悠,来到对岸,一间手工制作木梳的房间吸引着我们。走进屋子,只见一位面色红润、动作麻利的妇女面前堆放着许多短节圆木,旁边有个盘子,已盛满一把把小巧精致的木梳。我们的到来,妇女师傅以笑相迎,并现场表演木梳制作过程。
  
  顺着吊桥返回,导游把我们带到一处空旷的野地,那四周用木杆围着的地上,中间有个方型木头十字架,上缠一白色的布幡,围着十字架,摆放着一方方白底的石牌,上面写着巴厘虎、藏羚羊、皮氏原狐猴等字样,其中一块以“默哀三分钟”为题的较大石牌,更是发问振耳:“当物种灭绝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时,作为其中一张的人类,能幸免于难吗?”看着一方方石牌,想想横流的污水、燃烧的森林、崩塌的冰山以及被无辜枪杀的动物等,心情异常沉重,由此我想到,如果能够长竖一牌在世人心里,以促使其对自然生态的“特别关注”,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啊!
  
  东巴谷漫步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但时至今日,心情却依然没有平静。那条峡谷之中的同胞,至今仍生活在古老的原始状态,显然与奢华、富贵反差太大,但他(她)们远离喧嚣,与世无争,生活在一种原生态里,难道不是生活在另一种至高的境界么!?我从那一张张安详、娴适的脸上,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