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凤谷观树
2010-9-13 12:49:2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在汽车上的时候,导游小姐的宣传、渲染,早已把我们的心勾到三亚名山——尖峰岭了。她说,尖峰岭有许多奇观——古树被藤绞杀奇观、树根抱石而生的奇观、原始森林中凉爽异常、空气清新得能排出体腔内的毒气,负离子每平方高达八万……
尖峰岭到了!人还没上山,心早飞上了山。果然凉爽,车厢内关闭空调,打开车窗,凉风吹来,既不冷也不热,温凉适中,像情人的手抚摸着你。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用慢速行驶,从车窗向山下望去,远处的房屋和楼群都变小了。山谷中全是树,绿色占据了整个山脉,夏风里夹裹着青草味和花的幽香,沁人肺腑。夜里和早晨下了大雨,我们都担心登山受阻,怨恨龙王爷不会来事,偏赶教师节兴风布雨。后来天放晴了,又是多云,虽然时晴时阴,但一个雨滴也没有。气温不高,是旅游的好天气。看来我们误会龙王爷了,他们夜里和凌晨下雨,那是为我们接风洗尘呢。
到了鸣凤谷国家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入口处题着东坡居士写的繁体行书“鸣凤谷”三个大字。店面门前站着几尊木雕大佛好像在热烈地欢迎我们。我们踏上了鸣凤谷的攀登之路,较之泰山石级,这种攀登简直就是奢侈的享受,因为沿途都是木制阶梯。整个大森林就像一座巨大的宽广的高楼屋宇,而木制阶梯就是装修的地板。山也不陡,木板两边是护栏,也是木制的。“迎客树”——托盘青冈树——像巨人一样顶天立地,标志牌上写着树龄——1500年,这树大约南北朝时就诞生了。上上下下、高高低低的整个空间全被树的家族盘据着,不知祖孙有多少代了。
大树少,小树多;直立之树多,弯曲的树少;青枝绿叶的活树多,死树朽树少。大树的根抱石而生,有的根像虎爪,有的根像铁锚,有的根像相支相撑的木板——所说的“大板根”奇观——千百年来,风吹走了沙土,风化了巨石,根部裸露,久而久之,形成了木板相支的姿势,抵御着时代的风雨,擎天而立,绝不屈服。
有一棵“大板根树”,高40米,胸径1、7米,根部有15块大板。板高4米,宽2、5米。还有一棵“大板根树”,高35米,胸径2米,树龄千年。树心空洞贯顶。如果能从此树的基部进入树洞,翘首可望见天空,洞内阳光斑斓,忽明忽暗,仿佛是直达天庭的神秘通道。被人们称为“通天树”。《西游记》中有“通天河”,哪有树还能一洞贯顶,立洞观天的呢?我想进去看看,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板根之间空隙太狭窄,即使能进去也相当费劲,只好作罢,但我对此说颇为怀疑。吊在树旁的圆木墩上写的绍介文字是不是太夸张了。
许多大树的根都扎入石罅,战胜贫瘠,深入地层,汲取地层深处的养料,供给全身饮食,长成擎天巨柱,栋梁之材。"。
斜卧的一些根长出许多“气生根”,这些“气生根”扎进土里越长越粗大,形成“支柱根”。这些根像树一样,结果就形成热带雨林中"独木成林"的景象。它们是大树的树子树孙,树子树孙越来越多,遍布整个尖峰岭。
还有的孢子或种子,靠风力或物力传播,把孢子或者种子附在树干、树枝上,湿度、温度适合时,成为依附树干、树枝的附生植物,发芽、长叶、开花,形成“空中花园“的奇观。
这些树子树孙和孢子、种子是森林中的“啃老族”,虽然树子树孙能从土地里吸取部分营养,但仍然从“母体”里——斜卧的根部或枝干吸取营养。不能完全“独立成人”。
在这里我们真的看到了导游所说的“绞杀”现象。在树丛中生长着许多藤,它们的纵横交错。有的藤把根部扎入大树根部,吸取大树根部的营养,而藤干顺着大树的干缠绕着生长,紧紧拥抱着大树树干,这些藤,有的像长蛇,有的像长绳,攀援直上,直达树冠。年代久了,藤夺占大树营养,大树根部失去营养,逐渐枯死。有的大树处于“绞杀初期”,有的大树处于“绞杀中期”,有的大树则处于“绞杀晚期”。这是自然界的“绞杀”现象,实际上人类社会也存在“绞杀”现象。例如政府机关这棵大树的“藤”,属于各级官员“树”的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藤”。如果政府及各级官员,不及时地斩“藤”除根,觉得他们很可爱,迟早也将被这些“藤”“绞杀”而死。
有的藤高悬在大树的横枝上,藤干与树干相对而立,“分庭抗抗礼”,好像与大树示威似的。还有的极少数藤长入树的心脏,成了钻进树心里的“孙行者”。不过“孙行者“看不到,“藤行者”钻进树心却看得十分清楚。
在原始森林中,有少数的倒树,一般都很高大。有的倾斜而立,枝叶尚存,尚未完全倒伏;有的横卧在树丛中,有的“一息尚存”,枝叶已经很稀了;有的横卧在树丛中,已经干枯而死。有的大树只剩一截带着短干的树根,干根上长满了小植物和菌苔。有的大树树根连根拔起,沙土还粘结在根上,倒得太惨了。一游客风趣地说:你就是给它们做人工呼吸,它们也醒不过来了。这是森林中“风倒木”——台风吹倒大树的现象。这使我想起中国有一句古话:“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但愿人类社会的“风倒木”现象不要发生。
我们到的“制高点”是“鸣凤谷”,还不是尖峰岭的顶峰。尖峰岭海拔1417米。有一半圆巨石,侧立,石上雕刻三个行书大字——“鸣凤谷”,与入门处书体一样,但字体更大,也更潇洒和有气魄。书写者是曲格平先生,辛巳春题。“鸣凤谷”全长1、96公里,因多孔雀雉、凤头鹰、黄嘴白鹭等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