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拉萨
2010-9-4 13:27:3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西藏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原始的。而拉萨则更具有神奇般的魔力。到拉萨去看一看,这几乎是在我儿时就与才旦卓玛的名曲《在北京的金山上》同时产生的愿望。
到拉萨的机会来得很突然,就像午夜静读时突兀而至的电话铃声,透着几分冥冥幽幽的机缘和对未知的希冀。
去西藏的那天,成都双流机场浓雾蒙蒙。我坐在飞往拉萨的波音757飞机上默默地等待。舷窗外的雾越来越浓,似乎向我暗示着什么。雾是一种面纱,可以将世界的事物层层裹起,让人们的眼睛迷蒙。而未知的拉萨也如这被层层浓雾包裹着的东西一样,让人难辩西东,神秘莫测。
飞机在双流机场延误了两个小时,终于起飞了。它载着我们飞越连绵不断的皑皑雪山,一路西去,奔向拉萨。坐在机舱中,我似乎沉陷在一种模糊难辩而又令人躁动不安的兴奋与诱惑之中,进行着一次生命的穿越,试图抵达浅意识中某一种意想的彼岸。
两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贡嘎机场。步下舷梯,当我真实踏上西藏高原坚实的土地时,首先感到的是天空的纯蓝与阳光的刺目,其纯其真其无遮无档足以令人欲仰天长啸,一舒胸臆。
乘车出机场沿雅鲁藏布江经曲水桥再沿拉萨河行进,经过1小时40多分钟的路程,便到了向往已久的拉萨。未进拉萨市,远远的就在司机“给拉”(藏语,即汉语师傅之意)的指点下,我们在东北方向找到了举世闻名的红白相间的建筑──布达拉宫。远看,它呈深褐色如一个雕塑一般镶嵌在拉萨平原隆起的山峰之上。
拉萨,这座新老城区加起来只有几平方公里的高原古城,海拔却高达近3700米,可以说是地球上离太阳和月亮最近的雪域都市。其稀薄的空气是氧的含量仅占内地的68%左右,这使内地初入藏的人们感到明显的不适,甚至产生强烈的高原反应。
到拉萨的最初几天,我头疼欲裂,整夜的失眠,饭食无味。这种高原反应实实在在是对身体的一种检验和对意志的一种考验。
三天后的10月1日,当高原反应减弱之后,我们一行在拉萨师范学校校长徐子敏的陪同下,前去拉萨最高、历史最悠久的宫殿建筑──布达拉宫去参观。
被大雨洗涤之后的布达拉宫,在阳光的照耀下,其金顶的铜幢犹如燃烧的火炬,熠熠放光。跨进高大的宫墙,那幽深的庭院,凸凹不平的石铺路面,就将布达拉宫与大墙外喧嚣的尘世生活区分开来,给人一种古朴、冷峻、漠视一切的感觉。
面对着布达拉宫通天的白色石梯和石梯尽头映衬在纯蓝色天幕之下的红墙金顶,我原先存有的一点惧怕高原缺氧反应的心理,早已荡然无存,忍耐着一步三喘气的呼吸困难,终于登上它最高一层。当我站在这座占地13万平方米,高达119米的宏伟建筑之巅,一种战胜之我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升。顿悟道,人们常常打败自己的不是敌人,而恰恰是自己。
布达拉宫可谓是一座宝库。其藏传佛教以其无上的号召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藏民们。布达拉宫原是达赖喇嘛生活、“办公”的地方,由红宫和白宫两部分组成。红宫是其处理公务的场所,白宫则是寝宫。这里自公元七世纪建成以来,曾居住过九位藏王、十位达赖喇嘛,聚敛了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其雕塑、壁画等表现藏传佛教因果轮回故事的艺术珍品,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布达拉宫不仅仅是一座佛国圣殿,还堪称举世无双的艺术博物馆和文化宝库。它是藏族人民伟大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和标志。
在布达拉宫的南面是一个很大的广场。每天清晨和傍晚可以看见虔诚的藏传佛教徒面对高高的布达拉宫顶礼膜拜,行五体投地的叩头之礼,其叩头数有达千余个。广场的一些主要位置的水泥地已被这些信徒们用身体磨得光滑水亮。
信徒们每天手转小转经桶,天未亮便在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脚下围着布达拉宫转经。而在宫墙外面沿宫墙的东北西三面安装着数以千计的大转经桶,每一个转经桶内置经喇嘛开过光的经文,外面包上黄铜皮。藏民信徒们相信,自己用手转动经桶,神就可以听到自己虔诚的祈祷,就会带给他“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我围着这个转经道走了一圈,用去了大约40分钟的时间。而这些信徒们不仅要一边走一边转经,而且还要在布达拉宫的下面(即南面)叩头跪拜,常常一个早晨要转三圈,甚至于十圈。可见得,他们的生活节奏是多么缓缦了。
在拉萨还有另一条转经道是举世闻名的,就是围绕着世界著名寺庙──大昭寺的八角街(亦称八廓街)。据说,原先并没有这样一条街,纯粹是转经的信徒多少个世纪,一代接一代地来此转经,而逐步形成了如今这围绕着大昭寺,犹如一个大磨盘一样的八角街。每一个信徒来到这里,都极虔诚地在大昭寺门前行“五体投地”跪拜之礼,然后就围着大昭寺,沿着八角街作顺时针转经。
八角街只有1.5公里长。这里其实是一个很像南京夫子庙的商贩场所和宗教圣地。你到八角街上走一遭,就可以发现,这里从信徒的宗教朝拜,至宗教器物、百货、首饰、古董、藏香、药材甚至人的头盖骨和以人的脚骨所做的烟袋等各类小商品买卖完全融为一堂,各行其事,各得其乐,互不相干。
拉萨的第三条转经道则是位于布达拉宫西南面的药王山山脚下的回路。药王山转经道的石壁上有着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丰富而古扑的崖刻艺术。刻匠们利用石块红、青不同的颜色雕刻佛像和六字箴言以及各种藏文咒语。在药王山的山顶上则用彩绳悬挂了一条条漫天飞舞的风马旗──经幡。这种经幡是由一小块一小块写满藏文祈祷文字或咒语的布块串起来缝在长绳上的,由红、黄、蓝、绿、白分别象征火、地、天、水、云。藏民信徒们通过这长藤一般的经幡向冥冥苍穹的过往神灵祈求平安和幸福,期盼来世的辉煌。
10月10日早晨,我去药王山顶拍日出。在山腰的一棵大树下,竟然露宿着一个人。全身用毛毯紧裹着。在头的那一边放着一只不锈钢水杯,水杯上架着一只削了皮吃了一半的苹果。起初,我以为是藏民信徒睡在那儿,但又觉得这些用品与藏民的习俗不符。待拍完日出下山时,才发现那人是一位金发碧眼的欧洲人。他说,他是慕名到西藏来观光的,由于所带的钱有限,睡在露天,头对着布达拉宫,面对着满天繁星入眠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说着,他向我们要烟抽,我们表示都不抽烟,他十分俏皮地耸耸肩表示遗憾。
最难忘的是中秋之夜我一个人在拉萨河边赏月。坐在挂满经幡的石坝上,仰面对着那轮皓洁如玉的明月,心底里的杂念似乎都随着被月光染成银色的拉萨河水流去。在唿唿的风吹经幡声中,在这世界上离月亮最近的地方赏月,人似乎得了一种神灵的庇佑,也圣洁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