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良善的母亲
2010-9-25 13:05:5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每逢中秋来临,我就想起母亲来,她老是八月十六日诞生的,如果还在世,已是九十二岁了。可她已离开这个她眷恋的世界已十年了。
  
  母亲生前从未上过一天学。但她却有自己鲜明的为人处世准则和判别是非曲直的标准。她的基点源自一个善字。
  
  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不恶口伤人,不欺负弱小。这就是母亲一贯的主张,也是她为人的基调。自从我们兄弟姐妹懂事起,凡是我们一旦违背了她的这个基本原则的,母亲一律轻则呵斥,重则棒责,绝不宽容。在家如此,在外面也是如此。
  
  我的故乡在白水双桥。我小时候,曾在那里度过快乐的童年。后来我们举家搬迁到磊石垸。无论在老家,还是在湖垸,左邻右舍凡是与我母亲相处过的,还真的从未有人怀疑过我母亲的人品。父亲排名在满,于是,众乡邻就都亲切地叫她“满婶”。平日里东家有困难,西家有求助,只要力所能及,母亲都会乐于相助。有时,隔壁的大嫂来借点钱,或者附近的婶子要母亲代做一双鞋,一般来说,母亲都不会给人家倒面子的。由于,母亲正直善良,背地里从不搬弄是非,既不恶口伤人,也不喜欢攀龙附凤,因此大家都乐意和她做朋友。把她视为宽厚的长者,还跟她掏心窝子话说。
  
  在母亲这种思想的熏陶之下,我们从小在人生远航的坐标航线上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小时候帮母亲去拾柴草,放学回家主动领弟妹,为母亲发个煤炉,或者去河边汲水等等,几乎都会受到母亲的表扬和赞许。那时候农村里很穷,许多农家的孩子都读不起书。因此有些文化的人就很希奇了。有些年老体弱的老太太或老公公要给远方的儿女捎个信特别困难,到街上去求摆地摊的先生写不但费时,而且要付钱。在我读四五年级的时候,住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老婆婆每次给上海的儿子写信,就由我代写了。看到自己的儿子有文化能帮人写信了,母亲自然极为高兴,她在肯定我的同时,还再三关照我说,有人叫你写信是人家看得起我们,你可要给人家写仔细了,写了后要读几遍给人家听的,千万不能把意思给写错了呵!
  
  忆及母亲的善良,这么几件小事,至今仍使我记忆犹新:
  
  一件还是当年听祖母她老人家说的。我大姐和我姑姑同岁。据说,当年我的母亲生下我姐的时候,我奶奶也恰好生了小姑姑。祖母可能是年岁大了,生下姑姑后竟没奶水了。那时候,我家很穷,除了母乳的喂养,其他很难再有喂养婴儿的东西。这时候的母亲实在很难抉择:顾自喂养孩子,女儿固然可以养大,但小妹妹很可能饿死;而如果喂了妹妹,自己的孩子又怎么办?在这两全不能其美的困境中,后来我母亲居然作出了喂养妹妹不喂亲女的毅然决定。也许是母亲的义薄云天感动了上苍,最后,我姑姑和我姐竟然全都存活了下来。但由于姐姐幼时缺奶,因此个子较小,且脸色微黄,母亲说这和姐小时候缺奶有关系;而姑姑由于幼时母乳充足,长得雪白高大又漂亮。我小时候,我姑和我姐一起出去,面对两个同年同岁的姑娘,不知底细的人往往会把我姑姑当作我母亲的亲生女儿看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父母去世较早,我姑姑从小就靠我的父母抚养,因此,后来当我母亲猝然过世的时候,我姑姑马上从几十外的地方赶来,在母亲的身边号啕大哭,悲哀得竟比我们亲生子女还要悲凉三分!事实上长姐为母,姑姑在心里早已把“大姐”当成了母亲了呵!
  
  再就是解放初期苏联逼债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现在如果我们对已经衣食无忧的儿女们说起那时候的往事,他(她)们很可能当聊斋或封神榜、西游记那样的神话听了。“饭会吃不饱吗?怎么会没衣穿呢?难道祖父祖母们这么没有能耐?”可是回首这些往事,只要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永远也难以忘怀。那时候的我们确实食不能饱,衣不能暖啊!菜粥、萝卜粥、野菜粥,玉米糊、白米糊、米糠糊,限量供应的米粮油肉盐糖,市场上供难于求,当饿急了饿疯了饿怕了的人们为了活命而挣扎的时候,野草、树皮、淘米浆水、米糠等等,均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仙丹妙药。大批的人饿毙,大批的人流浪,大批的人乞讨。一碗粥一碗糊糊吃完后,再端起碗用脸去照镜子,认认真真用心良苦地一点一滴把碗内的粥、糊迹添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我们当年曾经的真实生活。所幸的是由于我的父亲当年在酒厂干活,在这天灾人祸的大劫难中,我们一家凭着父亲酒厂里的淘米浆水和酒糟水添肚,最终逃过一劫。回想这个梦魇般的岁月,至今的我们仍会不寒而栗。
  
  而尤其使我感动的是,过去,常有人从河南远处逃难到我们这一带,说是遭水尖的难民,端着一个又一个乌黑发亮的碗,来到我家门口的时候,看着这些饥肠鹿鹿落难的人们,母亲总会神情凝重起来,用勺往他或她的碗中添上一小口吃的。有一天乞讨的人来得太多了,家中的锅里也已经盛不出什么东西来了,母亲看着看着,索性就把自己正在喝的一小半碗稀粥倒给了人家。这使我们也颇为生气了:“娘,你怎么可以自己不喝给他呢?”母亲却毫不理会我们子女的埋怨,瘦小的脸上溢出一丝凄凉的笑,意味深长地自言自语道,“你们晓得个什么呀,要知道对一个饿急了的人,有时侯就是一口粥也能救活一条命的呀!”有时侯,乞讨的人又来了,但我们已实在无能为力了,母亲也会给这些受苦受难的人陪个笑脸,兄弟啊,今天实在对不起了,就劳你再走一家吧!如果幼小的我们对上门的难民恶语相向,母亲就会很生气,轻则挨骂,重则甚至会用竹丝条揍我们。一边生气,一边还会教训我们:“你娘小时候也去乞讨,难道你敢瞧不起娘?”
  
  与人为善,同情弱小,帮衬苦难。母亲用自己的言行,给了我们的人生示范,为我们的人生竖起了一座高高的“道德航标”。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