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乡情
2010-10-21 10:58:0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母亲是客家人,19岁那年,经人介绍嫁给当时在部队服役的父亲。1978年,在革命的熔炉里锻炼了21年的父亲终于光荣退役,于是,我们举家回到了家乡——番禺。
离家远了,迢迢数百公里,但母亲一直割舍不了对故乡的一片深情。悠悠乡情,已经深深扎在母亲的心底。
每逢正月十三,母亲就说:“今天是家乡赏灯的日子,可热闹了……”于是,母亲就热烈地向我们描述赏灯这一天的庆祝场景,说到精彩处,母亲就手舞足蹈起来,眼里溢满了神采,仿佛就置身其间,燎得我们三兄妹也神往起来。
逢年过节,在美味的菜肴中,必有酿豆腐,蒸猪肉丸子,还有自家酿的客家娘酒。有时,母亲高兴的时候,我们还能尝到浓香诱人的东江盐局鸡。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一直保持着客家人的饮食习惯。
几十年来,母亲乡音未改,与子女交谈,一直用客家话。本地人听母亲讲话却如同我们与老外交流,要比划好一阵子,很累,我们在的时候,还要上阵充当翻译。我们笑母亲没有语言天分,母亲竟怪是我们不与她说广州话,不过,这倒让母亲认识了不少的老乡,让她不觉得孤独。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来番禺谋生的客家人真的不多,据说也就是几十户,母亲单位竟然有三户,喜得她好些天合不拢嘴。自此,我们四家人就结成至亲,平时走家串户,过节互拜相庆,关系甚为亲密。至今30年过去了,母亲仍然和她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经常小聚畅谈。异地乡情,相伴一生。这些亲切的乡音,减去了母亲的许多乡愁。
东江酿豆腐是客家名菜,母亲是持家的能手,酿豆腐自然是一绝。刚回来的那几年,母亲几乎是一星期摆一宴,在自家招待单位工友。看着嫩滑的豆腐,闻着扑鼻的香气,工友垂涎欲滴,大快朵颐,心满意足。吃了一轮又一轮,来了一回又一回。无不交口称赞此菜名不虚传。就是惨了我们三兄妹,天天吃豆腐,提起筷子就是下不了手——吃腻了。母亲呢,不仅让工友品尝了东江酿豆腐的美味,更带来了客家人的热情。
八十年代,打工潮开始涌动,母亲对来自番禺打工的同乡同样热情不减,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而且精神上给予她们极大的安慰。老乡们也都愿意和这个亲切、健谈、好客的的“何阿姨”交谈倾诉。我们家经常是人满为患,像过节似的,有些至今和我们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时时往来.
母亲虽然身在番禺,却始终心系故土。从外婆去逝后,每年必回乡一趟,一来祭母,二来关心家乡。老家地处粤东山区,地远偏僻,山多人穷,当乡里希望通过集资修一条石粉路后,母亲毫不犹豫地送去1000元,并再我的名义再捐500元.类似公益家乡的事,母亲从不吝啬。据我所知,前前后后,大大小小,母亲已捐过上万元。对乡里的长辈,母亲极是孝敬,回乡必上门嘘寒问暖,五十元一百元地递去。母亲说:"钱,我没有多少,但月月有(退休金)。“对后辈,母亲也尽其所能。她一个月的退休金也就1000左右,这些年,省吃俭用,每个月拿出300元,作为贫困子弟读大学的日常开支。
由于母亲至诚的乡情,1999年,母亲领着儿女、女婿、媳妇集体回乡,受到了极隆重的欢迎。其规格不亚于国家元首造访,我们处处感受着乡亲的友好和热情。村里人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
“亲是故乡人,甜是故乡水。“母亲的根在故乡,心也在故乡,岁月能催人老,不老的是一世的故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