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叶的一次邂逅
2010-11-29 11:02:4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闻知新叶之名,还是近几年来的事情。老实说,平素我只听过树叶、茶叶,真不知道新叶谓之为谁。当然,听见的次数多了,自然也会有些一厢情愿的遐想,虽然仅仅只是主观的认定而已。我率先想到的,自然是孟浩然《宿建德江》里的那种渺远。理由很简单,因为新叶在建德,怕是也摆脱不了固有的清新气息,“烟渚”、“小舟”、“客愁”、“苍茫”云云,应当是其特有气质。接着又联想到上世纪初甚为活跃的“新月社”,以及梁实秋、徐志摩等大名鼎鼎的人物,总是没来由地认为新叶和新月是一对孪生兄弟,理当充满朝气和活力,蓬勃、浪漫和摩登自是不言而喻。后来在网上的交流里,我才发现自己的幼稚和固执:建德固有江,新叶遥相望;月叶本恣意,混混不相干。新叶,依山傍水下的古建筑村落,悠远的历史意味里张扬着醇厚的文化味儿。所以,我先前的假想不仅错了,而且错得很厉害。
那么,去新叶吧!我终究有了些憧憬。
秋高气爽的某个周末,我有幸成为“品味新叶”采风组的一员,冲想象中的那副图景直奔而去。
当一块关于新叶古建筑群的硕大广告展示牌赫然立于眼前时,其古色古香的布景和弯弯绕绕的曲线,让在高速公路的风驰电掣中昏昏欲睡的我们一下子清醒起来。甚至还在隐隐约约中,仿佛有丝竹盈盈入耳,直如初临张家界山脚时的那种撩拨。又忽然想起凤凰古城的那句广告词,“为了你,这座古城已等了千年”。才待继续感慨,车早已掠过集镇,一转弯往一条小道开去。
“农耕文化,直如其名!”随着坑坑洼洼在不期然间的渐次增加,车子明显颠簸了许多。于是,同行的文化人如是解读。当然,汽车的调皮扭动,并不影响田园秋色的娇艳:金黄的稻穗在艳阳的抚弄下,妖娆地形成道道风景,尽情地挥洒成熟的丰韵,只不知想引几许人为之折腰;也有被收割了的,田里只空留片片稻梗,其金黄早铺撒在了道路两旁大大小小的空场上,却也在演绎着“有稻堪割直须割,莫待无稻空骚骚”;更多的是随处可见的荷塘,虽说可有“香远益清”的遐想,终究入了秋收时节,免不了“残荷败柳”的惆怅,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神往,更成为奢望。其诸多念想,倘不留待来年,怕也只能到书中去追寻了。
伴着一路的秋色,车子终于停了下来。不远处,整饬的白墙黑瓦立时扑面而来,新叶向大家伸出了她丰腴的双臂。仅短短半天的游历,新叶便展示了她的韵和蕴,那种从容,那种惬意,让人回味悠长。要说可以用个什么词来把这种感受串接起来的话,怕是没有比“古”更为妥帖、适切的。
新叶之古,古于大气。当人们感慨于世事沧桑的时候,当人们诧异于造物神秀的时候,总是离不了山山水水。从历史上看,“沧海桑田”的厚重自不必言,“山无陵,江水为竭”的执著教人动容,“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辩证更是饱含哲理。临于新叶的村头,但见远处的高山巍巍然屹立,富于灵性的双峰两两相对,柔和地注视着环绕着庇荫着这片古村落。这村和那山,不是仰视的卑微和俯瞰的傲慢,有的只是浑然一体的自在、自如和自觉。而入村短短百余米的“一堂一阁一塔”的布局,益发先声夺人,更把这种大气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先进入视线的,为“万萃堂”是也。仅高高的门槛,便须让人静了心肃穆地参悟。前堂渐次张挂的新叶祖先画像,由大及小,由远至近,由粗而细,为我们徐徐展开了族人繁衍生息的画卷。更妙的是,寓言里好龙的叶公居然也在此找到了某些渊源。而层层递进的族谱分支,疏密变化更是鲜明,宛如高等数学里的繁杂排列,光是排场就教人肃然起敬。离了“宫”的深邃,复行百余步,便看到了“文昌阁”。我一直孤陋寡闻,总以为但凡“阁”也,总该金碧辉煌,比如“滕王阁”云云,殊不知在村中也能看到“阁”字号,其气势当为非凡无疑。新叶的“文昌阁”,中学堂、左厨房、右神堂,书桌、戒尺、灶台、锄头、香案、蒲团一应俱全,怕是也有些兴文敬神的意思。而紧挨着的抟云塔,其七层结构在空旷的四围自然显得卓尔不群。在相对的范畴里,即便遥想一下“扶摇直上九万里”也是不过分的。要不,何以够得上蓝天白云甚或与其勾肩搭背呢?更有趣的是,塔的倒影在后面的池塘里影影绰绰,颇具几分水墨画的丽质。古之大气,此一也。
新叶之古,古于完整。时间老人的眷顾是公允的,但凡赐于了人的活动空间,便会形成大大小小的人文印记。搬用鲁迅的话说,历史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人来人往得多了,便积淀成了历史。新叶也便如此,在很久远的某个年代开始,人们在这里驻足停留,随即开始了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一直延续,未曾断层。于是,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建筑群、附着物以及周边环境,就有了很浓的原貌版、完整版的味道。也曾去过有些历史年龄同样老态龙钟的古镇古村,不说它老得不够文化,但其在片片老建筑中陡然闪出最新款洋房的布局还是让人吃了一吓,“万旧丛中几点新”的“不伦不类”,除了“时空错乱”,实在没有更好的言辞可以表达。除却整体古朴格局的赏心悦目,新叶建筑的内部细化单元也值得称道:堂前堂后,古牌古匾,木雕木刻……虽经历几许沧桑,终究得以完整保留。特别是有许多文物,当面临“破四旧”强大冲击的时候,被冒着危险的村民巧妙地保护起来,终于得以在现在重见天日,延续了文脉,教人唏嘘。古之完整,此二也。
新叶之古,古于自然。老实说,在来新叶之前,我曾不止一次疑惑于人工雕琢的消极影响。今年以来,因怀古而造古的新闻“你方唱罢我登台”,PK得煞是热闹:你争“西门庆故里”,我搞“孙悟空之乡”,雕塑、故居等的生造变得稀松平常,闹得纷纷攘攘。最近更是有地方出大手笔,豪言将斥资N亿打造“夜郎古城”。如是推断,“子虚城”、“乌有城”也并非没有被“新造”的可能。此种文化异化,则过矣!不知新叶是否能够免俗?游赏一圈后,很欣喜于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清新。首先是水的灵动。才始绕过抟云塔后的池塘,导游便一脸严肃地告诉我们,这里山环水绕、曲径通幽,如若做不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怕是会有迷路之虞。不过,她也教给简明方法,顺着清澈的溪流一直向前,等到了源头处,自然出得村去。以水贯通全村,的确够自然,可真的这么神么?等我们顺着逆时针,沿着净水和鹅卵石铺砌的小路一路前行,在不经意间绕完全村时,一切狐疑俱都烟消云散。再次是人的互动。见惯了“但闻铁门响,不识隔壁郎”的现代隔膜,是很感动于新叶古村落里的率性串门的。捧个碗,走东窜西,在这里不是传说。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所谓保护较少人为的矫揉,也不见什么代言人,有的只是“来去如斯”的淡然。古之自然,此三也。
新叶之古,古于风情。舞文弄墨的人,自是不会陌生于张生和崔莺莺的传奇。在宽松的道德氛围下,私定终身也是件妙不可言的事情,自然和《红与黑》里的于连不可同日而语。当我们在双美堂的后花园,感受了大户人家的奢华和严谨时,也不禁讶异于古人对礼教的尊崇和制度架构设计。水榭、琴筑、小吊桥,既充分照顾了妙龄女子“怀春”时节的芳心萌动,又深刻阐明了“一见钟情”的文艺修养基础——男女双方当能抚琴而歌、即兴吟诵,否则便是焦大和林妹妹的“风马牛不相及”,同时以可收可放的小吊桥制约了小姐与外界的联系,预防在先,算是对礼教的一种遵循了。有人性化的情愫释放,有趋于理性的交往基础,更有钳制性的布局设计。立于古代小姐的后花园,抚触一把旧琴,拉扯一下藤架,行走一番活动小木桥,体悟古代闺阁的一种似怨还喜、似嗔还欢的情结,倒也别具一番滋味。古之风情,此四也。
新叶之古,古于经济。说到新叶的活色生香,不免要垂涎于农家的土酒土菜。正是有点饥肠辘辘的时候,我们一大帮人就围在三张大桌子团团坐定。才一忽儿的光景,土鸡、龙须、蒸糕、生粉圆子等便一股脑儿地端了上来。扑鼻的香气,纯土的气质,让人在大快朵颐之余,直接赞叹起新叶的物质之好来。古之经济,此五也。
古不稀奇,难得的是有自己的特色和风骨。我想,新叶之古,怕不在寻常之列吧。那么,就去新叶感受一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