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行
2011-3-23 10:27:0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绍兴是一座拥有许多历史的城市,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就如同那首诗,乌篷穿街巷,书屋听越腔。咸亨尝黄酒,店铺品茴香。沈园词亲切,唐婉心善良。桥横碧水远,柳影疏梦乡。
绍兴江河错落、湖泊棋布,被称做水乡泽国,素有“东方威尼斯”之誉,绍兴人出门就遇河,抬脚得用船。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独特、灵巧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与“乌干菜、乌毡帽”合称为“绍兴三乌”,是绍兴地方特色的一种产物。
绍兴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青石板路、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咸亨酒店……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的小河,河面上晃晃悠悠划过的乌篷船,又将我带进了鲁迅作品中那些熟识而遥远的场景。
旧毡帽,咸亨酒,还有那“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茴香豆。所有这些,构成了我脑海中的绍兴印象。自幼偏爱文科,自幼敬仰鲁迅。从小学时代读过《三味书屋》之后,“早”字清晰地刻在鲁迅先生幼小的心上,而“鲁迅”二字却也朦朦胧胧地刻在了我幼小的心上。后来读先生的文章多了,才知道先生的名字刻在了众多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一座后人难以企及和逾越的丰碑。但也许是看多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罢,亦或是阅历有了增长,近些日子来这图景竟越来越清晰,到后来简直就挥之不去。于是就有了一丝实际去感受一番的欲望。实地感受大文豪笔下的世界,用心去体验那浓浓的水乡氛围,这该是多有趣的一件事啊!我不禁有些欣欣然了。
因着鲁迅先生笔下那充满童趣的“百草园”与令人敬畏的“三味书屋”,我喜欢上了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我的记忆里深深的扎了根,承载了我青少年时就喜欢文学的梦。因为崇拜鲁迅先生,绍兴之行就成了一次寻梦之旅;来到了百草园,探寻诞生大文豪鲁迅先生之地的魅力,完成了一个夙愿。走进鲁迅故里,恍惚如隔世。
在鲁迅先生的咏乡文章里,故乡绍兴的影子无处不在,社戏台,乌篷船,乌毡帽,百草园,三味书屋,不一而足。绍兴为鲁迅提供了诸多源源不断的题材,鲁迅为绍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鲁迅因绍兴平添了几许才气,绍兴更因鲁迅而名扬于世。浙江绍兴,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一个国人耳熟能详的城市,一个自小在心底留下深刻印象的名字,曾经无数次在心底向往过它,没想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梦想成真,让我有幸身临其境,一睹这个浓缩了江南水乡典型特色的古城之风采。
可以说算不上美艳,青墙黛瓦乌篷船。坚硬的石板路,姿态端庄的石桥,配以周边青葱的大树小草。沿着石板街而行,阵阵臭豆腐的香味扑鼻而来,街道两旁的毡帽店、古玩店、当铺、钱庄让你目不暇接,各具特色的建筑在此是应有尽有。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跟随着导游一步一步踏入鲁迅祖居,瞻仰这典型的江南大宅院。小时候也见过不少民家宅院,但像周家大院这样规模的古典民居却是平生第一次见到。虽然周家大院是后来翻修的,但据说规模、造型、特色均保持着原貌。穿过书房、卧室、厨房等一间间古朴的房间,看着屋内那些仿古味十足的摆设,聆听着导游娓娓而谈的介绍,心底缭绕的不仅是对鲁迅先生无尽的敬意,更多的是对鲁迅之母的敬佩,虽说绍兴自古人杰地灵、名士辈出,但能将三个儿子都培养成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影响一方的人才,不要说是在绍兴,就是在全国,也不多见。
在鲁迅故里众多房间里,最想看的要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名字为鲁迅幼时的老师寿镜吾先生所取,其中“三味”究竟为何指,颇为费解,导游虽有解释,也只是一知半懂,三味书屋是老年代的私塾,门是锁着的,游人可以从门外观看。这间私塾不大,旧时的桌椅依然健在,只是漆已斑驳。依窗望去,只见堂内摆着几张方桌,形状不一,听说当时学生各自使用的自家带来的桌子。教书先生的桌子摆在学堂中央,桌子上摆放着几本书,一把戒尺,倒是一心想看看鲁迅先生当年刻下“早”字的那张书桌,可惜四围都系着绳子,只可远观,不让靠前,书桌虽近在咫尺,却终究没能看到桌子下的那个“早”字,未免让此行留下一丝淡淡的遗憾。
鲁迅先生的书桌在书房东北角,那个年代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我仿佛隐约听到教书先生与学生拖着长腔的读书声。在游人的熙熙攘攘中,显得过于沉寂,隐隐透出几多伤感,几多神秘感。拜访三味书屋,仿佛拜见寿镜吾先生,鲁迅先生曾称赞先生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站在门外,可以听到寿镜吾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真正诠释:“三味书屋: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我想,这种诠释蕴涵人生哲理,可以赋予我们深深的启迪。
三味书屋有一个后院,这个后院很小,只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有两个圆门与前院通着,与学堂通着。很难想象,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读厌了,躲到这里来,竟也寻到那许多的乐趣。是啊,那么小的一块菜园子,那么严厉的一把戒尺,那么严谨的一位教书先生,那么深刻的一个“早”字,对鲁迅先生坎坷的人生,生过了多少启迪,点亮了多少盏航灯?曾经在墙根下嬉戏的顽童,在旧中国的历史长河里,不得不用文笔作舟争渡,最终成就了尖锐犀利,深刻张扬,铮铮铁骨的伟人。他用笔作“匕首投枪”,直面惨淡的人生,解剖中国人的劣根性,直指国人心灵,直刺敌人的心脏。
走出三味书屋,迎面是一条悠悠的小河,从鲁迅故居前静静地流过,浅浅的水面上飘着绿色浮萍,石桥旁停泊着几只破旧的乌蓬船。几个年纪稍大的船工,有的懒洋洋的躺在船上,有的在岸上用小锤子修补着船桨,脸上并没有多少表情。
走出周家大院,跨过一条狭长的小溪,那就是鲁迅纪念馆,传说中的“百草园”就在其间。将鲁迅先生笔下介绍的“百草园”与眼前的现实景致作对比,先生心系故园的爱乡情节跃然纸上。现在看来,“百草园”其实只是不过一个普通的菜园而已,与普通的农家菜园没什么区别,并不如想像中的那般神奇,可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寥寥数语的勾勒,“百草园”俨然成了众多人心中神往不已的一个“大观园”,加上“百草园”三个字本身所蕴含的那种意境,于是,偌大一个中国,不知有多少人将自己的住处或庭院称之为“百草园”。虽然眼前的景致很是一般,令慕名而来的游客有所失望,但在刻写着“百草园”三个字的那块大石头上,还是吸引了不少游人蜂拥而上,纷纷在此拍照留念。
鲁迅先生刻画的好多个人物形象,早就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与现实世界永远的隔离开来。一个“百草园”,一个“三味书屋”,就在这么一块方寸之地,一个胸怀中国的伟人诞生了,而今,偌大的豪华舒适的校园,竟然漠视孩子的心田荒芜,敢问,又有几人放眼中国的未来?随之,心也莫名的忧郁起来。
出了鲁迅纪念馆,天色已晚,半天的行程在悄然中匆匆告一段落。由于行程安排紧,带着对江南水乡的几许留恋,带着对文化传承的几许希冀,依依不舍地踏上了返途,告别这片令我陶醉的土地。离开的是人,留下的是心,倘若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来!
坐动车赴绍兴一游。几个小时的匆匆之旅,足迹踏过的地方并不多,但留下的印象之深刻、感触之别致却是久在心头难以抹去,谨以片言只语以纪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