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没油了
2011-8-29 10:50:27 来源:李子暘 我要评论()
吉祥航空飞行员拒绝给声称快没油的飞机让路,几乎酿成事故。看着这个新闻,我有些困惑。头天晚上,我刚在译言网看了一本书《超常之辈——成功的故事》,其中正好讲到关于飞机没油造成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怎么转天就给我来一个现实案例?不会这么巧吧。
1990年1月,一架哥伦比亚民航飞机飞往纽约肯尼迪机场。当天天气很糟。大量航班延误,空中交通堵塞。这架飞机在天上盘旋了一个多小时,一直没得到降落许可。
终于得到降落许可,赶紧降落,但突然刮来一阵风,降落失败。飞行员不得不拉起飞机。空管指令再盘旋一圈,准备再次降落,于是开始转圈,但是突然——飞机的一个引擎熄火了,接着,另一个也熄火了。飞行员试图靠滑翔到达机场,但距离太远,这架波音707飞机没到机场就坠毁了。158名乘客中73人罹难。
坠机原因很快查明——燃油耗尽。飞机本身一点问题都没有。
真是不可思议!纽约肯尼迪机场是世界上最现代化最发达的机场之一,空管人员经验丰富。怎么在这里会发生飞机因为没油而坠毁的事情?难道哥伦比亚航班的机组人员不知道自己的飞机还有多少油吗?难道他们和空管人员之间没有联系吗?难道空管人员不知道飞机没油的后果吗?为什么要让马上没油的飞机再去转大圈?
黑匣子找到了。坠毁以前机组人员的对话,他们和塔台的对话,都在。最终的调查表明,这起可怕事故的原因,就在这些对话中。
在这个不幸的哥伦比亚机组中,负责和塔台联系的是大副。第一次降落失败以后,飞行员发现油不够了,接下来的对话是:
塔台接通了驾驶舱,告诉他们向左转。
飞行员:告诉他们我们状况紧急。
大副(对塔台):好的,航向180,呃,我们会再试一次。我们马上没油了。
正常飞机降落时,油料基本上都所剩不多。携带大量油料降落,非常危险。为了避免这种危险,如果所剩油料过多,往往要找个地方放掉以后才能降落。
当天天气糟糕,一大堆航班延误。在天上盘旋等待降落的飞机不少。在空管员的耳机里,差不多每个飞行员都在抱怨自己油料不多,希望能尽快降落。
请注意这个大副的言辞。他先按照正常程序回应塔台,中间还来了一个“呃”,最后才说出“我们马上没油了”。
这种表达方式,在空管员看来,就像办公室里有人说我快累死了一样。没人会以为办公室同事真的快死了。同样,也没有空管员会以为那架飞机真的快要没有一滴油了。当天另一个听过这位大副说话的空管员表示:“他语调冷淡……声音中丝毫听不出紧急之意。”
为了分析这次事故的原因,语言学家已经到场,对黑匣子中的每句话都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其他更广泛的文化分析也有了用武之地。
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分析表明,在有些国家,比如美国,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意识比较强,权力意识没那么强烈。如果这个大副是个美国人,他一定会用严厉的口气清清楚楚地告诉空管员,飞机必须马上降落,否则就有坠毁的可能。空管员得到这样明确的信息以后,也必然进行相应的安排,绝不会让马上就要没油的飞机再去转一大圈。
可是,哥伦比亚是一个权力意识强得多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的文化中,下级对上级,不能用严厉的口气说话,一切安排,都要听权力最大的那个人。在驾驶舱中,权力最大的就是飞行员。而在机场上空,权力最大的,就是那个纽约空管员。
“纽约空中交通管制非常优秀,他们利用有限的航空资源处理超大量的空中交通。但同时也是出了名的没礼貌、盛气凌人,彪悍跋扈。”“有一次一架英国飞机到纽约,他们是一路被纽约空管员骂下来的。”一位资深飞行员这样说道。
纽约空管员虽然态度傲慢,但专业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更不会因为语气什么的制造险情。问题在于,在习惯人人平等的他们听来,比较和缓的语气就代表没有危急情况,一切正常。但在哥伦比亚大副那里,他对所有上级都只能使用这种语气说话。于是,虽然无线电工作正常,但双方的信息沟通出了大问题。
坠毁前数分钟,飞机与塔台进行最后一次电台联络。空官员询问大副油到底够不够。大副说:“我猜行。非常感谢”。这时,飞行员转向大副问:“他(空管员)怎么说?”大副:“这人有点生气。”
这位大副感到不安。飞机随时可能坠毁,但大副却无法摆脱空管员对他说话盛气凌人口气造成的不安。在他的文化中,这种口气只存在于上级对下级,并且在下级犯错误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努力沟通了,但最终失败了。他得出结论,自己一定无意中得罪了空管中心的上级。
飞机就这样坠毁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对吗?机毁人亡的危险,都不能让大副摆脱文化的积习吗?是的,文化积习就是这么顽固。不采用特殊的手段,就是难以克服。
另一个例子说明何种克服手段才够用。
1997年8月,大韩航空的一架民航飞机,飞往关岛,降落时遇到大雨。这个飞行员多次飞过这条航线。大雨虽然带来麻烦,但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麻烦,况且他驾驶的是一架先进的波音747飞机。
但在种种错误之下,这架飞机撞上了机场附近的山,机上人员254人共有228人罹难。
这次不是没油了,这次是飞行员的问题。他低估了恶劣天气的影响。当天他非常疲倦,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其他机组人员发现了问题,他们也提醒了飞行员,但是,提醒的语气非常委婉,简直就是暗示。这很符合韩国的文化传统。
韩国也是一个权力意识强烈的国家。在他们的文化传统中,大副和机械师们,绝对不会对他们的上级——机长使用直接生硬的语气说话。那被认为是失礼。合乎礼节的说话方式是不那么直接,讲究委婉。
在正常的环境下,机长不难听出下级的话外音,但在当时,机长非常疲倦,情况又很紧急,他没能听出下级委婉语气中的真实信息,没能及时修正错误,于是铸成大错。
韩国文化传统在空难中的作用被揭示出来以后,大韩航空痛定思痛,决心进行彻底的改变。他们请来了美国专家,专家研究以后,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
这个针对性的措施就是:要求所有韩国机组人员在工作时使用英语。只有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语言中无处不在的等级意识。两个韩国人在一起说英语,看起来有些怪异和做作,可是,英语是航空界的通用语言。机组人员研究分析塔台空管传来的英语指令时,他们用英语对话,自然效果最好,最不容易引起歧义。
不仅是大韩航空,在这几次空难以后,国际航空界开展了“消灭缓和性语气”的改革,用各种办法清除工作对话中的歧义和模糊。数据表明,这个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航空业的安全水平。
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规定了确实没油时飞行员要呼叫MAYDAY。这种统一的清晰表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空地交流的误会和错判。毕竟,飞机起降,不是讲究礼貌的时候,这时,最需要的是清晰无误地传递信息,而不是强调彼此的身份差异。
回头再来看看吉祥航空事件。事故在所难免,不可能完全没有。但是,国内发生的诸多事故,几乎都没有得到上文所述的那样深入细致的分析。事故原因往往被简单粗率地归因于“人员素质”“道德品质”“工作态度”这样模糊的概念,因此,也不可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如果说中国文化传统有什么负面因素的话,泛道德化、轻视技术细节、笼而统之、大而化之肯定是其中之一。热衷于道德抨击,就会到处看到道德堕落,并可以用来解释一切。但事情的发生其实各有其真实具体的原因,并不是一句“重用好人、清除坏人”就可以包打天下的。
这次吉祥航空事件,调查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最终的调查结论是否能建立在对各个细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吉祥飞行员为什么拒绝让路?当时驾驶舱内的对话是什么?空管人员和他们的对话是什么?空中交通拥堵时,国内的飞行员一般如何应对?到底是什么心态导致了此种行为?这是普遍性的还是个别性的?是因为飞行员疲倦吗?还是因为要尽可能节油?飞行员的心理调节是否有问题?……
每一次事故,从另一个角度看,都是宝贵的资源。这种有惊无险的事故更好,既没有造成损失,又提供了检讨工作程序的契机和信息。但要真正把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别无办法,只有依靠细致的研究和耐心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