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喜欢的武汉
2010-2-6 11:29:42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作者带着我们一起游历武汉,从大武汉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以及独特的气息入手,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大武汉的浓浓气息与繁华。此外文字之间还洋溢了作者对大武汉的热爱。问好作者。
天气清冷的让人寂寞。早起有霜,红日未央,渲染着街头零星的车辆。拣拾垃圾的大妈在一片红里游走于博学路上,脸色也若有红润的模样。
我想,在三镇两水外的其他路上,一定也会有相同的清洁工出现,还有伴随在她们身旁的呼呼车流,也一定是在奔驰的风里。他们共同染印谐调着这座充满激情的城市!
大--武--汉!
历史上的武汉,一直是为长江所分。两江分三镇,湖枕于市中。所以武汉这座城市里的水字成份就分外的浓,百湖之市并不是虚传。
张之洞是在汉水之畔修彻的湖堤,治理了后湖水患,保全了十万良田,“张公堤”美名至今。而现在的中山大道,其前身也是张公拆后湖城墙所筑,是为近代武汉的第一条马路。
之所以讲汉水,是因为汉水之北的汉口。明代以前其实还是附于汉阳的荒夷之洲,清初以后,入汉水改北道而行。一时商贾,屯于汉口。汉口的掘起发展,可为迅速。
开三镇合并之先河,始于1926年的广东革命政府北迁。“作为京兆特区”,武汉至此得名。所以真正的武汉,只有83年的历史。
如今的汉阳属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势头猛劲十足。
汉阳区最大的特别就是山水风景的韵味浓,山虽不盛,尤以水为特色。如果说像墨水石湾,水木清华,天鹅湖等标志性的地产楼群是商人的做作的话,那么诸如后官湖,三角湖,月湖等湖畔之景就完全是现代艺术的绝妙之笔。
后官湖畔有最自然的湖堤柳景,是我最钟爱的用来悠闲思绪捕捉灵感之地。
在有阳光有空闲的时间里,我会甩着手机上精致的挂缀,踱着碎步,在水光敛艳中漫朔。遇上柔美或清新的画面,我会立即将它定格在相片里。灵感的文字片刻会来,我在柳阴下小坐,整理着手机上的图片和文字。
碧湖新村就在后官湖畔,时常有大人带着小孩到湖边来。他们不会像我在闲逛着,他们有自己的活动,羽毛球,踢键子,都可以让孩子开心很久。我看着他们,似乎自己也可以那么开心。我快乐而轻松的大一时光就是那样的过去了。
三角湖的美,我似乎写不出多少。虽然在江汉大学学习,可我没有多少好的心情去湖畔。夏天的荷,冬天的雪,吸引我去过两次。没有诗意的遐想,徒添郁闷而已。湖畔的滨湖小道,月季,芦苇,垂柳都有被破坏过的痕迹。垂钓之景极盛,连野鸭都是急促的突飞。至于与湖有关的诽闻,更是变换不定的遥传。
月湖有古琴台,那个与高山流水相意会的故事就发生在湖畔。我去游览过几次,湖堤被木栈道围了大半圈。走在上面能透见木板隙缝下幽静的水,脚步磕磕的有声响,雅致的纯净。而突耸在湖角的琴台大剧院则让我深叹现代建筑的设计之魅!
而我们经常去游玩的地方更多的是在江对岸的武昌区。
武昌区历史人文气息相对较浓,加上经济发展繁盛,能吸引人驻足游览也是常情。
武昌区内是武汉的大学聚集之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大批知名学府都积聚一地。而其余众多院校则如众星拱月般环绕,散落在四周。弄堂的转角处,大街的开阔带,都有可能敞开着某一所院校的大门。所以在武昌闲逛的时候,所碰之人大多数是在校的学生。潮流之势,益于言表。
所以武汉的时尚与风味更多的是体现在武昌。那些高等学府周围的街,大都是时尚元素装点的。风味则体现在夜市里,冬日的夜比夏天来的更早。火热的“一条街”成为热闹的代名词,“烧烤一条街”向来最受青睐。
水与火的搭配,要说的自然是火锅。在湖心水榭中垂帘吃喝,看掩映在外的粼粼湖水。再给最珍惜的人递上一杯酒,借着微微湖色轻笑对酌,好像就可以冰释前嫌,畅谈古今。
这样的闲情也可以发生在那些一条街上,延湖的街大都有这种特色的古韵去发展,渲染着一方净土。
但也有例外的,湖工大的“堕落街”我闻之已久,没有去过。那里并没有好看的湖光山色,被C形容的满目荒凉,最终让我打消了前去的念头。毕竟那没有我熟悉的同学,我只是推测着传言中的“堕落一条街”。
我最好的朋友们都在南湖一带,那里分布着很多学校的教学区。综观于此可知南湖之盛,可超越于三角湖之上。
但南湖最大的不幸是与东湖毗邻,东湖的名气过大,就显得南湖已非湖,只是武昌区的一个地名而已。
南湖水域面积大,有个特色就是散落在其他地方的水域也多。像打碎了的镜子,跌在各地。小区里分布着水塘,水沟,很是普遍。
理工大的南湖校区内就有一个稍大的月牙型水沟。在很浅很宽的岸滩边铺满了鹅卵石,没有水草。中间估计很深,水呈黑色,没有看到野鸭出没。
就是在这样窄小的月牙水沟上依然建着座大型的三孔石桥,我快速的绕着月牙沟走,想不明白,建造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东湖据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我对此没有什么概念。去东湖的时候是Z带的路,他对风景区的地理位置比我熟悉多了。
冬色下的湖区,被薄雾笼罩着飘渺不定。堤岸近处只有光秃的黑色柳丁,冒着雾气的明净湖水;远处就是白茫茫的一片了,只听得到车鸣。
马路和桥都在水上,路两侧下就是幽幽可见的湖水,高大的香樟排列在湖畔,彼此的间距中栽植着月季花,路边就再没有设置栏杆。路上的车流量很大,私家轿车居多。我们挨着樟树的主杆走动,听着车声水声,还有水面不远处的小舟摇橹声,一切都被薄雾笼罩着,我们仿佛置身于画境里。
“绣锦两江色,同游一鹤楼”。说武汉的湖,武汉的水。之后,有一楼是绝对不可错过的。“天下名山第一楼”,坐公汽的时候,我总是隔着窗子看这一行字,也远远的观望着黄鹤一角,像是在期待它的羽化而飞。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从首义广场出发,过地下通道,绕着蛇山下的首义路向司门口走去,走上武汉长江大桥,再穿过大桥上龟山,下山绕道至古琴台,是我自己选择的一条游览线路。我不知玉笛何人吹,也素未闻《梅花落》于何处。我只是孑然一身,看一楼,一江一桥一山一塔,然后静静的在琴台里倚着江城,即便不是在夜里,也可以安然的入睡。
“却月城”毕竟已成遥远的过去,我喜欢这个没落于龟山之中的古老名字。遗忘的总是儒雅,留下的满是霸气!“以武治而昌”的武昌区名即留传而来,历史在明证这点。
百湖之市,人虽居于水上。但,武汉人并不是如江南水乡里的秀士般芊芊细致,并没有他们“人家尽枕河”般的丝丝婉约。武汉人有的是如江鲸吞的豪气,如湖倾腹的爽朗!
武汉小吃里热干面是一绝,至今分遍三镇仍有名气的也不少,蔡记,徐记响誉汉口。一个热字,既体现的是武汉人饮食方面的特点又是在明说着于水与土与火里生长起来的大武汉人特有的火热,笃情的品性。
来从汉水之畔,求学半载,以为着了解了汉人的特色环境生活。在新奇里伫立在后官湖淡墨的柳枝下品味,感觉自己仍是如湖面上轻摇的小舟,不定不生。其实,我就是如风过客。而且是带着感情飘扬的过客,因处武汉而愈显丰富渊博。
我会是很爱这江畔美城的过客,我来过,有了感情,已不会轻易舍得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