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随感
2010-2-21 10:33:2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整篇文章围绕过年的风俗习惯一一介绍。年味看似比以前淡了,时代在发展,从春晚到拜年翻新不断,让人感悟颇多。其实,过年还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会一直延续下去。欣赏,问好作者!
过年了,在过年的长景画卷中,有雷动的爆竹,璀璨的烟花,火红的春联,温馨的祝福;有小孩子的天真,有年青人的激情,有中年人的韵味,有老年人的慈祥,想起了一首不知谁写的《过年》歌词:
小时候,过年是幅画,漂亮的新衣,多彩的糖果,织成了难忘的图景;成年后,过年是首诗,爆竹的豪放,春联的真切,抒发了迎春的激情;中年后,过年是支歌,钟声的洪亮,拜年的温馨,流淌着动人的旋律;老年后,过年是瓶酒,远方的祝福,团圆的喜庆,品尝到无尽的醇味。
过年了,触景生情,沉浸于思索与回忆、期待与向往,在鞭炮声中,在拜年祝福中,我采撷了有关“爆竹”、“春晚”、”拜年“的民俗图景。
[爆竹声中除旧岁]
璀璨的烟花呼啸着升腾在夜空,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不绝于耳,大街小巷处处都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除夕之夜真是名符其实的“火树银花不夜天”。当春晚的主持人在数点新年倒计时的时候,尽管我最大限度地调高电视机的音量,但仍被汹涌而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所覆盖。
爆竹是喜庆最猛闹的点缀,在爆竹烟花的硝烟火光中欢度春节,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传统民俗。据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残的魔兽,叫做“年”,每逢除夕便出来伤人,但“年”怕响声,怕火光,怕红色,于是人们就在除夕燃放用红纸封包的爆竹,张贴红红的对联,以驱魔逐“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北宋诗人王安石脍炙人口的《元日》诗,就描绘了一幅古人放爆竹、贴春联、辞旧迎新的喜庆画卷。
前些年头,爆竹烟花遇到了政府的“禁放令”,除夕之夜顿时冷冷清清,如此辞旧迎新的氛围似乎让人感到有些压抑,于是有人讥讽:“现在没有了爆竹,年就不再成其为年”。
当然,政府禁放也是出于无奈,放爆竹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每年因放爆竹而被炸伤或引起火灾不胜枚举。但是倒洗澡水总不能倒掉浴盘中的孩子,千年民俗岂能一禁了之。现在政府顺乎民意,在爆竹烟花的生产、流通、燃放等环节上加以严格管理的基础上,还百姓一个红红火火的除夕,爆竹让古老的城镇重新找回浓浓的年味儿,此可称为善举,不由叫好也!
[年年守岁看春晚]
除夕守岁,是流传民间的习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守岁》诗中描写的儿童守岁场景。
老家有一句守岁的俗话,叫做“三十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睡”,大致的意思是:除夕一定要快快乐乐地吃好分岁酒(年夜饭),正月初一就舒舒服服地睡个囫囵觉。
分岁酒被视为家庭的团圆大餐,即使在物质匮乏生活困苦的年代,前辈们也不敢稍有怠慢,总是费煞苦心精心筹办。即便那时最丰盛的菜肴,全家人一挥筷子,也是三下五去二,费不了多少功夫便会一扫而光。剩余的守岁时间,没有什么可娱乐的,于是大人在忙碌着家务,小孩就在昏暗的灯光下玩“番人纸”、“滚铜板”等游戏。那时似乎并没有零点倒计时的概念,大人们忙累了就关上院子的大门,放三个大爆竹谓之“关门炮”,宣告守岁的结束,全家人都去睡觉。这就是记忆中儿时的守岁。
直至1983年除夕开始,央视为全国人民定制了年夜的文化大餐——春节晚会,才改变了固有的守岁方式。24年来,春晚从初时的万人空巷、争相观看,到后来的褒贬不一、备受争议,到如今抨击、叫停春晚的声音似乎越来越趋强烈。
今年的春晚,除了刘谦的魔术,给人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惊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节目,大都节目看后颇感平淡、波澜不惊。连颇寄期望的赵氏小品,也笑料不足,吊不起胃口。这也许是我圈外人信口说门外话。
如果把春晚说得一无是处,我也不愿苟同。一是理解春晚的导演与演职人员的辛苦与无奈,为泱泱大国十亿多人做一道共享的大餐,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众口难调啊,要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实在是太难太难。二是我特别钟爱春晚温馨喜庆的主旋律,除夕之夜全家团圆,围坐荧屏之前,同看一台节目,同议一个主题,同欢乐共欢笑,其乐融融,岂能不感谢春晚。
有人说央视春晚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或许是期望值过高而引起的。无容置疑,央视春晚也有熊掌也有鱼,也曾有许多优秀节目让我们激动过,回味过,欢乐过。回眸春晚,经典节目可谓琳琅满目,令人津津生味。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涛声依旧》、《纤夫的爱》、《常回家看看》、《吉祥三宝》、《两颗树》、《千手观音》、《照相》、《虎口遐想》、《羊肉串》、《超生游击队》、《打工奇遇》、《昨天今天明天》、《卖拐》、《小城雨巷》……这些节目一直来为人们所喜爱。
现在面临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对于央视春晚“仁者说仁,智者说智”这都不足奇怪。我也时时告诫自己,对于春晚期望值不应过高,否则就可能带来失望;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去看春晚,也许会减少审美的疲劳。
对于那些咒骂春晚,要求停办春晚的人,我还是想说一声,还是宽容一些吧。人可以以追求完美无缺为终极目标,但如果都以完美无缺作为衡量评判的标准,那必定会活得很累很累。即使是最著名的文学大师,也不可能字字皆为珠玑,篇篇文章都会登峰造极。还是多些理解和包容,也许评判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春晚不过是为人们除夕博得一乐的联欢晚会,何必过于苛求,如若真的惨不忍睹,那摇控板总还在你自己的手上。
岁岁春晚年年看。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的除夕,看春晚守岁已沉淀为心底一个解不开的情结。看春晚或许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视觉的冲击,更多的是温馨亲情的沉醉。
期待央视多多倾听群众的意见,集全国艺术精华,精益求精,把这道年夜文化大餐做得更好,让大家在艺术中陶醉,在欢笑中守岁!
[拜年拜出新花样]
“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年之蒸蒸。”拜年,是春节民间传统习俗的重头戏,也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据悉,拜年之风,汉代已兴,唐宋盛行。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如今大家似乎图个方便,拜年、贺年统称为拜年。
我对拜年的感知是浅显的,结婚之前似乎就没有给谁拜过年。原因是祖辈超前搞计划生育,父母俩人都鲜有兄妹,我就没有什么亲戚长辈可拜年的。孩提时看见同学或伙伴拜年回来,眉开颜笑地拿着那么一两张纸币的压岁钱,心中难免也有酸酸的感觉。结婚之后,该要拜年的亲戚也没多了几家,看大伙正月都提着礼品东奔西走,我仿佛成了最悠闲的人。
过去老家的拜年盛行提“纸蓬包”,这是用叫做“纸蓬”的特种粗纸折成的一个梯形的包,包上贴有红纸,里面装着诸如桂圆、红枣、元枣、柿饼等农产品。记得那时过年,也会有人给我奶奶送“纸蓬包”,我总是拿着“纸蓬包”摇着嗅着,分辨里面装的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有时经过奶奶的许可,还可以从“纸蓬包”中小心翼翼地掏一两个元枣、柿饼解馋,但绝对不能多掏,因为这个包还要转送他人。
“纸蓬包”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送来送去,经过各家小孩的妙手偷吃,最后包中的东西都会所剩无几。据说有时只留一两个元枣,只要这包还能摇得响,也还继续的送来送去。由此也留传了“纸蓬包,骗人方”这句俗语。
用“纸蓬包”拜年已是往事了,现在一般都选用食用油、滋补品等作为拜年礼品。这几年,短信拜年成为时尚风靡城乡,是朋友同事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拜年方式。除夕夜守岁之时,这边春晚电视直播载歌载舞,那边手机铃声一直响个不停,全都是拜年的,手机内存顿时爆满。短信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言简意赅,有的幽默诙谐,有的意境深远,有的情意绵绵,在这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刻,每一声祝福都令人觉得特别温馨。在零点钟声快要响起之时,我还在赶紧给大家回复拜年,但网络拥挤堵塞,短信哪里还能发得出去。
拜年,从最初的登门揖手,到书信贺卡拜年,再到电话呼机拜年,如今又流行为手机短信拜年、电子贺卡拜年、博客视频拜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的拜年习俗也在消亡与新生中渐变。
民俗是一种文化,时代的发展使文化的载体有所改变,一些习俗自然而然地消失了,也有一些时尚伴随着崭新的载体掺入于旧民俗之中,为传统的节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我们有时在埋怨“年味”变淡而遗憾时,是否也应为民俗有了新的特色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