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探源
2010-4-13 14:22:01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在细雨霏霏的春夏之交,踏上昭君故里,寻觅那香溪水之源,心不由神往。作者安装一定的顺序为我们介绍了香溪之水,对昭君也做了一些介绍,由文中数据可见,作者对历史的了解和对中华文化的关注,推荐共赏,愿更多的人都来关注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生长于昭君故里,饮的是香溪之水,饮水思源的情节久萦于心,总想溯流而上,圆我寻觅香溪源头之梦。
春夏交替,细雨霏霏,缕缕晨雾飘渺于古夫新县城山巅,怀揣一份虔诚、一份心跳,随在兴山党校学习的局干班全体学员,登上旅游大巴车,向传闻有野人出没的地方--神农架原始森林之中的香溪发源地进发。车出古夫河,一座白玉雕栏的大桥右上方,一条哗哗流淌、水波如鳞的清澈小溪奔涌而来,这就是香溪。溪的右岸,雨水洗过的一坡柑橘园更加清幽嫩绿,半山之腰,争艳的桃李花树掩映着仿汉建筑“王昭君纪念馆”,西汉明妃王昭君就出生在这里。
行驶在两山相夹的峡谷,透过车窗,鸟瞰如玉带缠绕于深山缝隙的泠泠小溪,眺望对河两岸如黛的山峦,思绪一下恍入历史的隧道,去寻找2000年前的那位土生土长的姑娘--“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王昭君。
史书记载,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其绝世才貌顺着小溪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昭君为南郡首选,尽管其父王穰苦苦哀求:“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然而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昭君姑娘临别之前,想尽最后一份孝心,背上装有父母衣服的背篓下河洗涤,来到溪边,坐于石上,手托香腮,想着今生恐再难与亲人相见,那点点香泪如雨点滴落溪中,顿时化为桃花鱼,溪水也随之香气四溢,自此乡人称这条小溪为香溪。
望着这条因昭君而闻名遐迩的小溪,我寻思着,昨日兴许还光着脚丫于溪中戏水、含苞未放、清纯无瑕的花样少女,本可以仍旧在父母怀里撒娇,怎么会想象出那高墙围砌的深宫潜藏着多少险恶,正值仲春,被雕花龙凤官船载着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初夏到达长安,时为掖庭待诏。想那后宫佳丽三千,“日理万机”的皇帝怎可一一见面,只能靠画像“按图索骥”,因此一些宫女便使出百般解数讨好画师,以期把自己画得美丽。昭君家境寒愫,更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又不屑欺骗天子,画师毛延寿不但把她画得相貌平庸,而且还在那面颊之上点了一颗硕大的丧夫落泪痣,汉元帝一看,厌恶之极,把那画像连同昭君本人扔之一边,几年过去,她仍是待诏身份。
应该说王昭君命运的转机得益于呼韩邪单于的来朝。汉宣帝时,北方五个单于相互攻打,被打败的呼韩邪单于逃到汉朝,不仅受到高规格接待,还得到34000斛粮食,回去之时,汉朝又派两个将军一万多军队护送,接着帮助打败了与之为敌的一个单于,稳固了在漠北的地位。宣帝驾崩,元帝即位,呼韩邪单于感怀恩德,再次来朝,请求“和亲”,永结世好。“和亲”的建议本是汉高祖时娄敬德提出的,那时匈奴强汉朝弱,吕后只有一女,怎舍远嫁番邦,于是便玩了一出在宗室挑选一个女儿假做公主嫁出去的把戏。这不成文的规矩一直沿袭下来,不过时下已是汉强匈奴弱,只需挑出宫女封为公主嫁出即可。汉元帝决定挑选五名宫女送给单于,派人到后宫传话,宫女们听说是去漠北,个个缩头,已经厌倦犹如囚徒生活的王昭君自愿请行。《后汉书》载: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元帝一怒之下,令其将毛延寿等一批画师尽皆处死,赏给昭君锦帛28000匹,絮16000斤以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一大队人马的簇拥下,出潼关,渡黄河,向那茫茫大漠挺进。中原正值春暖花开的三月,塞外却是寒风凛冽的季节,真个是“马后桃花马前雪,叫人如何不回头。”雁门关前,思乡的昭君忍情不自禁地在马上拨动琵琶,和以悲切之声,身边的人个个落泪了,那南飞的大雁也忘记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地,因此后人称昭君有落雁之容。历时一年有余,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举止大方、言辞得体、才貌俱佳的昭君姑娘,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24岁的王昭君顾全大局,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忍受在汉朝被视为“乱伦”的屈辱,嫁给与自己年龄相当、大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王昭君带到漠北的既有种子、手艺和中原的文化、文明,也有香溪一般的柔情。精诚所致,彼此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史书记载:“边城晏宁,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民忘干戈之役……”
客车在香溪源景点的大坪停靠,一轮在溪中转动的巨大水车金黄灿烂、格外惹眼。走过入口,一字长蛇的队伍撑起五颜六色的雨伞,沿着溪边的石级逶迤而上,淙淙溪流在身边低咏轻唱,从那青山映绿的溪中,我仿佛瞥见了昭君出嫁时的那艘官船。当年船出宝坪村,前行不到五里,小溪便形成一个洄水沱挽留,姑娘向那生养的故乡躬身行礼,后来这里就叫大礼溪;乡人思念昭君,在那溪边的高处筑台而望,后人称这里为妃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既对一位纤弱女子能为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巨大牺牲而讴歌,也为一位绝代佳人背井离乡、饮风餐霜、过着游牧生活而叹惜。是啊,且不说到了漠北的语言障碍、气候差异、生活不适等,单就那万里之遥的颠簸,怕是一般柔弱女子都难以吃消吧,因思乡过度、旅途劳顿,雁门关前,昭君不就大病了一场么。据统计,写过昭君故事的著名作者有500多人,反映昭君的诗歌达700余首。
细雨滴在伞顶,发出沙沙的响声。我们穿过溪的右岸山坡那栋供游人歇息、购物的茅屋,屋里飘来了男女对唱的当地民歌“六口茶”:“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沙/在家不在家;你喝茶就喝茶/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哟/人老眼也花……喝你六口茶呀/问你六句话/你的那个弟弟沙/在家不在家;你喝茶就喝茶/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弟弟哟/还是个奶娃娃。”尽管歌曲是那样的悦耳动听,却丝毫也没能打断我对昭君命运的思考。如果说她去深宫是圣命难违、迫不得已,虽是错误也无可奈何,那么嫁给单于应是最好的归宿吧。依昭君冰清玉洁、不畏权贵的个性,假使她在宫廷,要么终老冷宫,即或有受君恩泽的机遇,充其量也不过皇帝的一个玩物而已,况且那沉溺酒色、时年仅40出头的西汉第八位皇帝,在她离去仅三个月就一命归西。按照汉制,凡被宠幸过的宫女,都得为驾崩的皇帝终身守灵,结局必将是老死坟茔。她以个人的牺牲,换得边境近60年的安宁,功劳之大,元代诗人赵介认为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又岂是与之并称“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中的那些“亡国女”可以比拟的!我赞赏董必武老先生的一首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顺溪而上,坡度越来越陡。一步步登上有如弦梯的陡窄石阶,前方现出一酷似桥的大拱洞,这就是天然的“仙人桥”。爬入拱洞,抬头观瞧,高高的洞顶是连成一体的坚硬岩石。顺洞而下,巨大的水流直泻一方深潭,潭水沸腾,泛起白浪,溅起的水雾弥漫四周。走出桥洞,转身再看这桥,高有数丈,桥面郁郁葱葱的林木、蔓草,在微风中腾起绿波,其中突起一酷似人形的小山尖,正是传说的仙人。我怎么也猜想不出,这究竟是天上的哪位仙人?过桥之后,又意欲何方呢?仰望山峦,阴森巍峨,导游指着那大树林立、青棵稠密、古藤纵横的森林介绍,相传神农炎帝为减少百姓病痛,用圆木搭起支架,攀上险崖峭壁采药,遍尝百草,一天中毒多达72次,后人依此把这里命名为神农架。
一个多小时的跋涉,一行终于到达目的地。眼前的情景使我惊叹,更让人难以置信。在那莽莽苍苍的右山之脚,一股巨大的水流从有如狮形大口的岩缝中翻腾而出,转过一堆黑色的乱石,朝左拐弯,蜿蜒向东。看那溪水,比日常所见更清更纯,手捧溪水洗脸,感觉彻骨,俯下身去,伸长脖子,溪水入腹,冰凉透心。一个个为眼前恍如隔世的幽静去处啧啧赞叹,继而相互揣测,溪水会不会是从长江上游某处钻洞而来?否则,在这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怎会有这么大的流量?此时此地,我在惊叹大自然造化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这有着慈母般博大胸襟的小溪肃然起敬。发源于神农架原始大森林的这条小溪,九曲十八折地流经兴山、秭归两县而汇入长江,全长不过百里左右,曾哺育出解民疾苦、大爱无边的人类共同祖先神农炎帝,民族和平使者、一代明妃王昭君,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溪中流动的分明是楚辞是琴韵是先辈跳动的脉搏,我深为能常饮此溪之水而骄傲自豪,饮过这条溪水的人,难道心灵不会被净化么!这条小溪,难道不会孕育出更多的向炎帝、昭君、屈原这样的杰出子孙么!我觉得虽山路崎岖但此行确有价值,我似乎感觉触景生情,已探寻出了这条溪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源、思想之源、精神之源、品格之源。这条百里香溪,必将伴随一代又一代出类拔萃的香溪儿女,虎彪青史、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