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三月桥
2010-4-8 15:06:5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正是仲春天气,我一个人背了相机到蠡湖踏春,跨过碧水小桥,迎面桃花初绽,樱花似雪。环湖胜景,美不胜收,于是静静的将它们收入镜头。我以为江南风情,最美就是仲春,风和日丽,清暖明朗,这时节,水碧、天蓝、草绿。天上的云淡的如同紫砂茶壶中飘出的水汽,近处的水如同二八娇娃明汪汪的大眼睛,远处的山浅浅的如同女人黛色的眉。所以唐人诗曰:“眼是水波横,山是眉峰聚”。
在一座卧虹桥前,我从取景框中望出去,蓝天,白云,飘荡的柳丝,加上被微风吹皱的碧水,觉得很美,却又似乎少了些什么。恰在此时,一对情侣走上桥来,姑娘的一身红妆,配上小伙子的深蓝西装,让人不禁眼前一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啊。于是我把这对“天仙”配进了我的镜头里。
走过卧虹桥,转过一个弯,前面豁然开朗,在香樟树和垂杨的岸边,一座高低错落的木质长桥,进入眼帘。这是一座典型江南独有的木桥,就似美人儿仰卧在水波之上。无论你从那个方向看,她都是那样的妩媚修长,吸引你不得不走上前去。
走下长桥,眼前一片金黄灿烂,是迎春花儿在水潭边热烈的开着,沿着水杉走过去,前边又是一座小小的平铺的木桥,这桥不使粉黛,完全是原木颜色,朴素却不失优雅。
看过一路的小桥流水,终于来到渔夫岛,岛上桃花含苞还没有绽放,岸柳的嫩芽透着鹅黄,就像十来岁的小姑娘娇羞的立在湖岸上,水杉好像还没有脱下厚重的冬装,憨憨的竖在花丛的后边。
路边上的几支桃花耐不住寂寞率先开了。她们和园圃里的花儿不同,她们不是大家闺秀,她们更喜欢和路人拉拉扯扯,显示自己的风骚。
绕过桃花丛,迎面是一座褐色的两侧有扶手护栏的木桥,站在迎春花盛开的这座平铺的木桥上,你能够看见远处那座石拱桥,桥背后就是无锡胜景“鹿顶迎辉”。桥的左面隐隐的有塔的那座山就是太湖边山的制高点鹿顶山。
一路走的累了,我准备找个地方喝茶,这又要走过一座小小的半月型石拱桥,过得桥来,前边就是个茶坊。不过桥畔一丛高大的茶花却吸引了我的眼球。她开的如此鲜艳,如此热闹。好几个北方游客好奇的问我:“这是什么花儿,好漂亮啊”。“没见过么?这是茶花啊!”我告诉他们。“哦,茶叶树也开花呢”。河北人惊奇的赞叹。我差点笑傻了。这无知的河北人啊。
无锡和日本京都的气候相差不多,所以环湖的每座桥畔都有樱花开的格外娇艳。她们和茶花高低错落的开,非常的美丽。我去过日本的京都和东京,到过据说樱花开得最美的伊豆。我个人觉得无锡太湖边上的樱花开的比日本本土的樱花还要美丽,因为江南温润的气候,充足的阳光,比日本更适合樱花的生长,而且花期要更长。樱花的素雅,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描写都不过分。这白色的花,真的很雅致,很别致。你看这棵石拱桥畔的樱花,整棵树都是那样的洁白,几乎没有一点瑕疵。你可以想象眼前是一身素衣白裙的美人儿,既素雅淡定,又雍容华贵。站在这株樱花前,你才能体会到江南人形容美女时,“雪白粉嫩”这个词的意境。
不过说实在的,相比樱花的惨白,我更喜欢桃花的粉色。白色虽然高洁雅致,富于贵族气,却总有些阴气过重,不若红色来的热烈,来的惹人喜欢。樱花更像是三十以上年纪的贵妇人,而桃花是处子的象征,是十八、九的含羞的小姑娘。
许是为了和樱花争奇斗艳,桥的左侧正盛开着一株火红的桃花儿,你看她含苞欲放的神态,多么像我们华夏族的含蓄庄重。她与背后绿树的背景是多么和谐、多么般配。
远在北国戎马站岗的日子,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是蒋大为先生的那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无锡最具地方特色的特产就是阳山“水蜜桃”。每到仲春三月,就开的红红火火,犹如漫天的朝霞。桃花还是我们国人理想的象征,近两千年来,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一直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仙境。我爱桃花,爱江南的春天,当然也爱桃花一样的人面。不过,我老了,前度刘郎只能站在桥下,远远的笑春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