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世界的爱与孤独
2010-4-24 13:30:36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生活滋味多呈,我们脚下也从来不会有一帆风顺的道路,生命的精彩和意义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创造和造就。人是社会的人,也有着自我属性,孤独感是从来都有的。在奋斗的路上,笑着品孤独,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了。
一九九一年,我刚刚走出技校的校门,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现在我也是这么想的),来到企业从事最底层、最琐碎的工作,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热情,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我都能一笑而过,努力克服,我只记得一句话,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那年我十八岁,是并不懂得孤独的年纪,我只记得,我住的矮矮的平房后面有条笔直的铁路,它通向我心中向往的目的地。那时的我心境祥和,如水宁静,但是心中却依旧有着几许寂寞。城市繁华如水,万人如海一身藏。就在那些岁月里,我读到了一本书《爱与孤独》,文章中满含哲理的语句早已模糊淡忘,但一直记下的是这本书的名字。没有想到若干年后,网络流行语言也有了:哥吃的不是面条,是寂寞。最近更流行起来:人生是一出“杯具”。乍看不过是网友的恶搞,可再回头仔细一想,其实不过是我们周遭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感到惶惑与忧伤还有不安。为什么这几年来怀旧的文艺作品如此受欢迎,为什么人们总爱拿自己的寂寞来做宣扬那,套用一下网络语式:我想,怀的不是旧,怀的是温情,怀的是在内心深处那份多年来不曾开启的感动。从心理学上讲,一个社会缺少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人们的心理就特别渴望这些稀少的意识在影视作品和网络中真实的存在。我们怀念了八十年代,我们的前辈怀念文革里的上山下乡。怀念固然没有错,但现实生活的方向总是向前的。人生的大事小情,除了生存与死亡是大事,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和闲事,其它的都如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孤独是人的宿命,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爱和孤独其实是同一种情感,它们如影随形,不可分离。愈是在我们感觉孤独之时,我们便愈是怀有强烈的爱之渴望。也许可以说,一个人对孤独的体验与他对爱的体验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独的深度大致决定了他的爱的容量。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而爱也无非是对他人之孤独的发现和抚慰。
人生最紧要的是如何面对爱与孤独。爱让我们有足够勇气在这并不完美的人世间生存下去,爱教会我们如何让面对与生俱来的孤独,我一直忘不了曾经读过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田晓霞与孙少平的爱情故事,浪漫得让人辛酸,遗憾得让人心碎。人应该有寻找美好的勇气和希望,爱不仅是男女私情,有亲情之爱,有友情之爱,有陌生人之间的善意,这些都是爱,这让我们生活充满了温情。即使在这个年代,我们依旧不缺少爱,只要我们用心体会着,感谢那些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帮助过我们的人。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如果说爱是人性意识的一束光亮,那么孤独就是黑夜的柔软之床。人生的体验不过由这两者组成。孤独意味着独自面对自我,与自我对话,真实地审视丰富的心境与无聊的时光。是的,每个人都有过无聊的时刻,这没有什么不好承认的。问题是怎样面对孤独的自我。我一直喜欢在书的海洋里游弋,那里有一种丰富的孤独,孤独的可以清醒的看到自己的灵魂。那些书本里蕴涵着人生的秘密,那些与你匆匆而过的人们,其实与你一样,在内心深处都有一颗敏感的脆弱的心灵。人们说,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其实也不对,我们知道什么是爱,又是否能真正去爱人呢?我们是否真正从容地面对过孤独,我们是否真正漫游过孤独之河呢?这些我们可以不去想,却始终困绕着我们的心灵。
如今我已毕业20年了,回首往事,我的心真正淡泊从容了,内心的世界也就真正安宁了,面对生命的变幻如云,也能坦然处之了。人生是一场虚无。虚无不是让你为所欲为,虚无是让你感受人生的渺小,对此番生活抱有一份悲悯心,怜人怜己而已。所谓无上清凉,不过是参透之后的明净。只有大彻大悟,我们才能深刻的领悟到爱与孤独在我们这个平凡的世界的重要意义,才能在漫长的孤独中细细品味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