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一个城市的车轮
2012-4-6 13:21:50 来源:生活论坛 我要评论()
上海有很多值得骄傲的资本,人们赞叹老建筑的华贵,新地标的时尚;PARTY永不停歇,豪车名媛云集;先锋艺术、潮流风尚从这里开始……
但略去这个城市表面上的浮华,生活在此处的人们,却知道真正的上海生活,并非灯红酒绿,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哗。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街区周边忙碌的商贩,四通八达的公交线路……构筑了这个城市平实稳健的生活基调。
因为这个城市前行的脚步,并非是由一辆超级跑车牵引,而是在这个城市接近一万七千辆左右的公交车的驱动下,稳步向前。
在没有轨道交通前,大多数上海人的出行,都无法离开公交车。为了工作,无论车辆多么拥挤,为了到达目的地,都要努力往上挤;挤不上,就只能做短暂的等待,等待下一班公交车的到达。
绝大多数来到上海的游客、求学者、工作者,也往往通过乘坐公交车来认识这个城市,认识这个城市居民的性格,这个城市一年一年的变化。游客们发现,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即使是在挤公交车上班时,一样衣冠楚楚、容颜整齐;无论车辆多么拥挤,一个平方米站了8个人,但这个城市的人们都会尽量不去推搡别人,默守着“三不”规范,在小小车厢里不侵扰到他人。
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几年后,新上海人都会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城市公共空间颇多,但人们格外珍惜个人空间,即使是在地铁和公交车上,人们仍然会尽量享受着自己的个体生活,并保持私生活的尊严。
虽然在上海,私人生活看似普通而不起眼,但用心生活着的人们,都格外珍惜自己生活里的诸多小细节,譬如童年时听到过的“叮咚叮咚”的电车响声,譬如曾有过被“推屁股”挤车的经历,还有坐在双层巴士上看风景的心情,午后阳光照拂下、春风吹袭的感觉……
人们也格外为这个城市诸多可书可写的历史而自豪。从公交的历史来说,也早已走过百年。早在1908年的3月5日,第一条有轨电车,从静安寺驶出,开往外洋泾桥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行驶里程为6.04公里,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
无数人共同的情感记忆,汇聚成一条大河。在传出公交55路将被撤销的消息后,人们的心弦被牵扯了。街头巷尾、站台上、网络上,人们议论着、感慨着、痛惜着……人们说,能不能将这个老字号保留下来,这条从五角场到外滩的线路,拥有将近一个甲子的年龄,是上海解放后辟出的一条重要的公交线路,连贯着大杨浦与市区。翻看上个世纪描述上海公交的纪录片中,都会见到它的身影。巨龙车、“大篷车”、双层巴士,到今天许多人特别喜欢的S2M车型,55路的历史上拥有很多的车型,也拥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一条线路的名称有这么大的意义吗?是的,人们说,因为我们失去的已经太多。
曾经是十里洋场一道风景的有轨电车,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早已经消逝不见;无轨电车也开始走向命运的终点,“辫子车”越来越少,只留下“蜘蛛网”见证这个城市曾有过那么多条电车线路,背负着城市前行。那些编号在100以内的公交线路,接近三成已经湮没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
强烈的民意声中,55路的命运出现了折转,最后这个老字号的名称被保留下来。人们长嘘了一口气,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尊重人们情感记忆的城市里。
这个消息,也让常居上海的日本人平井常雄很是高兴。他认为上海是一个适合公交生活的城市,线路多、换乘方便,而且通达城市的深处,既适合快速的前进,也适合慢慢的品味。他努力影响着身边的家人、朋友,选择公交出行,不仅仅是为了环保,更是为了来认识这个城市,发现这个城市的更多表情,在公交生活里体会上海生活的真谛。许许多多的上海人,也同样遵循着这样的生活方式,工作日公交出行,周末才动用自己的自驾车出城。
他们说,在上海,乘坐公交车,就可以方便地前进,没有负担、无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