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团”的前世今生
2013-5-15 10:36:58 来源:观点 我要评论()
我面前那个人面带恐惧、害怕、质疑和其他更难以捉摸的神情,几秒钟后我意识到是同情。现在正是伦敦下班高峰期,我站在卡尔纳比街中央,将一块牌子举过头顶,上面写着:“自由拥抱”(在中国被称为“抱抱团”)。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向陌生人张开双臂,紧紧拥抱他们,让他们感到日子很美好,不求任何回报。然而,这人不相信。
“你卖什么?”他问。
“不卖什么,”我解释道,“只是给人们提供拥抱,免费的。”
那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好似在质疑眼前所见的情景。我张开双臂,温情脉脉,神情如母亲般慈爱。记得团队协调员在拥抱前的通气会上告诫过:微笑,但别笑过了,免得看上去像神经病,如果别人不愿意抱你,也别生气。我等待着。那人看起来不太自然,有点尴尬,然后,出乎意料地,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他拥抱了我。虽然之前我一直暗自担心必须与各种有卫生问题的陌生人亲密接触,但是我发现这种感觉真美妙。短暂地拥抱一下彼此,然后放开。我们对彼此微笑,然后我看着他继续走自己的路。我喜欢想象他的步伐有种前所未有的轻快,不过,也许他只是想尽快离开那个举着“自由拥抱”牌子的疯女人吧。
为什么我要去街上拥抱路人呢?这是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8年前一位来自悉尼的男子为了拉近人们的距离,发起了自由拥抱运动;这个主意如何引起全世界关注,使他因此走红;他打算传播自由关爱,却因痛苦的金钱纠纷而告终;最终,良好意愿如何化为泡影。
2004年6月,一位化名胡安·曼恩的澳洲男子在当地购物中心献出“自由拥抱”。在这之前,曼恩的个人生活却一度遭遇危机:父母离婚了,未婚妻也跟他解除了婚约。他意识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隔离,人际交流的需要已被忽略。曼恩认为,人们正处在一种以电脑为媒介的文化中,大家通过“我的空间(美国在线社交网站)”交友,家庭正逐渐瓦解。过去,对个人而言,小规模的本地社区是整体;而现在,人们追求的是天各一方的独居生活。
曼恩亲手制作了标示牌来宣传“自由拥抱”。他去了位于悉尼市中心的皮特购物街,在那里孤独地站了长达15分钟之后,才有位老太太怜悯地给了他一个拥抱。她直言不讳地说她的狗刚刚死掉,这个拥抱让她感觉好多了。不久,曼恩每隔几秒就会拥抱一次。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手写标示牌加入曼恩的行列。
西蒙·莫尔就是其中之一。
“我曾经有份工作就是举个牌子为鞋子作宣传”,莫尔在洛杉矶的家里对我说。“有一天我看到这个家伙提供自由拥抱,觉得这想法很棒,于是我就和他攀谈起来。”
莫尔闲的时候会写歌,而且他是“生病狗狗”的乐队领唱。当时这个乐队正在寻找唱片合约,所以莫尔就带着父亲的相机去了那条购物街,并开始为胡安·曼恩录像,想借此制作一个音乐视频。自由拥抱活动逐渐声名四起:每天有成百上千的购物者停下来,和这个拿着自制标示牌的无名男子拥抱。到了10月,警方听说了这件事,扬言要禁止这个活动。一万个人在请愿书上签名表示支持曼恩,警方不得不做出让步。
莫尔把这些都拍了下来。为了能签到唱片合约,2005年3月,莫尔和他的“生病狗狗”乐队去了洛杉矶。他剪辑了视频,配好音乐,把它作为礼物寄给了远在悉尼的曼恩。曼恩把视频发布到YouTube上,它便在网上快速传播开来,吸引了7000万的点击率。
“制作视频时,我就感觉它会走红,因为它把人们紧密联系起来,这并不常见。”现在莫尔说道,“我花了一晚上完成了视频,做得相当顺畅。”
视频上传到YouTube后,胡安·曼恩成了名人,他的自由拥抱运动也吸引了国际传媒的报道。截至2006年,他已上了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节目,自由拥抱运动也走向世界:在台湾、以色列、意大利、美国、瑞士、挪威、印度、葡萄牙以及英国纷纷涌现出分支。它似乎深得人心。
在费城,社会学教授法耶·阿拉尔德设立了自己的自由拥抱运动分公司,并解释了它深得人心的原因。“自由拥抱运动的成功反映一个事实,即人们越来越老死不相往来。”她说,“不再有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人们结婚越来越晚,生孩子的年龄也越来越大。部分原因是移动设备(电话、互联网、邮件)的盛行,使得电子性互动取代了大部分面对面接触。在个体间相互分离的社会中,自由拥抱运动重新建立起社区意识,让我们有种归属感。”
回头说说YouTube视频,莫尔和他的乐队获得了唱片合约。他们在演出时,开始销售自由拥抱运动的商品——印有胡安·曼恩特制签名的T恤和马克杯。曼恩写了本书,名为《自由拥抱指南》,他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他把地址和手机号码发布在网上,和与他拥抱的任何人一同吃饭。那段时间,一切都棒极了。
但此后一切归于平静。我试图联系胡安·曼恩时,他如同人间蒸发了。我试着在网站、Facebook和微博上给他发送信息。拨打了他发布在网站上的电话号码,但已停机。我联系了他的朋友,没人告诉我他的真名。他们说胡安很长时间没和他们联系了。甚至有人喃喃地说他“疯掉了”,准备住到悉尼南部的冲浪社区。其中有个人给了我另一个电话号码,也打不通。
最后,我在一家纽约的商业新闻网上找到了曼恩2010年的简短采访,他在其中声称西蒙·莫尔在金钱上欺骗了他,让他与“生病狗狗“乐队的同一家经纪公司签约。
“我答应了,因为我把西蒙当成朋友,一定会与我共同分享视频和自由拥抱运动相关商品的销售所得,”曼恩说。按照曼恩的说法,事实并非如此:曼恩称,所有的盈利都进了摩尔和“生病狗狗”乐队成员的腰包。
“不用说了,”曼恩继续道,“我们现在不再是朋友……我从没在他乐队那里得到过一个子儿,更别说经纪人了。”
我将此事向摩尔求证,他的语气明显不自然。“这个话题太敏感,”他在电话中说。“之前,我并没有就此事发表过看法,因为我不想把牌子搞砸了。事实是,我们因为钱的问题闹翻了……胡安因此而情绪失控,并请律师等法律人士介入其中。他成名后就完全变了,我们的友谊也变得一团糟。但我不希望公众关注这些事情,因为自由拥抱运动应该关乎爱,而不是两个人的争吵。”
对于与胡安的决裂,摩尔显得真诚而痛苦。他热爱自由拥抱运动。
“自由拥抱运动与宗教、人种或某个国家的文化无关,”他说。“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喜欢拥抱,无论你有多么伤心。”
“很遗憾,因为这是胡安的事业:他是创造者、发起人。”他叹了口气。“但现在美妙的是它越搞越大,不再局限于任何个人。”
他的话听起来像是在说服自己。然而事实上,自由拥抱的概念已经颇具影响力。如同多年前胡安·曼恩那样,自由拥抱者仍举着标语牌,站在人潮汹涌的街道上。马耶拉·格林曾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她于2010年1月以伦敦为中心,建立了“游击拥抱团”。目前她正在攻读正向心理学硕士学位,热衷于研究肢体接触对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我担心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长大,我们所体验到的正面的、柏拉图式的接触会减少。”当我们和其他志愿者在咖啡厅碰面时,格林如是说,这些志愿者在周四晚上放下了自己的事情,而去拥抱陌生人。格林是一位狂热的、热情奔放的演说家,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富有表现力的手势。给我的感觉是,桌子旁的大部分人已经纯粹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在英国,无论是在工作场所,或是带着孩子,与他人有身体接触会引起道德恐慌,因为担心性骚扰,或是担心教师是恋童癖,”她说,“这一代孩子玩着电子游戏长大,失去了参加正常竞争、建立联盟的机会。”
格林援引心理学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所做的研究为例,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母亲和婴儿如果缺乏亲密接触,可能会导致大脑永久性异常,引发抑郁症、药物滥用、饮食失调和暴力。最近,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发现,灵长类动物用较长的时间互相梳理毛发,以巩固团结、结交朋友和影响其他同伴。
“我认为人类也是如此,”格林解释说,“如果他们遇到与性无关的身体接触,会更容易感到被保护和彼此间的关爱。”
格林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拥抱故事。“我拥抱过一位老人,他的妻子在14年前过世了,这么久以来,他从没被拥抱过,”她回忆说,表情感伤、眼睛湿润。“他站着说了好久,关于他没被拥抱过或是被触碰过的事情,以及我拥抱了他让他觉得好多了……当人们转身说‘谢谢你,我真的很需要抱一抱,’我就想哭。”
人们感觉,经过几十年激进的利己主义和自我推销,类似亲切行为有回归的必要。也许这与经济危机有些联系,也与生活中新近发现的、不需要动用信用卡就能买到的简单事物有关。多年来我们对斗富摆阔顶礼膜拜,在这个时代,人们靠嫁给足球明星或上真人秀节目来博取名声,轻敲鼠标,就能赢得或失去友谊。这些天来,我们从日常的仁爱之举和经验分享中,获得了更多快乐。
至少,艺术家迈克尔·兰迪近期做的项目与此有关,这个项目叫做“善举”,在这个项目中,他邀请市民将自己在伦敦乘地铁时看到的或参与的善行上传至网上。
“每个人都像管子上的气泡一样,生活在封闭的自我空间里,”当我们在英国国家美术馆里喝咖啡的时候,他解释道。“他们有的在看报,有的在听MP3,每个人都相互隔绝,避免目光接触。这仿佛是在城市生存之道的一部分,然而,我得到的反响让人吃惊。有时,我们觉得人人为己,但事实并非如此。”
兰迪收到了无数的故事:失恋后哭泣的女人得到微笑或是令人安慰的拥抱;好心人折了纸鹤,放在看似孤单的人的腿上;陌生人帮忙搬运沉重行李,诸如此类。
“我对自己和他人间的情感桥梁很感兴趣,”兰迪说。“有时,有人做了好事,人生得到了升华,因为你将自己的感情和完全陌生的人融合在了一起。”
回到卡尔纳比街,我也努力加快了将自己的情感与陌生人融合的步伐。有些人从游击拥抱者的身边走过时,眼神里带着防备,这无可厚非。其他人则不同,很多二十多岁的女性立即上前拥抱我,无需我多做解释。少数店员也会在抽烟休息时从店里溜出来奉上拥抱。一位脖子上挂着相机的比利时游客告诉我,这种温暖人心的举动多多益善。我还分别得到了九岁男孩、退休老人的拥抱。还有一位法国奥林匹克拳击队队员也与我拥抱,他告诉我他正在为输掉了比赛而难过。每个简单的拥抱都能让我露出微笑。我对这件事的喜爱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当我站在这里:拥抱素不相识的人,而且,可能也不会再见到他们,我突然想到一个很讽刺的事实:这项建立在免费肢体动作的亲密活动本该因为两位创办人的金钱纠纷而消失殆尽,然而,它却幸存了下来。但也许这并不打紧。如同很多好创意一样,自由拥抱运动势头正健。毕竟,本该有更多人参与,而不仅限于胡安·曼恩。
“你卖什么?”他问。
“不卖什么,”我解释道,“只是给人们提供拥抱,免费的。”
那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好似在质疑眼前所见的情景。我张开双臂,温情脉脉,神情如母亲般慈爱。记得团队协调员在拥抱前的通气会上告诫过:微笑,但别笑过了,免得看上去像神经病,如果别人不愿意抱你,也别生气。我等待着。那人看起来不太自然,有点尴尬,然后,出乎意料地,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他拥抱了我。虽然之前我一直暗自担心必须与各种有卫生问题的陌生人亲密接触,但是我发现这种感觉真美妙。短暂地拥抱一下彼此,然后放开。我们对彼此微笑,然后我看着他继续走自己的路。我喜欢想象他的步伐有种前所未有的轻快,不过,也许他只是想尽快离开那个举着“自由拥抱”牌子的疯女人吧。
为什么我要去街上拥抱路人呢?这是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8年前一位来自悉尼的男子为了拉近人们的距离,发起了自由拥抱运动;这个主意如何引起全世界关注,使他因此走红;他打算传播自由关爱,却因痛苦的金钱纠纷而告终;最终,良好意愿如何化为泡影。
2004年6月,一位化名胡安·曼恩的澳洲男子在当地购物中心献出“自由拥抱”。在这之前,曼恩的个人生活却一度遭遇危机:父母离婚了,未婚妻也跟他解除了婚约。他意识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隔离,人际交流的需要已被忽略。曼恩认为,人们正处在一种以电脑为媒介的文化中,大家通过“我的空间(美国在线社交网站)”交友,家庭正逐渐瓦解。过去,对个人而言,小规模的本地社区是整体;而现在,人们追求的是天各一方的独居生活。
曼恩亲手制作了标示牌来宣传“自由拥抱”。他去了位于悉尼市中心的皮特购物街,在那里孤独地站了长达15分钟之后,才有位老太太怜悯地给了他一个拥抱。她直言不讳地说她的狗刚刚死掉,这个拥抱让她感觉好多了。不久,曼恩每隔几秒就会拥抱一次。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手写标示牌加入曼恩的行列。
西蒙·莫尔就是其中之一。
“我曾经有份工作就是举个牌子为鞋子作宣传”,莫尔在洛杉矶的家里对我说。“有一天我看到这个家伙提供自由拥抱,觉得这想法很棒,于是我就和他攀谈起来。”
莫尔闲的时候会写歌,而且他是“生病狗狗”的乐队领唱。当时这个乐队正在寻找唱片合约,所以莫尔就带着父亲的相机去了那条购物街,并开始为胡安·曼恩录像,想借此制作一个音乐视频。自由拥抱活动逐渐声名四起:每天有成百上千的购物者停下来,和这个拿着自制标示牌的无名男子拥抱。到了10月,警方听说了这件事,扬言要禁止这个活动。一万个人在请愿书上签名表示支持曼恩,警方不得不做出让步。
莫尔把这些都拍了下来。为了能签到唱片合约,2005年3月,莫尔和他的“生病狗狗”乐队去了洛杉矶。他剪辑了视频,配好音乐,把它作为礼物寄给了远在悉尼的曼恩。曼恩把视频发布到YouTube上,它便在网上快速传播开来,吸引了7000万的点击率。
“制作视频时,我就感觉它会走红,因为它把人们紧密联系起来,这并不常见。”现在莫尔说道,“我花了一晚上完成了视频,做得相当顺畅。”
视频上传到YouTube后,胡安·曼恩成了名人,他的自由拥抱运动也吸引了国际传媒的报道。截至2006年,他已上了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节目,自由拥抱运动也走向世界:在台湾、以色列、意大利、美国、瑞士、挪威、印度、葡萄牙以及英国纷纷涌现出分支。它似乎深得人心。
在费城,社会学教授法耶·阿拉尔德设立了自己的自由拥抱运动分公司,并解释了它深得人心的原因。“自由拥抱运动的成功反映一个事实,即人们越来越老死不相往来。”她说,“不再有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人们结婚越来越晚,生孩子的年龄也越来越大。部分原因是移动设备(电话、互联网、邮件)的盛行,使得电子性互动取代了大部分面对面接触。在个体间相互分离的社会中,自由拥抱运动重新建立起社区意识,让我们有种归属感。”
回头说说YouTube视频,莫尔和他的乐队获得了唱片合约。他们在演出时,开始销售自由拥抱运动的商品——印有胡安·曼恩特制签名的T恤和马克杯。曼恩写了本书,名为《自由拥抱指南》,他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他把地址和手机号码发布在网上,和与他拥抱的任何人一同吃饭。那段时间,一切都棒极了。
但此后一切归于平静。我试图联系胡安·曼恩时,他如同人间蒸发了。我试着在网站、Facebook和微博上给他发送信息。拨打了他发布在网站上的电话号码,但已停机。我联系了他的朋友,没人告诉我他的真名。他们说胡安很长时间没和他们联系了。甚至有人喃喃地说他“疯掉了”,准备住到悉尼南部的冲浪社区。其中有个人给了我另一个电话号码,也打不通。
最后,我在一家纽约的商业新闻网上找到了曼恩2010年的简短采访,他在其中声称西蒙·莫尔在金钱上欺骗了他,让他与“生病狗狗“乐队的同一家经纪公司签约。
“我答应了,因为我把西蒙当成朋友,一定会与我共同分享视频和自由拥抱运动相关商品的销售所得,”曼恩说。按照曼恩的说法,事实并非如此:曼恩称,所有的盈利都进了摩尔和“生病狗狗”乐队成员的腰包。
“不用说了,”曼恩继续道,“我们现在不再是朋友……我从没在他乐队那里得到过一个子儿,更别说经纪人了。”
我将此事向摩尔求证,他的语气明显不自然。“这个话题太敏感,”他在电话中说。“之前,我并没有就此事发表过看法,因为我不想把牌子搞砸了。事实是,我们因为钱的问题闹翻了……胡安因此而情绪失控,并请律师等法律人士介入其中。他成名后就完全变了,我们的友谊也变得一团糟。但我不希望公众关注这些事情,因为自由拥抱运动应该关乎爱,而不是两个人的争吵。”
对于与胡安的决裂,摩尔显得真诚而痛苦。他热爱自由拥抱运动。
“自由拥抱运动与宗教、人种或某个国家的文化无关,”他说。“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喜欢拥抱,无论你有多么伤心。”
“很遗憾,因为这是胡安的事业:他是创造者、发起人。”他叹了口气。“但现在美妙的是它越搞越大,不再局限于任何个人。”
他的话听起来像是在说服自己。然而事实上,自由拥抱的概念已经颇具影响力。如同多年前胡安·曼恩那样,自由拥抱者仍举着标语牌,站在人潮汹涌的街道上。马耶拉·格林曾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她于2010年1月以伦敦为中心,建立了“游击拥抱团”。目前她正在攻读正向心理学硕士学位,热衷于研究肢体接触对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我担心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长大,我们所体验到的正面的、柏拉图式的接触会减少。”当我们和其他志愿者在咖啡厅碰面时,格林如是说,这些志愿者在周四晚上放下了自己的事情,而去拥抱陌生人。格林是一位狂热的、热情奔放的演说家,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富有表现力的手势。给我的感觉是,桌子旁的大部分人已经纯粹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在英国,无论是在工作场所,或是带着孩子,与他人有身体接触会引起道德恐慌,因为担心性骚扰,或是担心教师是恋童癖,”她说,“这一代孩子玩着电子游戏长大,失去了参加正常竞争、建立联盟的机会。”
格林援引心理学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所做的研究为例,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母亲和婴儿如果缺乏亲密接触,可能会导致大脑永久性异常,引发抑郁症、药物滥用、饮食失调和暴力。最近,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发现,灵长类动物用较长的时间互相梳理毛发,以巩固团结、结交朋友和影响其他同伴。
“我认为人类也是如此,”格林解释说,“如果他们遇到与性无关的身体接触,会更容易感到被保护和彼此间的关爱。”
格林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拥抱故事。“我拥抱过一位老人,他的妻子在14年前过世了,这么久以来,他从没被拥抱过,”她回忆说,表情感伤、眼睛湿润。“他站着说了好久,关于他没被拥抱过或是被触碰过的事情,以及我拥抱了他让他觉得好多了……当人们转身说‘谢谢你,我真的很需要抱一抱,’我就想哭。”
人们感觉,经过几十年激进的利己主义和自我推销,类似亲切行为有回归的必要。也许这与经济危机有些联系,也与生活中新近发现的、不需要动用信用卡就能买到的简单事物有关。多年来我们对斗富摆阔顶礼膜拜,在这个时代,人们靠嫁给足球明星或上真人秀节目来博取名声,轻敲鼠标,就能赢得或失去友谊。这些天来,我们从日常的仁爱之举和经验分享中,获得了更多快乐。
至少,艺术家迈克尔·兰迪近期做的项目与此有关,这个项目叫做“善举”,在这个项目中,他邀请市民将自己在伦敦乘地铁时看到的或参与的善行上传至网上。
“每个人都像管子上的气泡一样,生活在封闭的自我空间里,”当我们在英国国家美术馆里喝咖啡的时候,他解释道。“他们有的在看报,有的在听MP3,每个人都相互隔绝,避免目光接触。这仿佛是在城市生存之道的一部分,然而,我得到的反响让人吃惊。有时,我们觉得人人为己,但事实并非如此。”
兰迪收到了无数的故事:失恋后哭泣的女人得到微笑或是令人安慰的拥抱;好心人折了纸鹤,放在看似孤单的人的腿上;陌生人帮忙搬运沉重行李,诸如此类。
“我对自己和他人间的情感桥梁很感兴趣,”兰迪说。“有时,有人做了好事,人生得到了升华,因为你将自己的感情和完全陌生的人融合在了一起。”
回到卡尔纳比街,我也努力加快了将自己的情感与陌生人融合的步伐。有些人从游击拥抱者的身边走过时,眼神里带着防备,这无可厚非。其他人则不同,很多二十多岁的女性立即上前拥抱我,无需我多做解释。少数店员也会在抽烟休息时从店里溜出来奉上拥抱。一位脖子上挂着相机的比利时游客告诉我,这种温暖人心的举动多多益善。我还分别得到了九岁男孩、退休老人的拥抱。还有一位法国奥林匹克拳击队队员也与我拥抱,他告诉我他正在为输掉了比赛而难过。每个简单的拥抱都能让我露出微笑。我对这件事的喜爱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当我站在这里:拥抱素不相识的人,而且,可能也不会再见到他们,我突然想到一个很讽刺的事实:这项建立在免费肢体动作的亲密活动本该因为两位创办人的金钱纠纷而消失殆尽,然而,它却幸存了下来。但也许这并不打紧。如同很多好创意一样,自由拥抱运动势头正健。毕竟,本该有更多人参与,而不仅限于胡安·曼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