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眼中的布波一族
2013-11-1 10:41:28 来源:slate.fr 我要评论()
自从美国评论作者David Brooks在2000年发表《天堂里的布波族》,又译为《布波族》,这一词在法国掀起一股热潮并持续不退。Brooks在他的书中所描写的布波族是一群有着“混合了60年代的叛逆精神与80年代的事业成功的共同伦理”的美国人。
在2000年,《解放报》记者Annick Rivoire在一篇重要的文章中提到这一名词,在法国是首次,并自此成为流行的新闻用语,继而成为简称。
到了2013年,我们相信地球人都听说过布波。我们了解他们的品味:在下午进行复古的物物交换,推行再城市化的平民街区以及苹果公司的全线产品……
然而这个词越流行,它所包含的意义就越大和越模糊。大家都还可以回想起在某一个讨论中这一概念可以转化为非常不同的现实或态度。因为自从这个名词风靡一时后,用法一直在演变而布波似乎可以是任何人,除了我们自己。在2013年2月份当Marine Le Pen把NKM称作“左派布波”时,情况出现转变。布波从此变成一种在政治意味上的贬义词。
YouGov公司为Slate.fr所进行的深具代表性民调于10月4日-6日通过网络完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从反馈回来的意见中了解与其说不可捉摸,还不如说无处不在的布波到底是什么。下面是主要的结果。
舆论中的布波:“有钱的”和“脱离现实的”家伙
布波首先和他的收入联系在一起:他被近1/3受访者(32%)认为是“有钱人”及“过分花哨”(33%)。人们在说到与布波相关的词汇时一些负面的形容词马上出现,例如“脱离现实的”(32%)和“伪善的”(28%)。
受访者认为最能描述布波族的字:bourgeois有产阶级,riches有钱人,snobs赶时髦的,boteme放荡不羁的……
撇除“有产阶级”,受访者认为最能描述布波族的字:放荡不羁的,有钱人,赶时髦的……
撇除“有产阶级”和“放荡不羁的”,受访者认为最能描述布波族的字:有钱人,赶时髦的,富裕的,环保的,左派的……
在职业分类中,被认为最布波的,不出意料之外,依次为艺术家(有38%的受访者认同),大学老师(20%),接着是记者(19%)。建筑师和美图设计师紧随其后。
关于政治方面,受访者眼中的布波族还是与最初的定义相一致:1960年代自由风尚的继承者,坚持“文化的支持者”(24%)和“个人解放”(18%),但第一位依然是“环保主义”(有31%的受访者)-相对最新的政治现象。另外毫不意外地发现“减少债务”(3%)和“支持困难工业”(1%)被排在最后。
布波族或是吃鱼子酱的左派人士?
更出人意表的是,布波族知名人士的排名与某些普遍认知背道而驰。诚然,只有22%的受访者认同Jean-Pierre Pernault是布波族,最有趣的是Jack Lang在布波族政治领军人物中占了绝对地位(有46%的人如此认为),而Bernard Henri-Levy则排在所有知名人士的首位有46%的人(除了政治以外)认为他确实是布波族。
作为与这一名词同期诞生的纯粹布波族,象是Lou Doillon,Zaz,Benabar或Vincent Delerm只排在较后的名次。同样,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布波文化类里Sartre(作家)排在Houellebecq(作家)后面或电子音乐被杂志《新观察家》超前(20%,当代艺术类的倒数第二)。
法国人似乎还停留在“吃鱼子酱的左派人士”概念上,早期的布波族一词,是用于描述1980年代亲密特朗派的政治文化精英分子,BHL和Jack Lang正是属于那一代人中的代表人物-与Zaz是完全不同类!
不需要在大杂烩或萨科齐的曲解中探寻过多,他在2012年继任选举时,开始抨击“圣日耳曼大道上的布波族”。这位卸任的总统接着瞄准“所有那些爱教训人的,吃着鱼子酱的左派人士,那些住在圣日耳曼大道(巴黎左岸)上品行端正的左派人士,那些把小孩送进私立学校的人”。我们发现这个词慢慢变成法国右翼的一个经典。他口中的这些“布波族”在第一轮投票中让他取得压倒性的45.1%票数!
布波族必定有钱:曲解
这种曲解或许是来自于美国的布波族概念。Brooks在他的文章描写克林顿夫妇“带着波希米亚式的理想与资产阶级的野心进驻白宫”,典型的美国式布波族。1990年代掌权的一代,或许是稍逊于1980年代的前布波族,那是左派光荣史上伟大的一刻。
因此,今天的布波变成为一个阶级的代名词,这个群体与当初这个名词诞生时相比更为人数众多。“布波族的某些特征在调查中现显出来,象是“过分花哨”或“有钱人”,说明这个词终于变成精英的形式多变又含糊不清的同义词-几乎不管其文化的“正统性””,在YouGov公司负责政治及社会调查的SuzanneTer-Minassian写到。
让我们回想一下Brooks那本书的副标题,“一个新的上层阶级以及它是如何出现的”,相反地它强调了文凭和文化资本的重要性,因为他在书中把布波族描写为来自于知识和信息类公司的精英,与传统的有产阶级“WASP(美国社会中享有特权的中上层白人)”完全相反。对成功尤其是金钱的漠不关心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这些在YouGov公司关于布波族相关价值的调查中我们完全没有发现。
据Suzanne Ter-Minassian所说,“根据调查意见,风格似乎比文化资本更能定义布波族。布波族还远不足以构成布迪厄式的强强理想模式(强大的文化资本和强大的经济资本),只有8%的受访者选择了教养水平,而富裕和过分花哨在这项定义中被认为更为中肯”。
最后,我们由此推断,在舆论眼中的布波族似乎代表了某一类人,他戴着书卷气的矩形眼镜却不一定能理解关于城市更新的论文,比起环保旅游更倾向于在Cap-Ferret度假……总的来说,社会学上的某种诈欺!
在2000年,《解放报》记者Annick Rivoire在一篇重要的文章中提到这一名词,在法国是首次,并自此成为流行的新闻用语,继而成为简称。
到了2013年,我们相信地球人都听说过布波。我们了解他们的品味:在下午进行复古的物物交换,推行再城市化的平民街区以及苹果公司的全线产品……
然而这个词越流行,它所包含的意义就越大和越模糊。大家都还可以回想起在某一个讨论中这一概念可以转化为非常不同的现实或态度。因为自从这个名词风靡一时后,用法一直在演变而布波似乎可以是任何人,除了我们自己。在2013年2月份当Marine Le Pen把NKM称作“左派布波”时,情况出现转变。布波从此变成一种在政治意味上的贬义词。
YouGov公司为Slate.fr所进行的深具代表性民调于10月4日-6日通过网络完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从反馈回来的意见中了解与其说不可捉摸,还不如说无处不在的布波到底是什么。下面是主要的结果。
舆论中的布波:“有钱的”和“脱离现实的”家伙
布波首先和他的收入联系在一起:他被近1/3受访者(32%)认为是“有钱人”及“过分花哨”(33%)。人们在说到与布波相关的词汇时一些负面的形容词马上出现,例如“脱离现实的”(32%)和“伪善的”(28%)。
受访者认为最能描述布波族的字:bourgeois有产阶级,riches有钱人,snobs赶时髦的,boteme放荡不羁的……
撇除“有产阶级”,受访者认为最能描述布波族的字:放荡不羁的,有钱人,赶时髦的……
撇除“有产阶级”和“放荡不羁的”,受访者认为最能描述布波族的字:有钱人,赶时髦的,富裕的,环保的,左派的……
在职业分类中,被认为最布波的,不出意料之外,依次为艺术家(有38%的受访者认同),大学老师(20%),接着是记者(19%)。建筑师和美图设计师紧随其后。
关于政治方面,受访者眼中的布波族还是与最初的定义相一致:1960年代自由风尚的继承者,坚持“文化的支持者”(24%)和“个人解放”(18%),但第一位依然是“环保主义”(有31%的受访者)-相对最新的政治现象。另外毫不意外地发现“减少债务”(3%)和“支持困难工业”(1%)被排在最后。
布波族或是吃鱼子酱的左派人士?
更出人意表的是,布波族知名人士的排名与某些普遍认知背道而驰。诚然,只有22%的受访者认同Jean-Pierre Pernault是布波族,最有趣的是Jack Lang在布波族政治领军人物中占了绝对地位(有46%的人如此认为),而Bernard Henri-Levy则排在所有知名人士的首位有46%的人(除了政治以外)认为他确实是布波族。
作为与这一名词同期诞生的纯粹布波族,象是Lou Doillon,Zaz,Benabar或Vincent Delerm只排在较后的名次。同样,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布波文化类里Sartre(作家)排在Houellebecq(作家)后面或电子音乐被杂志《新观察家》超前(20%,当代艺术类的倒数第二)。
法国人似乎还停留在“吃鱼子酱的左派人士”概念上,早期的布波族一词,是用于描述1980年代亲密特朗派的政治文化精英分子,BHL和Jack Lang正是属于那一代人中的代表人物-与Zaz是完全不同类!
不需要在大杂烩或萨科齐的曲解中探寻过多,他在2012年继任选举时,开始抨击“圣日耳曼大道上的布波族”。这位卸任的总统接着瞄准“所有那些爱教训人的,吃着鱼子酱的左派人士,那些住在圣日耳曼大道(巴黎左岸)上品行端正的左派人士,那些把小孩送进私立学校的人”。我们发现这个词慢慢变成法国右翼的一个经典。他口中的这些“布波族”在第一轮投票中让他取得压倒性的45.1%票数!
布波族必定有钱:曲解
这种曲解或许是来自于美国的布波族概念。Brooks在他的文章描写克林顿夫妇“带着波希米亚式的理想与资产阶级的野心进驻白宫”,典型的美国式布波族。1990年代掌权的一代,或许是稍逊于1980年代的前布波族,那是左派光荣史上伟大的一刻。
因此,今天的布波变成为一个阶级的代名词,这个群体与当初这个名词诞生时相比更为人数众多。“布波族的某些特征在调查中现显出来,象是“过分花哨”或“有钱人”,说明这个词终于变成精英的形式多变又含糊不清的同义词-几乎不管其文化的“正统性””,在YouGov公司负责政治及社会调查的SuzanneTer-Minassian写到。
让我们回想一下Brooks那本书的副标题,“一个新的上层阶级以及它是如何出现的”,相反地它强调了文凭和文化资本的重要性,因为他在书中把布波族描写为来自于知识和信息类公司的精英,与传统的有产阶级“WASP(美国社会中享有特权的中上层白人)”完全相反。对成功尤其是金钱的漠不关心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这些在YouGov公司关于布波族相关价值的调查中我们完全没有发现。
据Suzanne Ter-Minassian所说,“根据调查意见,风格似乎比文化资本更能定义布波族。布波族还远不足以构成布迪厄式的强强理想模式(强大的文化资本和强大的经济资本),只有8%的受访者选择了教养水平,而富裕和过分花哨在这项定义中被认为更为中肯”。
最后,我们由此推断,在舆论眼中的布波族似乎代表了某一类人,他戴着书卷气的矩形眼镜却不一定能理解关于城市更新的论文,比起环保旅游更倾向于在Cap-Ferret度假……总的来说,社会学上的某种诈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