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论坛 >> 正文
《潜伏》是当前文艺的一面镜子
2009-8-25 10:03:34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电视剧《潜伏》热播之后,一些观众还在谈论,热议,教授、作家、影评家也做客央视。听说以后的什么节目还要链接《潜伏》。我颇不以为然。

1946年到1949年这一段历史的“地下战场”,远比《潜伏》中的要错综复杂,斗争更艰苦、更血腥、更惊心,谍报英雄更智谋、更勇敢、更个性。这些历史我们并不陌生。革命的谍报生涯,从中央成立特科惩处叛徒顾顺章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粉碎国民党特务破坏国庆大典,历史不长也不短,从谍报人员的素质、数量、训练、器械、活动层次范围,有别于欧洲“二战”时的谍报战场。英国对德国“恩尼格”密码的破译,启动了“一战”时期的班底,优选了大量的先进科技,派遣最优秀的特工人员深入敌后,最出色的专家参与到军事科研之中,可谓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但是英美的“谍报电影”,为了惊险、新奇、效应,远远胜过实际,把电影艺术更多投入在场面烘托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容易拉近与真实的距离,容易感染观众。李察·波顿和伊斯特伍德主演的电影《雪岭雄鹰》,谍海纷乱如麻,能把人看晕,醒过来还不明白谍报的奥秘。实际上中国的谍报电影,要远远落后于谍报战场,而《潜伏》里最起码的谍报常识,谍报人员,受了“公案电影”的影响,显得单纯。电影艺术要蕴含历史真理,战争的胜败,由双方一切因素组合的物质力量而决定,不由区区一两个情报,中统军统,猖獗如锦衣卫,最后还不是随着大气候作鸟兽散?现在,影视表现出当时的谍报人员渗透台湾孤岛,不知真假,也属于机密,影视不宜过分宣扬我方如何渗入敌方。

据评,《潜伏》中经典之一的镜头是“余则成学鸡叫”。其实,这个镜头是失败的:谍报人员绝对不可以如此!一个草头百姓都会看出蹊跷,何况周围军警宪特?我们在现代世界谍报史上哪里看见过一个神经病一样的谍报人员?

当然,轻易不出现《潜伏》这样的好剧,不能轻易否定。它基本是好的,好在哪里呢?首先是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其次剧情和人物形象不蔓不枝,再次,算是对电视剧创作的一次成功的突破吧:反映了真实的人性,比《保密局的枪声》、《永不消失的电波》多了生活气息。再无他,仅此而已。但人们为什么这么热衷谈论《潜伏》呢?可能是“那点人性、那点智谋”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实则折射出当前文艺的空乏虚浮,因为没有更好的作品呀。正如梁晓声道:“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中国之当代文化,不经意间就变得这样了——娇滴滴,嗲兮兮,甜丝丝,轻飘飘,黏黏糊糊的一团。” (丁皎年)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