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一部电影
2011-6-28 14:06:53 来源:凤凰专栏 我要评论()
《建党伟业》正在放映中,从启事来看,票房超过《让子弹飞》和《阿凡达》,弹指一挥间的事,不拿到8亿票房,导演都不好意思说献礼。看来走进新时代,那句老话得改改了,礼重情义才会重。
不少人对这部电影进行了超级复杂的解读,不到8亿不下架惹怒了观众和同行,汤唯镜头被剪也闹出了好大的风波,让《建党伟业》还没出世就背上了骂名。其实也可以不这样,撇去各种红色背景和政治花边,假定《建党伟业》只是一部电影,也是可以看出许多门道的。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献礼片,但它也是一部励志片,一部青春片,你甚至可以把它当《七剑》之类的武侠片来解读,因为他们有着共通的武侠精神和激越情怀。就是连故事的套路,也和我们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这部电影的海报可以这样写:清朝末年,皇帝专制昏庸,奸党横行,百姓民不聊生,各地烽烟四起,一群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怀抱着解民于倒悬的理想,揭竿而起反抗清廷,经历无数牺牲,终于推翻反动政府,百姓迎来美好生活。
当年参加中共一大的13个人,有流血牺牲,有叛变易节,有分道扬镳,也有患难与共。中共的第一代,确实是一群为了理想可以慷慨赴死的青年,而他们的故事之曲折传奇,绝对不下于我国的古代名剧《十三太保》,即使单纯拍这几个人,也能拍出一部能卖出票房的青春励志片。
所以,我一直建议被生活折磨得萎缩不堪的年轻人,他们应该走进电影院,去缅怀一下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唤回自己沉睡的理想主义之梦。
我坐在电影院里,安静地看了这部电影,直到最后的演职员表放完。从电影的角度,以及历史的角度,有几点小感想。
我发现,港台演员的气质更适合民国,王力宏清澈,张震端方,梁家辉儒雅,演小凤仙那位眼睛有异彩,而吴彦祖饰演的胡适,眼神清亮,举止脱俗,简直如胡适博士“音容宛在”,令人赞赏。反观内地演员,除了几个老戏骨,靠演技和气场撑了些场子,演宋庆龄的董洁拘谨,杨开慧造作,军阀猥琐不堪,其他人物也都灰蒙蒙,像落了尘土,看不出神韵来。只有陈坤很不错,饰演周恩来虽是惊鸿一瞥,但气质上佳,令人难忘。
气质这个问题,不是这个小篇幅可以讨论的,但内地经过几代人的文化蒙昧,传统文化几乎荡然,今人脸生一幅凶相,眼中多是欲火炎炎,已经演不了民国人物了,悲之。其实,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是新旧文化兼备,本也应是一幅民国范儿,结果在电影里大多歇斯底里,与北洋和民国要人的宽容谦和相比,反倒落了下乘,这是今日的导演们没有见识,以为那时的共产党就是那副样子,这就是以己推人了。而北洋军阀赳赳武夫,个顶个是狠角色,本应顾盼自雄,结果被一群气质不堪的相声小品演员给毁了。黎元洪那是有底蕴也有底线的人,“大总统指到那里,臣就打到哪里”这样的话,实在把人家给丑化了。
《建党伟业》里的毛泽东被刻画得不算成功,走的还是高大全的路子,毛泽东一个狂放不羁的热血青年,本应有更多人性化的细节,结果看上去还是伟光正了。比如在北大,毛泽东是内心受过伤的,五四领袖罗家伦、傅斯年他们在北大图书馆开会,毛趋前想参加讨论,结果没人搭理。毛后来伤感地对斯诺说:“我试图同他们谈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讲南方方言的图书管理员要说些什么。”这种心结,也许就影响着毛今后对知识人的看法,如果带上一笔,是很精彩的。
罗家伦傅斯年张国焘是正牌的学生领袖,但在电影里,罗家伦一闪而过,傅斯年我没看见,张国焘倒戏份不少,邓中夏也浓墨重彩了一下。
能感觉出来,黄建新和年轻编剧们在很努力地表达一些东西,这些“私货”在影片里一闪而过,却让我有点温暖,也有点欣慰,有一种对影片创作者同情之理解。如北洋政府对学生运动,梁漱溟对学生运动,胡适对学生运动,辜鸿铭对学生运动,都有独立的态度,不同于正史。还如周恩来天津被捕时的细节,当局对学生要求一概照允,还请学生们出去下馆子。导演借《建党伟业》这部大戏,小小地普及了北洋军阀时期那一段历史。心领了。(作者:潘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