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论坛 >> 正文
人类的黄昏Comments
2012-3-7 11:14:23    来源:科幻世界论坛    我要评论(
 
  每个人都想有个像机器猫那样的伙伴,但是没有人希望有个《终结者》或者《明日之后》那样的未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各国代表争论不休,但是最少有一个共识:如果不再做出努力,人类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
  
  无论是极端气候增加、旱灾和水灾更频繁、海水水位升高,都会让人类面临相当大的威胁。这些威胁显而易见且来势汹汹,除了现在开始努力避免之外,我们并无他法。地球并不会因为人类的意愿而修改自己遵循的自然规律,毕竟人类之于地球就如其他生物对地球的意义一样——也就是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人类却非如此。如果地球上再没有人类生存,世界也就不再有意义。
  
  而人类毁灭的方式,可能有很多种;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方式。与过去相比,我们今天的世界有了各种各样的危险,其中许多是在一个世纪前还完全无法想象的。除了隐藏在宇宙间那些我们还不够了解的奥秘之外,我们也越来越不理解自己创造出的工具。技术裹挟着我们在单行道上飞驰,然而我们却找不到刹车在哪里。更快、更高、更强,这不仅仅是一句奥林匹克宣言,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罗伯特·索耶在《计算中的上帝》中,提出了一种可能性,来解释为什么使用射电望远镜寻找外星人总会失败。他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看起来每个智慧种族在掌握了原子能技术后,要么短时间内自我毁灭,要么在差不多一百五十年左右‘跃升’了自己。”这里的“跃升”,是指他们把自己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中,从而结束了做为需要肉体的生物的历史——一种主动的《黑客帝国》方式。
  
  的确,在上个世纪末,当索耶写下《计算中的上帝》时,核战争是人类最方便的自我毁灭方式。然而在最近十年来,人们发展出了更多的技术,而且其中的一些可能会带来极大的风险。核战争的阴云似乎已经飘离了天空,但是更多的乌云却开始出现在地平线上。
  
  世界的烦恼
  
  如果搜索“世界毁灭”的话,在诸多娱乐新闻之间会找到一些类似排行榜的网页,列出的危险从小行星撞击到转基因作物等等不一而足。有些网页还会煞有介事地分析这些历史上最大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就像要办一场颁奖礼一样。
  
  如果把这些网页按时间排序,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结果:时间越早的网页,越关注于自然界的巨大灾难,而时间越晚的网页则越关注人工制造的末日。排行榜上的灾难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其排名几乎每年都会有变化。
  
  不过这并不能当成证据。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未来,对于未发生的事情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揣测,我们并不能将这些排行榜当成一个足够可信的信息来源。然而,这毕竟提供了一种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的假设,告诉我们也许人类面临来自自身的威胁远比外界的威胁更大。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的说法,我们已经听得太多,足以让人耳朵起茧。而在我们技术发展的历史上,却总是上演着一幕一幕发明、发现危害、使用新的发明来消除危害、发现新的危害这样循环往复的戏码。唯一的问题是,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留给人们用来弥补错误的时间越来越少。曾经被视为最好制冷剂的氟利昂把臭氧层捅出了一个大洞,高效杀虫剂DDT成了小动物们的致命杀手,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事故杀死了数千人,将附近的普里皮亚特镇这个五万人的家园变成了一座死城,让三十万人背井离乡。有些技术会在造成巨大危害之后才被人们意识到,也许终于有一天我们来不及改正我们所犯的错,就此干净利落地消失,让自然慢慢地夺回曾经被人类所占据的地球。
  
  2000年8月,时任升阳微系统公司(SunMicrosystems)首席科学家的比尔·乔伊(BillJoy)在《连线》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在这篇名为《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人类》的雄辩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看来有些惊悚的观点:随着机器人技术、基因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在成为濒危物种。
  
  比尔·乔伊是位传奇人物,他是升阳微系统公司的创始者之一,也是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网络时代的爱迪生”的罕见天才。他对计算机、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和对技术惊人的洞察力,让人们对他的观点不能轻易置之不理。他认为,也许人类正在制造一些新的物种,它们更聪明、更有力量、速度更快,人类将无法与之对抗,只能像那些被外来物种侵占了资源的本地物种一样,渐渐凋零、死亡,然后消失。
  
  不过幸好,所有一切关于未来的可能性,都仅仅是可能而已。
  
  荆棘
  
  “纳米”是一个有魔力的词,其魔力大到让许多产品的标签上都会挂上它,似乎这样就会帮助这款产品卖得更好——虽然实际上,这些产品可能和纳米技术一点关系都没有。
  
  将一米等分成十亿份,每一份就是一纳米。在纳米级这样数十到数百个原子的直径的尺度上,物质的性质会发生神奇的改变。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几秒钟就可以充好电的手机电池、可以自我清洁的墙面漆、可能用来制造太空电梯的高强度轻型材料,都可能是利用了纳米技术的产物。
  
  到2009年8月,世界上已经有了一千多种使用纳米材料的产品,是2005年的近二十倍。今天的网球拍、防晒霜、甚至绷带中,都可能添加了某些纳米材料。在乐观的估计下,这一新兴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千亿美元级别,并且有望在未来五年内突破万亿美元。
  
  但是,人们对于纳米材料可能带来的危害还没有太多了解。在纳米尺度上材料的新性质会给生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目前并无定论。有人担心纳米材料因为其过于细小,将会相当容易散布在空气和水中,如果被人体吸收,它将会在人体内到处漫游,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
  
  2009年9月的《欧洲呼吸病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来自中国的论文。论文作者认为,纳米颗粒可能是导致北京一个印刷厂七位女工肺损伤、其中两位死亡的元凶,因为在这些病人的肺部发现大量直径30纳米的颗粒。
  
  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些科学家认为,那些印刷女工的工作环境很恶劣、通风很差、而且也没有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是纳米颗粒而导致她们的悲剧,还是其他的原因——例如他们工作环境中的有机烟雾、接触的化学品或者其他有危险的物质——目前还很难说。
  
  科学家们对这一问题如此谨慎的原因在于,关于目前纳米材料对人体的危害,掌握的数据依然太少。虽然纳米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但是主要的实验对象通常是小鼠或细胞。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人们发现了多种纳米颗粒可能造成的损害,从通过鼻道聚集到小鼠大脑的嗅觉区、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可能造成严重的肝肾损伤、金纳米颗粒可能会通过母体移至胎儿等等。2009年的一项研究还发现,一些纳米颗粒会导致细胞的DNA损坏,从而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问题是这些实验还在相当初级的阶段,什么样的纳米材料、以什么样的浓度散布,对人体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目前都是未知数。
  
  在最糟的设想下,这些小东西将会轻松地穿过我们,就像是在身体里种满了荆棘。它们刺穿我们的细胞,影响生理机能,甚至影响遗传物质,引起从慢性炎症到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问题。我们没有阻挡它们的方法——他们只有数亿分之一米。
  
  终极实验
  
  在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刚好看到一则新闻。俄罗斯一颗洲际导弹试射时失控,让挪威的人民看到了一场螺旋状的美丽焰火。幸好这只是一场虚惊,然而它暴露出的问题让我们无法轻松释怀——越复杂的产品,可能出错的环节也就越多。
  
  这可能也是人们对机器人抱有疑虑的原因之一。2007年,有个可怜的家伙被工厂里的机器人弄断了四根肋骨,其原因只是简简单单的机器人程序错误。即使在今天,“机器人三定律”还只不过是科幻小说中的内容,在机器人可以有效识别人和其他生物之前,依然不会实现。而这样的有效识别也许需要机器人具备一定的智能,这可能会隐藏着极大的风险。
  
  然而机器人却正在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2009年《探索》杂志评选出十二种最酷的机器人,从可以表达面部表情的“KOBIAN”,到微型的可以在结肠中漫游以寻找结肠癌早期病变的“蜘蛛药丸”。联系到早已经满地乱跑吞食垃圾的Roomba和快要上市的烹饪机器人,这些机械和电路的混合体将会如同手机一样成为我们的伙伴。
  
  机器人会比手机更危险,不仅因为它们将在体力上远胜过人类,还因为它们很可能通过互联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具有相当于人类智力的机器人成为现实,《终结者》的场景难免会变成现实。这就像如果变形金刚们真的存在,它们也许并不会在意在地球开战时是否会伤到地球人一样。在几个物种竞争同样的资源时,从来都是更有优势的种族获胜,没有理由相信机器人会抱持着善意与人类和平共处——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虽然这样悲观的未来虽然在科幻小说中屡见不鲜,但是却无法阻挡众多企业和机构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这类研究当中。究其原因,也许只能归结到经济动机、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上。机器人技术将会改变做为一个种族的人类数千年的生活方式,人类将不再仅仅是由筋肉、骨骼和血液构成的生物,将不再限于肉体本身的能力。没有谁能够抵抗这样美好的前景,即使当这样鲜美的果实中可能隐藏着坚硬而刺人的核时也是如此。
  
  其实,这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了。越是强大的技术,在带来权力、便利和速度的同时,也越是引发我们内心对失控的、最深层的恐惧。
  
  莱博维茨的赞歌
  
  曾经有过不少“时间胶囊”计划,人们把想留给后代的东西放在密封容器里,埋在安全的地方。也许数十年或者数百年之后它们会被挖出来,让那个时代的人了解我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以及在担心什么和关心什么。有些时间胶囊会保存更久,久到挖出它的人类可能已经没有办法再读出其中的内容,就像我们解读那些失传已久的文字一样。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博士曾经说,如果要留给新人类一句话,他会告诉他们:“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费曼认为,这是物理学的基础。同时他也提出,在物质底层还有大量的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单独操作原子,来制造出惊人的奇迹。在这些奇迹中,纳米机器人无疑是最让人心动的一种。
  
  虽然纳米机器人在目前还只能是实验室中的产物和图纸上的图样,但是人们正在努力将之变成生活必需品。2009年1月,科学家们用蛋白质分子排列出了一种微型引擎,将葡萄糖降解成ATP——三磷酸腺苷,各种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这种引擎将会驱动纳米级别的机器人前进,在血液或者其他组织中清除垃圾、消灭病毒,或者增强人体的机能。而哥伦比亚大学已经开发出了纳米级的微型炸弹,可以用冲击波炸开癌细胞,并且将药物精确注入进去。
  
  这同样又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格局。如果这些只有数百个原子大小的机器失控,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无法预言。虽然这些机器能够带来的损害有限,但是其庞大的数量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特别是在当纳米机器人获得自我复制的能力之后。虽然这种复制在今天来看有点过于神奇,但是历史上众多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千万不能低估人类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我是传奇》中的荒芜的大城市的场景,并非只有病毒、疾病或者某种有副作用的药物可以导致,纳米机器人也有可能。
  
  当一个纳米机器出现在我们的身体中时,我们终于跨过了那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成为如同《垂暮之战》中那种人类和机械的共生体。我们会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敏锐、更强壮、更聪明。然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会是一条铺满荆棘的道路。纳米机器人将会成为人类的伙伴还是敌人,现在依然无法判断。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也只能预言,人类将迎来一个种族的黄昏;在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两字,也许只会存在在即将过时的典籍当中。
  
  在比尔·乔伊那篇《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人类》的结尾部分,他说:“我们不应当对这些危险的知识付出代价,不应当对与之同步增长的灭绝危险视而不见。不顾这一切而去追求永生不死。永生不死,也许是我们最初的乌托邦梦想之一,但肯定不是我们唯一的梦想。”
  
  在拿整个种族的命运做赌注时,更是如此。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