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论坛 >> 正文
“旁证法”窥见王小波
2012-6-20 12:56:52    来源:现代书评    我要评论(
  
  王小平说《我的兄弟王小波》原拟用名《兄弟》,所以讲述王小波故事的同时不免加入关于自己的一些内容,如此的传记写法自有特出之处,显然值得详加探究。以往我们读过的许多人物传记,对传主的心理活动与“密室谈话”有着或精细或泼墨式的描写,令人不禁疑窦丛生:你从何得知?而王小平的写作态度与此迥然,他明晰“窥见别人的胸中世界”之困难(即使是自己的弟弟),于是采取了一种我认为可称为“旁证法”的方式,“我对小波的早年内心世界的把握,只能是建立在行为的蛛丝马迹上的一种朦胧的猜测。这一猜测的结果就是:他和我在内心结构上颇为近似”。自然,“旁证法”之应用范畴十分受限,只是源于作者与传主的特殊亲缘关系方能成就,而也正因如此,这些文字具独特的可读性,因为其难以被替代。
  
  在哥哥的眼中,幼年的王小波既非天赋神异,亦非姥姥和妈妈直呼的“傻波子”,而是一个举止奇特的异类儿童。有一次,姐姐们去幼儿园接小波,老师说:你这个弟弟是不是有毛病呀,你看他在篱笆根底下一蹲老半天,不言不语,呆呆地往外看。哥哥王小平听了心里特别扭,心说你们为什么非得让孩子们凑在一起,没心没肺地乱蹦乱跳,小波喜欢想心事又招谁惹谁了?难道小孩就非得心智简单,像个单纯的傻瓜才算正常?成人站在自己的视角,实质上并未将儿童视为具独特性的个体,而是简陋地平面化,凡是不符合标准的均为“有毛病”,想法子整治之,以图尽数纳入一个满意的模式中。还好,王小波的根性够顽固,再加上那个时代的教育还不如刈草机般厉害,异类儿童的胡思乱想竟还是保留下来了。
  
  在回忆的文字中,王小平是弟弟的同行者,也是小波童年微妙情绪变化的尝试观察与捕捉者,再与小波成年后的写作并置一处,对照之意义不言自明。如住在铁狮子胡同一号的时候,院子正面有一个西洋式的钟楼,孩子们去探险,“当我们顺着木头楼梯一步步往上爬的时候,神异而古怪的气息扑面而来,木头地板在脚下格格作响,以一种怪异方式割裂的空间一层层在眼前展开……怪异的窗户,难以名状的饰物和花纹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沉郁气息……”登钟楼的体验给王小平以极深刻的印象,而日后他在弟弟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里也看到了同样的钟楼情结,那一段关于旧校舍教学楼的描写表明了兄弟之间情绪的连通性。如此同气连枝的投契,证实王小平的“旁证法”在探究一位作家创作来源中,是可生发出极大作用的,有一种微妙的切肤之感。
  
  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顺其自然,作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域,即不局限于对狭小范畴的书写,而是构筑了所处时代的生活史场景。这对于急欲一究王小波创作根底的读者来说,表面是一种暂时疏离,实质上呈现出一位作家成长的时代质地。兄弟俩调皮捣蛋,四处疯跑,抓鱼、放鞭炮、捅马蜂窝、打架、偷枣拔萝卜,却也逃不开事件纷起的大历史,深耕密植、土法炼钢、饿肚子、大字报、红卫兵武斗、上山下乡等,没有谁可以逃过,不过是作为参与者或旁观者的区别罢了。我们看到这些,方能明白王小波思考与写作的源流,他的脱离俗谛,他的怪诞与幽默,他的浪漫与理性,均与其在无望、处处受拘囿的世界中努力争得自由息息相连。在云南插队、山东当农民的经历,让王小波体验了下层百姓的极端困苦与自身的精神危机,让他对这个非理性的社会有了勘破世情的感受,但他并非抱持犬儒的态度,而是于心底埋下以一人之孤力指斥其非的勇气。
  
  王小平并不愿做过度地阐释,他对弟弟的“揣测意会、相互参验”保持在适可而止的程度,客观的陈述与描写不妨并行不悖。他提到自己与小波有两个严重的毛病以至不能在精神上融入革命洪流:一是没心没肺,缺乏强烈的感情,无法随他人在忆苦大会上涕泪滂沱;二是怀疑主义味道太重,喜欢格物致知,从不同角度反复参验,务求万全,很不容易相信一件事情。两兄弟在革命的浪潮中装作若无其事,其实战战兢兢,唯恐哪天露馅。还好,在禁书的时代读书是一桩有意思的事情,小波喜欢读的一种书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翻得烂熟,对顽童的漫游历险心之念之,这种喜欢自由自在的心性直通其日后特立独行、颠覆离俗的写作。而在高考恢复后,小波上了大学,遇到了几位好老师,有些话语对他影响很深,如“知识的传授并不在于其实用,只是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小波得到了一个信念,即知识有本体的价值,人应该超脱实利,从理性角度完善自身。
  
  在匹兹堡,历史学家许倬云和王小波有一段师生之谊,常常提醒小波,对自由的压迫有内在和外在,前者源于欲望,名缰利锁、足以斫丧自由,后者则是群众的压力,时髦风尚,逼得人人向人人看齐。王小波显然对此契合于心,在一生全部的写作中展开对精神奴性嬉笑怒骂地征伐,与奴隶话语及俗套、反智分庭抗礼,自觉地站在一个时代的异端。事实上这是一种古怪的“反熵现象”,因为站在随波逐流的逆方向,不仅难以获益,反而会带来麻烦。王小平回忆,弟弟在那个毫无希望的时代已开始写作,在一个大笔记本上写下他最初的作品,“苦心孤诣地从事没有利益、看不见前途,甚至还带点危险性的事情,这是一般人做不来的”。这种包含不合理性的偏执,使小波把自己列入反熵队伍的一员,而让我们感动的,也正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异类对抗精神。
  
  王小波曾经说过:我哥哥的智力超我十倍。我们通常会把此语当作同胞之间的友爱相惜,未必当真,但阅读此书,不禁慨叹王小平文字的通透洒脱与幽默无碍,与弟弟精神气质的隐然相通,如作者所言,“这种内心契合的感觉有如琼瑶一般润泽,反复流转,浸润心中”。他们对俗谛的警惕,对自由的追索,有着不言自明的默契,以此为小波留传,揭晓“王小波是怎样炼成的”,确是意想不到的巧作,当为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