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
2010-11-26 11:01:1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记在阳江生活的日子
我们,是一群来自全国各地“迁徙”至祖国南方——广东阳江的人,一群喜“迁徙”、好“变化”、爱“梦幻”的人。有的人,来自核电的摇篮——大亚湾基地;有的人,来自其他的核电行业、传统的电力行业、建筑行业……我们在这里不期邂逅,开始了在异乡它地——阳江的生活。
邂逅阳江
“她宛如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幸运的您将成为第一代开拓者”、“来吧!这里是您挥洒理想的乐土,是您翱翔人生的蓝天!”——这是阳江公司招聘启事上用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有时候可以不经意间打动你,尤其是对于感性的人。
在这样强而有感染力的召唤下,很多如我般喜欢迁徙、喜欢生活充满阳光、充满挑战的人来到了这里,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中国地图上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城市——阳江。
去一个你陌生的不曾知道、不曾了解的城市,去一个你不曾涉猎过的行业,面对你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山。火焰,能燃烧你的斗志,激发你的创造力;冰山,需要你用你的热情、你的智慧、你的全部付出去征服它、融化它、改变它。可能,你如同初生的凤凰,在列焰里磐涅;也可能,你如一团融化了的雾汽,在冰山下,永远找不到你的踪影。
这个在中国地图上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城市,开始以其并不友好的方式迎接着我们:面试时博士妻子的手机、钱夹在大白天被抢,公司的老员工不断的提醒我们,出门不能带包,不能一个人外出,街道上呼啸而过的摩托车压迫着你已经绷紧到极致的神经,路旁的显示牌中经常出现“湿度99%”的提示,房间里永远都有扑鼻而来的家具味道,柜子里的衣服、被子和化妆品,大多数的时候在与“霉”亲密接触,时不时的会被它们来个绿满你的衣襟、爬入你各种各样的瓶瓶……
《诗•郑风•野有蔓草》中如是说:“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阳江,适我愿否?
走近阳江
城市的魅力总是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阳江的妩媚宛若含苞的处子需要你慢慢地品味、探索。阳江人的生活,闲散而且从容,无论去银行、税务局、工商局还是其他的办事机构,人们的态度都非常友好而和善,最有特点的应该算它的“茶”文化了。不管是不是办公时间,一定会泡上一壶功夫茶,功夫茶从纳茶、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斟茶上都是有讲究的,品茗闻香、气爽神怡,几盅浅酌过后话题自然切入工作,特色卓然,有时候你会问自己,是这种文化融洽了合作还是工作已经融入了文化?若到了夜晚,饮茶更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娱,然后当地人一定会推荐你要上一锅很有名气的“沙锅粥”,人们细细的品味,慢慢的享受,时光就这么一点一滴的溜走了。
若呆的时间久远些,还会发现,在很多机关的办公大楼里,悬挂着各种各样的字、画、图片,放置着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那些都是各个单位举办的“书画”展、“摄影”展、“奇石”展,路过时,你或者随意一瞥或者驻足观赏,很多作品都会让你瞠目结舌、叹为观之。因为那一个个普通人写的字、撰的文、拍的照、绘的画,那些巧夺天工、自然浑成的奇石,或写实或虚幻,或精致或质朴,总能不经意地感染你、触动你的心灵。我曾经收到过两位阳江人送给我的书,一本是市国税局一位普通的老税务工作者林展先生所写的游记《延伸的大地》,记载了他蹉跎走过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悟以及女儿走出国门后的点滴生活;另一本是由李代文先生主编的阳东县优秀文艺作品《心中的故乡河》,从不同角度记载了阳东的山里人情、故乡风貌等等。两本书文字都自然、朴实,没有刻意雕琢的书生气息,读来亲切而怡情,就如同阳江本身、它自自然然本色的存在着,不为外界所熟知,它甚至还很落后,很贫穷,但它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给这个城市赋予了文人气息、文化气质。所以,当你走入一个单位的办公楼时会错误的认为走入的是一个艺术殿堂,一个由字、画、甚至石头堆积而成的艺术世界,一个不为遥远外界所了解的由普通阳江人构筑的文化世界。
鸳鸯湖畔,有当地小有名气的“风筝馆”,这里陈列展出了题材广泛、花样繁多、工艺精湛、造型各异的风筝,我们曾经有幸经历了去年的风筝节,鸳鸯湖前围满了放风筝与看风筝的人群,路被堵得水泄不通,天空上的风筝各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色彩和风格及放飞技巧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观赏者,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着天空一只只翻飞的风筝,宛如一颗颗被放飞了的心灵,喧哗热闹中,你或许突然会涌现思乡的念头,千里外的亲人,你们还好吗?
到了阳江,你不可能不去看阳江的海,无论是闸坡还是东平,一样让人诧异于它们的壮丽,它们宛如一颗颗埋在沙砾中的珍珠,犹如一块块天然优质的翡翠,又好像一张张洁净的白纸,你可以随意的去想象、去雕琢,去耕耘,当很多和我一般迁徙来到这里的人,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大亚湾的海,那里,天连着海,海连着天,蓝色的核电站点缀于蓝色的海天一色之间,许多年以后,东平的海边,也会如大亚湾一样,一座座高耸的核电站将在这里拔地而起,那时,我们可以在旭日粼粼波光里,和着核电站的轰隆发电声,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望皎皎夜空,皓月如盘,享受海滨和核电建设带来的万千风情。
融入阳江
日子永远都是忙碌的,似乎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加班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的必需,夜晚办公室的灯光下,总有很多的灯亮到深夜,23点的班车上,依然有很多的身影,好像所有的人,习惯于和着夜的呼吸,看文件、写材料、发送OUTLOOK、两只并不贼亮的眼睛看着电脑荧屏从清晨到黄昏再到子夜……
工作之余的文化生活多得让我们目不暇及,歌唱、舞蹈、乒乓球、自行车、登山、羽毛球、读书等14个协会让我们的业余生活充满了快乐和刺激。自行车车友会日行50公里10小时风雨兼程往返于东平与阳江,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生命的极限,什么叫坚持、什么叫挺住,挺住,你就能超过极限,体会辉煌。乒乓球场上“粉丝”们的吆喝声,健将与教练之间一次次喊起的“弧旋(阳江话叫无垠)声”,那是紧张忙碌工作后的调侃、搞笑与放松,更是在巨大工作压力下最自然、最愉悦的心灵释放。
在异乡的路上行走,你常常会因为伙伴的一声吆喝倍感温暖——喝粥去吧,K歌去吧,不要太累,快乐生活才能快乐工作;更多的时候,你会被这个团队对员工真诚的关怀所感动——比如关心孩子的入学问题、户口问题、甚至生活上的一些小问题。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文化、高品质的一群人在这里邂逅了,很多喜欢窗头明月枕边书,蓠下菊花壶中酒的人成了同事、朋友,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们偶尔小聚时去湖心里荡舟,在山野里漫步;在“沉静读书,成就你我”读书协会活动里述说新年祝福,“一窗明月一窗竹,满室书香满室馨”,那时那分,文化、温馨、和谐的氛围萦绕着你,让你觉得人生如此,夫复何求。更多时候,大家彼此关心、彼此照顾、彼此为了共同的核电事业辛勤工作。我曾经在一首小令里写下:“异地小餐已遍尝,不是吾乡,略是吾乡”,我知道,即使再也见不到初冬的飘雪、巷子胡同里的热干面、豆皮和你记忆里故乡的人和事,我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一个遥远的不是我家乡的地方。
我们邂逅了一个地方,它的名字叫“阳江”——一个谈不上艳丽、更谈不上富饶的城市,它自然纯朴、毫无装饰,浑然天成,它承载过悠长的岁月,富有律动的生命活力,它接纳了我们这些异乡的游子。我们邂逅了一群人,他们的名字叫“阳光人”——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拓荒者,他们将在这里为中国的核电事业耕耘、建设,为了迎接第三代核电技术,他们奉献、付出、收获。我们邂逅了一种生活,它的名字叫“阳光”生活——它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它具有“蓝色基因、透明品质、三代个性,阳江特色,阳光风格”,我喜欢上它,它教会我们正正直直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做事,潇潇洒洒地行走天下,自自然然地做我们自己。在这里,我们是即将启航出发的巨轮,我们将坦然面对生命里的冰山,用燃烧的火焰去创造奇迹,收获最绚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