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放任自流的时光
2011-12-12 13:19:57    来源:不许联想的博客    我要评论(

  没想到苏西·罗托洛的《放任自流的时光》这么快在国内出版了。这本书的英文名叫“A Freewheelin' Time: A Memoir of Greenwich Village in the Sixties”,翻译成中文就叫“放任自流的时光:关于60年代格林尼治村的记忆碎片”。事实上,这本书的确是一个记忆碎片式的写作,至少作者在年轻的时候没想过会出这本书,晚年的时候靠着记忆回忆出来的。
  
  可能这边的观众不太了解苏西·罗托洛,我简单介绍一下,他是鲍勃·迪伦到了纽约格林尼治村混日子的时候谈的女朋友。可能那边的观众不太了解鲍勃·迪伦,我简单介绍一下,鲍勃·迪伦是美国60年代民谣歌手。可能前面的观众不太了解60年代,我简单介绍一下,60年代就是距今有五十多年的一个年代,那时候还没有你,甚至没有你妈。可能后面的观众不太了解你妈……那你回家问你妈去吧。
  
  我只所以用了好几个“不了解”,主要是针对看我博客的年轻读者,或者看到这里,我相信该过滤掉一些没有意义的读者了——您该打开另一个窗口浏览了,后会有期。
  
  得知这本书出了中文版,我还挺高兴的,作为一个60年代的爱好者,作为一个60年代音乐的爱好者,作为一个60年代音乐代表人物鲍勃·迪伦的爱好者,我知道,这本书对我意味着什么。可是,当我一页一页看下去的时候,真有点失望了,因为这本书提供的信息对我来说实在没什么新鲜。我想,对于美国读者来说,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关于那个时代、格林尼治村或者鲍勃·迪伦的书已经出的多如牛毛,罗托洛干吗还要加上一块不轻不重的砖块呢?就是因为迪伦一直像个影子一样一直跟随着她,不断出现在书、记录片中,似乎她也被放在神龛上被人供奉,她觉得有些怪异,于是有了这本书?
  
  但是,罗托洛到底想怎样走出迪伦的阴影,或者说她没想过走出这个阴影,总之,好像是在她还没有把这件事想清楚,就写完了这本书,最后发现只是一次怀旧。当然,作为一个拥有特殊身份的人,并且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她是有资格去写的,可是她顾忌得太多——既不想伤害迪伦,又想跟迪伦撇清,既想描绘出那个放任自流的年代那群人的生活状态,又想回避太多事实,结果……变成了格林尼治村导读手册。
  
  出于对60年代、音乐、迪伦的敬仰以及对这位美女的好感,我还是把书看完了。我看这本书的感受是:好像隔着一层沾满雾水的玻璃看一个女人,看不清,但挺美的。
  
  那时候的苏西·罗托洛和今天出没于文化艺术活动场合的中国女孩一样,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不同的是,她出生在一个共产主义家庭,在麦卡锡时代,这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家庭环境的影响,让这个女孩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出身和在社会上的角色。她热爱各种文学艺术,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她是女权主义者,主张男女平等……但她一生中最大的悲剧就是遇到了一个无法跟她平等的鲍勃·迪伦。正如她所说:“不错,鲍勃才是焦点,但我未必就该围着他转……我不想成为他吉他上的一根琴弦,我和鲍勃在一起,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要走在他身后,捡起他扔在地上的糖纸。”
  
  迪伦和罗托洛一见钟情,但不能终情,他们互相爱的很深,甚至,罗托洛对迪伦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你想想,一个从西安来的孩子,在北京遇到一个见识比他大很多的女孩子,有段时间一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男人总是这样,当一个女人开启了他的智力之后,这个女人的价值也就没有了。早期迪伦的政治观点有点左翼,但随后他便与政治决裂,因为他更喜欢功名。离开罗托洛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迪伦很聪明,在音乐上他知道如何兼收并蓄,在事业上他知道如何利用商业,他做到了很多人毕其一生也做不到的事情——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而罗托洛是在跟迪伦好上一年后,回到意大利念书时从毕加索的情人弗朗索瓦兹·吉洛的回忆录《和毕加索在一起的日子》中的到了启示,女人不过是毕加索身边的过客,最后留在他怀中的只是一支画笔。罗托洛发现,迪伦和毕加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让她很痛苦。此时她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跟一个别人眼中的符号相爱。长达八个月的分离时间,让她无法做出抉择,最终还是回到了纽约。
  
  我相信,在罗托洛与迪伦相爱的岁月,一定有很多故事,但是她自己也说了,有些东西只能深埋在记忆深处,不能写出来,因为会对迪伦造成伤害。所以,书中叙述的内容多是适可而止。随着罗托洛的离去,这段记忆就永远尘封了。
  
  罗托洛在书中写了很多人和事,那个格林尼治村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稀奇古怪的事,她的确是靠记忆来回忆那些往事,有些已经模糊了,总之多是蜻蜓点水。或者她心存宽容仁爱之心,不忍写得太真实?
  
  一般来说,一个跟名人有些瓜葛的人,出书立说总会遭到人们的质疑,贵国人民现在就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去质疑,因为这种判断最简单也最安全当然也最傻。我特意去美国亚马逊网站看了看读者评论,发现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已经差不多了,恭喜某些中国人民。
  
  但我不这么想,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我相信罗托洛在决定写下这本书的时候一定很痛苦,她勇于把自己的态度展现出来,也一定面临非议。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对于她这一生,够了。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