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偏的微波炉脑袋
2012-1-17 13:07:47 来源:珍荣的博客 我要评论()
——刘俐俐事件断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电视节目的选择越来越狭窄,加之时间有限、网络讯息如此发达,看电视的时间自然就很少了,偶尔看看,也几乎不看地方台的节目,主要看央视的5套、9套和13套。5套是与自己的本行和兴趣有关的,必须而且确实也喜欢关注;13套是新闻频道,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你必须去了解这个社会的讯息;至于9套是纪录频道,本来我就对纪录片情有独钟,更关键的是9套节目中的配词写的非常漂亮,既是享受也是学习(天文地理很多方面的主题都有),何乐而不为呢!
《非你莫属》是什么东东的节目呢?我不关注地方台,当然不了解。但是,腾讯的一期话题《主持、老板为何“围殴”海归女》让我了解了它,留下极深的印象。个人以为,腾讯的这期话题应是“史上最好”的。不过,我看好不是因为这个话题中包含了“央视主持人”、“海归女”、“围殴”等如此那般吸睛的字眼,而是它谈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沉默的漩涡(SpiralofSilence)。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引自百度百科)。
在网上我细看了这段刀光剑影、唇乱枪舌乱战的视频。当你观看这段视频时,你会发现,这十几分钟的一段视频形象地刻画和反映出一个典型的沉默的漩涡形成的过程。沉默的漩涡形成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群体环境中的“意见气候”,或者说,群体中的个体对这个意见气候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观点到底是属于大多数意见还是少数意见的判断。一旦这个条件具备,在一个群体环境中,沉默的漩涡就产生了。
那么,今天我要闲话的问题就来了。这期话题的文章中指出,主持人张绍刚“塑造(个人认为营造一词似乎更为准确)了一个强势的意见气候”。对这个观点我实难苟同。我认为,这个“意见气候”不是主持人营造的,这个“气候”实际深埋在我们的内心,它一直就在,在你的心中,我的心中,如影随形。要证明我的观点,还是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这桶“炸药”到底是什么?导火索是什么?又是谁在不断地给这个炸药桶里面添加炸药?相信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之后,应能证明。
首先来看“冲突”到底因何而起。一开始,“张绍刚明显被莎士比亚的英雄双行体激怒了”。这让张童鞋很没面子,这正好触动了他脆弱的神经。张童鞋从有点失控、继而失位、最后完全失味(冇得味口的味,汉话,形容一个人没风度)。为什么莎士比亚英雄双行体、刘俐俐同学发英语腔这些不是“火星”的“火星”把张童鞋这个“炸药桶”点燃了呢?
个人认为,这个“炸药桶”其实是埋在我们内心固步自封的弱国民情结。在动物界,越是弱小的动物越是敏感,为了生存和繁衍,它们必须异常的敏感,这种敏感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脆弱。而脆弱的种子在我们内心生根发芽,容不得半点刺激,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奋力反抗和爆发。不可否认,有些海归确实给人一种“假洋鬼子”的感觉。一直以来,这种感觉使得不少人表面上对崇洋媚外的人和事就如沙子之于眼睛,但事实上越是这样的人在他们的骨子里越是深埋着崇洋媚外的情结。为了标榜自己是多么的爱国,这些人往往会对崇洋媚外表现出激烈的愤世嫉俗——典型的微波炉脑袋。这种心态要不得,很要不得!
其实,中国社会走到今天,有多少东西不是从国外拿来的?从我们的衣食住行到张童鞋手里拿的麦克风,从德先生、赛先生到从我们奉为圭皋的马克思主义,你去想想吧!鲁迅先生曾告诫我们面对这个问题要奉行拿来主义。遗憾的是,我们只拿皮毛,不拿精髓。这是当下社会悲催的根源:视精髓于不顾,动则国情和文化差异,言必称中国特色,难道中国人就不是地球人吗?
从这个事件,我们还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不管3721地“跑偏”,而且习惯性地盲从、起哄架秧子。一点点火星就能点燃深埋在心底的那些犬儒式的炸药,微波炉一样的头脑插上电就热了,热的找不到北,在漩涡中迷失自己本来的判断和准则。唯一亮灯的那个老板最后也熄灯了,他被微波炉式的风暴所裹挟了。所以,对于张童鞋和所谓的老板这些社会的精英分子都如此这般,那平民和贫民会如何呢?我们是该清醒一下了。冷静地分析问题,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再说。不冲动会死吗?
那么社会上哪些人容易被微波炉式风暴所裹挟呢?毫无疑问,乖戾、乖张、顺势而为、“骑墙”、场独立性差等等诸如此类的人特容易被沉默的漩涡所裹挟。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这样的人,比如,张主持人、那些在场的老板和所谓的嘉宾。
提到嘉宾,我想谈点题外话。非常难以理解的是,有些人一旦被冠以“加冰”的头衔时,那种好为人师的民族劣根性便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无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你看看那个张主持人和那些“夹饼”就了然了。我发现,这种现象几乎是所有“三俗”节目的一个共同特点。尤其那个什么节目来着,那个光头主持和秃顶的“夹饼”,上来就是老师自居,唉呀妈呀,那架势,那阵势,令人扼腕呕吐不止!看过一眼就再也不想看第二眼,立马换台。以至于下次换台时调那个台附近都心有余悸生怕再闪见他们的嘴脸!淡定,不然微波了!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背景下,在价值迷失的社会现实下,在三俗当道的媒体引导下,在微波炉式风暴的裹挟下,我们正在迷失!Comeback!